新阶段党的统战理论的新发展
2010-08-15梁晓宇
梁晓宇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1)
【统战理论园地】
新阶段党的统战理论的新发展
梁晓宇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1)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成为新世纪党的统战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统战理论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对统战任务的丰富和对统战各个领域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
新阶段;统战理论;发展
一、关于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并随着形势的发展深化了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12月,胡锦涛就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1]在这里,前一个“重要法宝”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统一战线法宝思想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后一个“重要法宝”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新提法。2006年 1月,胡锦涛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2]2006年 7月,中共中央在第 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之后颁发的《关于巩固和扩大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完整地提出了“三个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3]“三个重要法宝”的完整提法,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总结党的执政和国家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方面,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世纪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法宝论”。
胡锦涛“重要法宝”的新说,新在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和“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两方面。关于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的理解。首先,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在我国社会一致性基础上的变化,而社会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新时期,面对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对国家、对社会形成的政治冲击,作为我国社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政治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努力做到既能顺应社会结构的分化,又能保持我国社会的整合与国家的统一。所以说,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次,现代化发展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分化,而社会结构的分化必然会形成多元的利益结构和多元的利益要求,利益要求之后便会自然形成一定的政治利益诉求。在新时期,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如何在多元利益结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具有高度协调性与容纳性的政治形态。“统一战线是建立协商政治的重要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协商政治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的重要制度选择,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4]所以说,统一战线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和各种社会力量的不断活跃,党的领导和执政越是需要统一战线。
关于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的理解。首先,统一战线在广泛联系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在反台独促进统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代替的作用。统一战线还在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反战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湾地区谋和平,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统一战线可以很好地整合统战系统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国内广泛的统战资源,包括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共同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其次,大团结和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一战线作为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桥梁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和鲜明的多样性。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海内外儿女共同追求的理想,而统一战线“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与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特性具有一致性。“用和谐文化的理念、统一战线的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更能够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5]
二、关于统一战线的任务
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问题摆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十分突出的位置。在2005年 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着“什么是发展、怎样才能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以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为统一战线的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指明了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
在第 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上,胡锦涛指出,要把发展作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并对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作了完整的概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6]“三个服务”的基本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统一战线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完整丰富的内容。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资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其给予政治教育。[7]在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把发展作为统一战线服务中心任务的基本要求,是统一战线各个同盟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的需要。
三、关于多党合作
新世纪新阶段,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特点对多党合作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时代。
第一,完善了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表述。2005年 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的纲领性文件。该《意见》完善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性质的表述,即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纳入民主党派的发展对象和社会基础,为各民主党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表述也适应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多党合作制的包容性,不仅为原有阶层、而且为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新的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利益表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这一表述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民主党派构成的社会基础、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第二,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问题摆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十分突出的位置。在 2005年 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2007年 12月 24日,胡锦涛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时指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心同德为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胡锦涛关于多党合作方面的讲话有两层深刻的含意:一是把发展作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这个新的提法进一步强化了发展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的地位,二是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而且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表述更为完整。
第三,第一次把“政党关系”列为我国社会政治领域的五大关系之一,强调了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现代政治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政党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没有稳定和谐的政党关系,就没有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关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2005年 2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第 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方面,对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政党关系”列为五大关系之首,强调了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理论认识的深化,为我们正确理解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的基本方针拓宽了视野、夯实了理论基础。
四、关于知识分子
二十世纪末,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旧的发展模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党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把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关注的重点转向人、人才,强调新世纪知识分子工作的重心要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把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人才资源开发的轨道上来,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走人才强国之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两个尊重”到“四个尊重”的提出,知识分子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根据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指出:“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这是知识分子的优势和长处。”[8]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实际,加强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才能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知识界广大共产党员要做好表率,争当先进;要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与时俱进,并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理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建功立业。”[9]
概而言之,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不断理论创新和发展,是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大大促进了党的知识分子工作、人才工作的深入发展,这对推进党的统战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关于新的社会阶层
2007年7月 10日,胡锦涛在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切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我们党针对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有效地开展了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六、对民族和宗教工作的不断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第三代领导集体确定的民族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又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推动了民族和宗教工作的新发展。胡锦涛进一步认识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他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10]胡锦涛“两个始终”的新论断,把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胡锦涛还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的思想。他提出了“三个体现”,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1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这项制度是为了调解民族关系,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2005年 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规定》便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宗教工作方面,在党中央的积极推动下,2004年 11月,国务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这部条例对于加强宗教工作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体现了我党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的理念。
七、在祖国统一方面的与时俱进
(一)进一步加强了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交流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了要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行政,重视和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2003年先后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并在“一国两制”方针和世贸组织框架内做出特殊安排。这使“一国两制”的内容更加丰富,走出了一条加强三地经贸合作的新道路,是区域合作领域的典范。[12]
(二)与时俱进地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第一,在对台工作上的与时俱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胡锦涛于 2005年 3月 4日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即: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从“四点意见”可以看出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更加凸显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对“台独”势力决不妥协,坚决主动出击;另一方面,更加明确地将广大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区分开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005年 3月 1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会见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并于他们就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维护和平稳定、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祖国大陆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两岸的经济合作继续加强,民间交流日益密切。2008年 12月 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讲话首次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13]“六点意见”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对台方针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台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重大的突破,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维,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丰富了内涵,做出了贡献。
2008年4月 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肖万长时表示,将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赴台旅游的磋商,促进恢复两岸谈判。胡锦涛总书记在 4月29日会见连战时再次强调了大陆对加强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积极态度。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和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周末包机于 2008年 7月 4日正式起飞。2008年 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
第二,对两岸关系的准确定位。
台湾问题具有双重性,即它从本质规定性上来说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主张“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来解决。”[14]马英九在 2008年 8月 26日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系集团董事长巴斯可斯专访时,认为海峡两岸关系不是国家与国家关系,“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在一种特殊的关系,是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的关系。”[15]自蒋经国去世以后的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每逢各种重大选举之际,在竞选纲领中拿“两岸关系”说事,作为其政治诉求和政治议题之一。关于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定位,胡锦涛在 2003年12月 25日会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讲话中,首次将其定位为“共同家园”。他说,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应共同把我们的家园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发展了,中华民族强盛了,是全体中华儿女之福。
可以这样说,自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祖国大陆一直呼吁两岸进行直接“三通”,祖国大陆一直是以积极主动地态度来做出努力以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但由于台方领导人和政权的更迭,使祖国统一大业进程曲曲折折,反反复复。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两岸秉持合则两利的原则,以务实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两岸关系,就能克服重重困难,两岸双方都将受益,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将是美好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共赴时艰,持之以恒,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是有希望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1]胡锦涛.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人民日报[N].2002-12-29,第一版。
[2]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人民日报[N].2006-1-25,第一版。
[3]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人民日报[N].2006-11-29,第一版。
[4][5]王林森.“重要法宝”的丰富和发展.人民政协报[N].2009-1-5。
[6]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N].2006-7-13,第一版。
[7]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273页。
[8][9]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之四.光明日报[N].2006-7-15.
[10]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2页。
[11]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 16页
[12]胡锦涛会见曾荫权.人民日报 [N].2005年 11月 19日。
[13]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09年 1月 1日。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 458页。
[15]章念驰.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中国评论[J].2005年第 5期
D613
A
1009-6981(2010)01-0014-05
2009-11-02
梁晓宇,男,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思想理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与执政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郭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