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推动城镇化进程
2010-08-15罗建荣
罗建荣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推动城镇化进程
罗建荣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目前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城镇的建设者、管理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两型社会;城镇化;建设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们的国情却是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两型社会建设标准统领城镇建设,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一、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对城镇化建设适用的意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对城镇化建设适用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更新城镇建设理念。城镇化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人口的相对集约化和土地的高度集约化,我国城镇化建设自然成了这两种集约化的最佳载体。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并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但传统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复制。因此,只有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介定和要求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才不会穿新鞋走老路。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重新定位城镇建设,从而可以开创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二是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可以使两型社会建设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四者相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新型城镇也是一个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四者相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小社会体系,成千上万的城镇组成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两型社会建设不是一个空乏的词汇,它必须要落实在具体的载体上。如果说两型社会是一个动力车组,那么,城镇便是有着动力的车厢,它可以加速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进。但是城镇建设标准一定要符合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如果二者标准相左,两型社会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将会南辕北辙,难以形成合力。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对城镇化建设适用,既是宏观上的适用,也是中观和微观上的适用,大到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规划的设计,小到具体的方案和图表,包括动态中的事先、事中、事后的监督、审核和考评,都可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统领。
三是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更新城镇管理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城镇管理体制与模式。当前我国城镇建设机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但更多的是管理体制障碍较为严重地影响着城镇化进程。从许多城镇发展现状来看,建设归建设,管理归管理,建管两张皮,重建设而轻管理是一种普遍现象。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更新城镇管理理念,以建促管,以管带建,强调建管一体,以管为重点,建设与改造一座城,就要管理好一座城,尽可能地发挥城镇的功能,辐射、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
二、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指导城镇建设
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指导城镇建设,应在城镇建设中树立如下原则:
一是节约原则。城镇建设首当其冲是节约土地,城镇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同,城市建设最稀缺的资源是土地,而城镇建设土地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富余,这就给城镇建设摊饼式扩张提供了机会。对城镇来说土地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切要从节约的原则出发,从城镇的未来发展出发,统筹好节约土地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加强用地预审,把好第一道“闸门”,以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用地预审包括扩大预审覆盖面、强化预审前置、加强实质性审查等;加强对项目选址、占地规模、补充耕地、占用基本农田等前期工作的审查,从法律与制度层面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基本杜绝盲目侵占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二是生态原则。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已明确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是上去了,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方式,有些甚至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愈加明显。建设城镇生态文明,是应对生态恶化、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目前,城镇布局不外是靠山傍水依路展开,城镇建设要充分利用地形,尊重与顺应自然,尽量不要大开大挖,移山倒海,确保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和统一。保持城镇周围的原生态。使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筑风格与自然风光协调一致。
三是集约原则。集约原则就是要从整体上发挥出城镇功能,培育城镇竞争力。从城镇现有发展模式看,一种是开发区模式。近年来,我国城镇建了不少开发区,有的规模还很大,开发区的建设对城镇经济发展贡献不小,但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两方面,一则用了国家大量的土地,再就是一些开发区建设功能单一,没有相应的生活服务、居住功能配套,使得在开发工作的人群每天在开发区与老城之间奔波,耗时耗力,影响身心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单一功能的大规模的开发区、居住区不符合人文生态要求,有悖生态文明原则。还有一种是建新城模式。城镇就是一个小城市。城市城市,既要有城又要有市,这说明有城无市不行,有市无城也不叫城市。城市的功能要满足聚居的人群各方面的需求,功能是全面的、丰富的,是人性的产物。城镇要发展,是走“开发区”的路,还是走“城市”的路?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城镇必须全面考虑各项功能,综合平衡布局,科学配置城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化道路,这样的规划和建设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当代人和后代人的评说。
四是人文原则。城镇化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吸引农民,留住农民,改造农民,提高进城农民素质,尽快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是职业的转换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城镇的发展依靠农民,城镇的文明成果让农民享受。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这样的钢性竞争力标准,还要看其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这些相对所谓的软实力,如看这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是否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是否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等。
城市的人文发展水平又与城市的每个市民直接关联,或者说,取决于每个市民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这就是一项更为复杂、要求更高的工程,它要求城镇管理更加科学,城镇建设与管理与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接轨。
三、加速城镇建设向两型社会转化
城镇建设向两型社会转化这是两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趋势,以两型社会标准定位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向两型社会转化要重点抓好城镇战略定位与建设。
(一)抓好城镇战略定位
城镇战略定位,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分析的方法,确定城镇在国家和一定地域范围扮演的“角色”,即城镇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在众多的城镇中,并非每个城镇的发展都是雷同一致的,例如:省会城市周边卫星镇扮演的是服务的角色,发挥接纳、中转、服务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城镇,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显然是发展旅游业;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城镇,最突出的职能是交通运输,应发挥交通的优势作用。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城镇,要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以传统的农业作为支柱的城镇,更需要更新观念,拓展农业的内涵,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农业、综合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可见,不同类型的城镇,其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只有将城镇摆在正确的位置,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揭示每个城镇的职能差异,才能充分发挥城镇的优势和特色。
城镇战略定位下,要作好城镇产业定位。把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城镇实际结合起来,站在新的高度谋划城镇产业发展,对城镇产业定位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城镇都有各自的产业特色,要根据自身优势培育龙头,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打造支柱产业,没有支柱产业的城镇是缺乏竞争力的城镇。
(二)突出城镇特色建设
其一,在城镇功能完善上体现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广纳民意、为民所用、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本着集约、节约、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建设“宜居住宜创业宜发展”的生态城镇。城镇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发展的死角和短板,完善城镇功能必须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医疗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继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搞好疫病防治。二是实施造福工程。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服务,鼓励以创业促就业;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失业保障体系;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为重点,建设新型救助体系。三是加快提升城镇软实力。优化政策环境,做到“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大服务”,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财政、投资体制、行政执法等各项改革,促进居委会和村委会职能转变,努力实现服务化、责任化、法治化和效能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市场主体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城镇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网络化、精细化,使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迈上新台阶,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过上心情舒畅的生活。
其二,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体现特色。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构成“公园式的绿地、园林式的庭院、生态型的乡村”的生态格局和以森林与湿地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功能、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建设最佳人类居住环境,城镇的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各项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注重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防止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在城镇建设中要积极引入生态建设理念,采用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抓好绿色系统工程建设,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
其三,在文化繁荣上体现特色。城镇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大力推进“文化立镇”工程,打造地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把“三下乡”活动与城乡互动联动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扶持文化产业,重点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镇文化馆、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组建和壮大专业文化团体,支持和鼓励社区文化发展以及其他文化事业的开展,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夯实宜居城镇的文明基础,不断丰富城乡人民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结语:
用两型社会标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我国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使城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Z].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刘峰.在城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湖湘论坛,2006,(1).
[3]王远征.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障碍[J].战略与管理,2001,(1).
[4]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9):“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D6
A
1009-3605(2010)04-0009-03
2010-04-14
罗建荣,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女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镇建设。
责任编辑:周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