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治理对策
2010-08-15张冰
张 冰
(湘阴县水利局 湘阴县 414600)
1 基本情况
湘阴县总面积1 581.5 km2,其中水域面积657.1 km2。耕地面积 3.84万 hm2(57.6万亩),其中水田 3.47万 hm2(52.0万亩),旱土 0.38万 hm2(5.7万亩)。 防洪大堤 402 km,其中一线防洪大堤271 km,一线防洪大堤穿堤建筑物188处。水库71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Ⅰ)型水库10座,小(Ⅱ)型水库59座,电力排(灌)渠道1 791 km,其中主灌渠957 km,主排渠834 km。骨干调蓄湖泊17处,调蓄水面0.36万hm2(5.4万亩)。
2 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多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
(1)防汛大堤没有硬化。
全县防洪大堤长402 km,全部是防汛通道。为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取消了防汛用工和水利用工,现在防洪大堤维修和防汛通道养护,国家投入少,农民不投工。防洪大堤,有的堤段如没有及时养护,不但防汛处险车辆无法通行,平时群众交通也十分困难,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全县402 km大堤还有350 km没有硬化,这部分堤段每年需要维修养护资金和砂卵石材料巨大,资金缺口大,维修养护难。
(2)泵站设备严重老化。
全县1 280处排灌泵站,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由于运行时间长,机电设备严重老化。有的设备早已淘汰,维修配件采购难。特别是设计扬程不能满足实际要求。20世纪60~70年代建的泵站外河设计水位一般都在(33~33.5)m 之间,扬程只有(6~7)m。 因河床淤积,水势变化等原因,1996年以后外河相继出现了37 m以上的高洪水位,实际扬程远超过设计扬程。有的达到10 m左右。如东河坝、官港泵站设计外河水位均为33 m,设计扬程6.5 m,而1996年以后,实际扬程达到10 m以上。高洪水位期间,遇上暴雨,即使泵站正常运行,也因扬程问题无法排涝。
(3)渠道及附属设施损坏严重。
全县渠道及附建物大部分也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破坏严重:
●渠道自然淤塞。全县有主排(灌)渠道总长1 791 km,已衬砌仅69 km,年深月久,雨水冲刷,渠水侵蚀,垮塌现象十分严重。加之多年来渠道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淤,自然淤深均在0.8 m以上,最深的达2 m。如湘资垸红旗渠,淤深1.4 m,减少过水断面18.2 m2。城西垸有主排(灌)渠全长44 km,其中淤深1 m以上的28.8 km,占总长的65%。并且渠道内杂草丛生。大部分渠道内都长有一种名为“革命草”的野生植物,这种草生命力极强,发展快,平均草厚达0.3 m左右,茂盛的地方厚达0.5 m,阻水严重。
●渠道人为破坏。一是违章建房。全县占渠建房现象虽然多次整治,但仍不理想。如赛美水库灌渠在东塘镇葛家村段1.3 km渠道,跨渠建房或占半渠建房37栋,占渠360 m。湘资垸红旗渠,跨渠建房183栋,占渠1 258 m。新西渠1 km渠道上,占半渠建房43栋,占渠484 m。占渠建房居民的生活垃圾向渠内倾倒,渠道内垃圾成堆。二是在渠顶和坡上种植蔬菜、油菜、蚕豆等现象各地都有。
●渠系配套设施损坏。如湘资、岭北、沙田三垸共有渠系建筑物692处,能正常使用的327处,仅占48%,不能使用的142处,占20.6%。沙田垸78处,不同程度损坏47处,占60%。
(4)水库带病运行。
全县共有水库71座,除赛美等几座水库已处险外,还有60多座水库未进行处险。并且这些水库大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是 “三边”工程,带病运行,隐患多。一些水库的附属设施至今尚未按设计要求建设到位,存在先天不足。致使水库不能正常蓄水,大大减弱了水库效益的发挥。
(5)调蓄湖泊面积锐减。
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些调蓄湖泊被围成田、渔池,或对外承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致使调蓄水面面积锐减。如湘资、岭北、沙田三垸原有调蓄湖泊面积1 112.67 hm2(16 690亩),目前实际只有调蓄湖泊面积745 hm2(11 175亩),比原湖泊面积缩减了33%。并且有些骨干调蓄湖泊的渍堤年久失修,湖水冲涮,致使调蓄湖泊堤身日益单薄,不能正常调蓄。如岭北垸鼻湖渍堤长2.9 km,护坡和堤身大部分坍塌,堤身断面减少70%左右,严重地段堤面宽仅1.0 m(原堤面宽5 m)。如按设计要求调蓄,严重危及湖泊周围低洼地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全县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抗灾能力弱。
防汛通道不畅,泵站年久失修、渠道水流受阻、水库带病运行、调蓄面积锐减,导致农田干旱不能及时灌溉,涝水不能及时排干。因灾受损面积不断扩大,抗灾能力越来越弱。2006年旱灾中,全县受旱农作物面积达2.04万hm2(30.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部分农作物因缺水而绝收。
●运行成本高。
设备老化落后,运行故障频发,维修费用高;渠道淤塞,渠底抬高,低田涝水,需要二次提排;渠道附建物损坏,用水不能实现科学调水;调蓄湖泊面积锐减,增加了排水成本。如岭北垸。该垸2005年降雨量为1 634.3 mm,农排电费78.7万元,2006年降雨量仅为1 246 mm,农排电费88.3万元。两年比较,降雨量减少了近25%,而电费却增加了12%。
●水事纠纷多。
