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论语》中的统战思想

2010-08-15文克成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论语统一孔子

★文克成

试论《论语》中的统战思想

★文克成

统一战线是人类社会一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合,主要讲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被广泛运用。因此,发掘和研究《论语》中的有关统战思想,从中吸取智慧,获取有益的思想材料,对增强新世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论语》;统战;思想

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统一战线集中体现了中国智慧,是讲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是人类社会一定政治力量而组成的政治联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被广泛运用。因此,发掘和研究《论语》中的有关统战思想,从中吸取智慧,获取有益的思想材料,对增强新世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凝聚力,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中的有关统战思想,不仅包含在全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也有机地融入了其中的思想体系架构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国家统一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天下大事皆由天子决定;国家分裂,政治不清明,天下大事皆由诸侯决定。如果天下大事由诸侯决定,大概传到第十代就很少不丧失政权的。《论语·季氏》)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齐桓公不用武力多次主持诸侯会盟,尊崇周天子,消弥战祸,匡正天下,维护和平,人民至今还感怀他给的好处。《论语·宪问》)

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重用我,我将使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论语·阳货》)

子曰:“……恶利口覆邦家者。”(憎恶强嘴利舌颠覆国家的人。《论语·阳货》)

以上论述,表达了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维护中央政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大国之君齐桓公打着尊周王、攘四夷的旗号,不以武力指挥天下诸侯结盟,消弥战祸,维护和平,此举类似于“和平统一”,合乎仁道,故而孔子对此加以肯定。当时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人民期盼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孔子选编有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强化周王朝统一思想的《诗经·邶山》,就是这种期盼的表现,也是孔子国家统一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孔子的国家统一思想,后来被传承和发扬,亚圣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观念,从而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统一、国家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形成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特征的中华民族最高价值观。今天弘扬《论语》中的国家统一思想,对反对分裂,促进国家认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的支撑力。

二、关于“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正义求和谐团结,而各存其异,不盲目附和;小人为利益盲从附和,不讲和谐团结。《论语·子路》)

对“和而不同”,《左传·昭公二十年传》里面有一个生动的解释:

公曰:“‘和’与‘同’异乎?”

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齐国国君问道:“‘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子回答:“不一样!‘和’好比煲汤:水、火、醋、酱、盐、梅和鱼肉合在一起,用柴火烹,厨子加以调和,使味道适宜;味道太淡的加重一些,太重的加淡一些。)

晏子这个绝妙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求同存异”的统战策略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他们又统一于物质世界,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调和,相安相适。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他们之间有差别、有矛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求得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可以在保存各方差异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富深刻的哲理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人类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它给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启示。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成功实践,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确实可以古为今用。

三、关于“宽则得众”

子曰:“宽则得众”。(宽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戴。《论语·阳货》)

子张道:“……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尊敬贤人,也容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可怜无能的人。《论语·子张》)

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说:“真正有仁德的人,会想着去关爱他人。”“广泛地关爱人民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论语·学而》)

子夏(孔子弟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论语》这几章提出了又一个重要的具有统战意涵的思想:‘宽则得众’。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要广泛地团结人,尽可能地得到大众的拥戴,使普天之下到处都有兄弟;其二,政策要宽松包容,待人要宽厚,这才能团结大多数,得到大众的拥戴。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靠少数人是不行的,光靠工人阶级也不能完成,必须团结大多数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把这个思想概括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毛泽东的以上论述,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团结大多数的论述,又传承和弘扬了《论语》中“宽则得众”的主张,把二者有机结合,赋予新的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以宽为宜”统战观,使之成为了新时期统战理论的基本特征。

“以宽为宜”之“宽”,有两个含义:一是统一战线的范围、对象要宽。邓小平在阐释新时期统一战线时说:“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的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1]二是统一战线的政策要宽松,要有广泛的包容性。邓小平在谈到西藏和台湾的政策时说:“对于我们提出的十条,有些西藏的代表人士觉得太宽了一点。就是要宽一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骗他们的”。[2]“台湾问题是不是同香港一样?我说更宽。所谓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内容可以用之于台湾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3]

“以宽为宜”对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新鲜经验,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典范。

四、关于“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人人我都可以教育,没有什么区别。《论语·卫灵公》)

孔子周游列国未被重用,晚年回到鲁国继续办学,以广泛培养实现其大同世界、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的人才和接班人,因而提出有统一战线含义的“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它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开办私立教育之先河,为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二是提出了教育的全民性、民主性原则,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不论地域远近、贫富贵贱、年龄大小广收弟子,创办了古今世界第一所具有统战因素的学校,为如今的统战干部教育提供了历史先例和有益的启示。

五、关于“和为贵”

有子(孔子弟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这个人与人、事与事关系准则的作用,以和谐合适为贵。《论语·学而》)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重要价值观。这个“和”,范围极大,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不仅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而且是孔子毕生为之追求的最高理想。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学生曾点所描绘的一幅用来诠释老师理想的“春游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春时节,穿上春装,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风,再唱着歌儿回家。)这风和日丽、歌声笑语的场景,岂非和谐社会的缩影?故此,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孔子所编修的《礼记·礼运》更具体地解释了他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为公。选择有贤德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治国,人人讲究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双亲,也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还要使老年人得到奉养安度晚年,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小孩子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和赡养。男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女子都可以出嫁成家。钱财物品,不要让它浪费,不一定要被自己占有;出力,但愿不让自己的力气无处施展,也并非一定要为自己谋好处。所以阴谋诡计不能施行,盗窃和乱臣贼子不会产生,家家可以不必关门窗,这就叫大同世界。)好一幅引人入胜的大同世界和谐图!对此,董仲舒高声赞美道:“天地之美,莫过于‘和’”。(《春秋繁露》)

无独有偶,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也有一幅“和谐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古今“和谐图”虽一脉相承,但后者把孔子“和为贵”、“大同世界”的理想推向了更加完善、更高境界,从而也更具吸引力、凝聚力,而且全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之实现。

《论语》中的统战思想,并非片言只语所有,而是包含在整个思想体系之内。这个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也,泛爱众”,这有包容、宽厚之意;以“忠恕”为主线,所谓忠恕,即“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熹语)。也包含了同心同德,推己及人,广交朋友的意思。主线围绕核心并贯穿、连结《论语》的各个思想领域,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前,一股诵读《论语》的热潮在海内外勃然兴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统战思想随之广为弘扬,必然绽放出美丽的和谐之花。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15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0.3969/j.issn.1009-2293.2010.06.010

D613

A

1009-2293(2010)06-0031-03

文克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邮编:410001

猜你喜欢

论语统一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