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推应进农农村业新机形械势化发进展程
2010-08-15阳新县农机局马辉商
阳新县农机局 马辉商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枢纽环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笔者就“如何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这个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1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 国家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后,2010年7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明确了2015年、2020年两个阶段的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支柱产业、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
1.2 当前农业生产对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1)解决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问题需要农业机械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工经济的涌现,农村劳动力紧缺已成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农户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方式粗放,效益低,他们首选的是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这就面临着土地由谁来耕种的严重问题,面临着农业萎缩的风险,面临着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的大事。近几年,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农业农村的一号文件,在稳定农业基础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获得了连年丰收,但不能不看到,随着上述因素的影响,农村抛荒地逐渐增多,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不利,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2)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不但能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还将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仅就机械插秧一项而言,其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667m2均产可达30kg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按阳新县2010年机械栽植0.4万 hm2计算,全县水稻可增产180余万 kg,按2.0元/kg计算,可增收360余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在同等条件下,还有小麦、玉米和油菜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均可实现综合增产,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3)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就是造就高素质农民的过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外出务工的能人看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光明前途,纷纷投资购置农业机械,参与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中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农机、农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逐步成为新一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希望。同时,农业机械化又能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拓展增收空间,成为城市建设者,二三产业的主力军。
(4)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土地流转需要农业机械化。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他们活跃在农村,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的保姆式服务,深受农民特别是家庭缺少劳动力农户的普遍欢迎,在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专业服务组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千家万户个体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的难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带动了规模经营、规模种植,也带动了土地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流转。
(5)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经济)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育秧田,提高了产量,而且由于机械插秧宽行密株,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节约小麦、油菜等重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量,还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品质;开展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对于缓解用水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不可估量作用;开展机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饲料加工、秸秆气化等农机化秸秆综合可利用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农民群众随意焚烧秸秆或乱堆放秸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还改善了村容村貌;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土地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阳新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在各级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力物质保障;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尤其是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促进了“打工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前,阳新县农机化事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国家投入农机化事业的资金持续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的持续增长
从2005~2010年,省农机办安排阳新县的购机补贴资金和血防“以机代牛”资金累计为2883万元,共购置农机具7400余台 (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机械装备快速增长,也为阳新县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截止到目前,阳新县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5余万kW,比2009年底31.17万kW增加了4.81万 kW,增幅为8%;比2005年17.96万 kW增加了17.04万kW,增长了94.9%。
2.2 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打工经济迅速发展
截止到目前,阳新县拖拉机拥有量为7400台(套),比2005年2300台(套)增长了221.7%,联合收割机比2005年102台增加了376.5%,水稻插秧机407台比2005年5台增加了804%,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0.9%,比2005年翻了5番,农机装备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农机固定总值达3亿余元,比2005年增加了150%。2010年,全县已实现机耕4.53万 hm2,机械收割2.2万hm2,完成机插水稻0.4万hm2,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2.9%、5.1%和34.5%,实现机械浇灌面积5.87万 hm2,机械植保4.2万hm2,脱粒18万t,机械加工40万t,机械运输5500万tkm,农机已承担了60%以上的农业生产作业量和85%以上的农村运输量,机械耕整、排灌、植保、收割、脱粒、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促进了阳新经济的发展。
2.3 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阳新县各类农机户已达6500余户,其中农机专业户已达594户,较2005年前的1649户和158户分别增长了294.2%和275.9%,全县已建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5个,均填补2005年前的空白。“十一五”期间,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有选择地重点推广了机械化收割、油菜免耕直播、水产耕水机应用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特别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由2005年前农民不愿接受,逐步发展到争着用、抢着用,每年机插面积呈80%速度递增,2010年全县机插面积达0.4万 hm2以上,机收面积超过2.67万 hm2;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工作,农民已逐步接受,顺利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建立了浮屠镇万亩机插连片基地。
2.4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阳新县已组建和形成了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作业主体,以各镇区农业中心、农机学校、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农机监理站为培训阵地,以各类修理网点和供应点为后勤保障的服务体系,全县共有农机修理网点134个,配件供应点34家,农机服务超市5个。