全县因抗旱排渍原因造成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2007年赛美水库灌区因渠道堵塞,水流不畅,致使李公塘村农田全部淹没,村民因此到赛美水库闹事打人。农大水库灌区月湾村因无水抗旱多次到县上访。界头铺镇荆杉村因荒田减产,多次到镇政府闹事,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3 治理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湘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应以农业为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农业,首先要发展农田水利。人民群众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要求迫切,因水而起的矛盾纠纷频发,上访不断。各级领导应站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体现民本思想执政理念、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高度,重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管理工作。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班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制定可行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发动全县人民,掀起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
(2)采取分级管理。
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全县泵站、水库、塘坝、调蓄湖泊、渠道及附属设施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划为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明确责任。单独一个村受益的设施由村级负责,跨村设施由乡(镇)、村共同负责,跨乡(镇)设施,由县、乡(镇)共同负责。
(3)拓宽筹资渠道。
在目前县、乡(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乡(镇)财政较大投资水利建设难以做到,但水利建设迫在眉睫。因此,要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
●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属村级责任范围的,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投入资金。
●增加财政投入。县级财政要安排适当资金,实行以奖代投。乡(镇)财政要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
●整合涉农资金。目前,涉农资金包括农业开发、国土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工代赈、移民开发等。资金项目多,使用较分散,不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应整合涉农资金中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严格按照“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捆绑使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用好这些涉农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鼓励社会力量办水利。社会各界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群众自办、大户领办、股份合作等多元投入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承包、租凭、股份合作 等多种管理模式,有效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
(4)健全规章制度。
各垸(区)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管水、用水方案,确保及时排涝抗旱,尽可能降低运行费用。同时建立渠系维护管理办法,在杜绝乱建房屋、乱倒垃圾、乱种作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广泛宣传。并对每一处渠系附属设施及每一段渠道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县政府要加强督查,并将情况列入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5)依法治水管水。
目前,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浩大。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效益:
●做好科学规划。把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分出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于农村小城镇建设在批准建房时严格按规划办事,乡(镇)国土所不能随意批准,如有批准的必要,其建设图纸须经水利部门审批,在确保不影响水利的前提下严格按批准的图纸施工,有关部门要严加监管。
●严厉打击水事违法案件。水利部门要联合公安、国土、司法等部门对偷盗、故意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对违章用水的事件从严查处,努力营造一个全民爱水、科学管水、合理用水的良好水利环境。
(6)加强队伍建设。
水利部门要不断深化和完善水管体制改革,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严格进人渠道,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水利系统;强化在岗人员的岗位教育与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增强业务素质;确保基层水利管理部门干职工工资待遇,努力建设一支“负责、求实、奉献”的水利干职工队伍,促进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