2.5 农机安全监理、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为农机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平安农机”、“三项整治”、“安全年”、“安全月”、“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目标,同时,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注册登记管理,加大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考核力度和农机违章查处力度,有效地排除了事故隐患,降低了农机事故率,确保全县农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农机事故率每年控制在2.5‰以下,无特大农机事故,为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阳新县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比,还存在着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3.1 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不平衡
(1)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军垦、综合等几个农场沟渠路基础设施完善,机械化程度高,且设备齐全;兴国、浮屠等十几个农业大镇生产条件好,机械化发展程度较高;山区镇基础设施差,机械化发展滞后,机械化水平偏低。
(2)发展结构不平衡。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低;常规机械多,高新机械少;拖拉机多,配套机具少;大中型机械多,适宜山区耕作机械少。
(3)新技术、新机具普及推广应用不平衡。机械化程度高的农场和农业大镇推广普及应用较快,山区镇推广普及应用较慢。
3.2 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益性服务能力弱
(1)县级推广机构不健全。阳新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是全县唯一一个县级推广机构,受种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已于2003年将其原事业单位改为企业,阳新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至今没有稳定的推广队伍,推广站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均没有着落,给农机推广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2)乡镇农机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推广力量薄弱。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事业编制被取消,原农机站人员大都分流转岗,致使基层农机服务人员太少(目前全县只设置25个农机服务岗位),特别是专业人才转走后,懂业务能做事的技术人才奇缺,难以适应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机站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实施五站合一后,也给业务主管部门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3.3 农机推广监管经费短缺,造成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受地方财力影响,正常的农机管理、培训、推广、“平安农机”创建、安全生产监管等项工作,由于缺少业务经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项目,一般要求有地方配套资金,如水稻育插秧技术、插秧机推广应用技术、玉米种植、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等,由于配套经费地方财政无力纳入预算,导致某些项目无法落实,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4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4.1 发展目标、措施
到“十二五”末,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50.9%提升到70%,实现机耕面积6.67万 hm2,机械浇灌面积达到10.67万hm2,机械化收割面积4.3万hm2,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万kW。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
①继续争取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资金。“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购置补贴政策资金6000万元,配置各类农机具8000台(套),让5500户农户受益。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加快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尤其是精播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稻育插秧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大新机具推广应用力度,淘汰老旧、能耗高的机械,逐步解决农机装备结构发展不合理问题。
②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时,应征求农机部门的意见,统筹考虑,平衡推进,在沟渠路建设方面,符合农机化长远发展规划,提高农机服务能力,扩大农机服务范围。
③大力争取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推进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发展进程,全面推广水稻+油菜种植模式,尽快改变阳新县水田因缺乏劳力普遍只种一季水稻现象,提高田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①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组织,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到“十二五”末,全县各类农机户达到8000户,农机专业户达到800户,新建新建农机服务组织30个,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通过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来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②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大力组建农机协会和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对农机作业、供应、维修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行为,到“十二五”末,组建修理网点20个,配件供应点30个,新建大型农机超市5个。
(3)依法加强农机监管,着力打造平安农机。依法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列管率;配合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加强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执法队伍硬软件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农机执法水平,着力打造平安农机;开展农机安全村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监管新途径;加快农机安全协会建设,为机手提供安全屏障,确保农业机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4)加大农机推广、示范、培训、监管、服务力度。
①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上,引进适合阳新县地域的新技术和新机具进行推广,推广项目倾斜于农业生产中最急需、最重要、推广条件成熟的关键农机具和技术。“十二五”末,全县水稻栽培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 17%提高到50%;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率由现在的不足1%达到40%;大型粮食加工机械在全县得到推广并广泛应用;畜牧、水产生产机械化有更大的突破,建立5个高标准示范区,即2个沿江万亩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和3个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区。
②重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开展农机技术培训上,每年培训农机操作员100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00人。在重点组织实施“阳光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采取开办培训班、组织现场会以及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机手素质,促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尽快普及推广。
③加大落后区域的农机化推广工作力度,确保全县农机化协调发展。对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加大帮扶力度,协助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农机化工作,力求达到同步发展。
④加大购机补贴产品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规范购机补贴产品经营行为,督促经销商搞好售后服务工作,并及时将用户意见反馈到有关厂家和科研机构,改进机具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尽量满足群众要求。
4.2 建议各级政府
(1)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重视农机化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地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全民对农机化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关心农机工作。
(2)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时征求农机部门的意见,统筹考虑,平衡推进,在沟渠路建设方面,符合农机化长远发展规划,提高农机服务能力,扩大农机服务范围。
(3)建立健全完善农机推广体系,将推广人员工资和推广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让其切实承担起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与业务指导等职能。
(4)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力度,完善乡镇农机人员管理,理顺管理体制。
(5)加强对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的领导,把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着力打造平安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