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其需求研究现状

2010-08-15胡晓莹

护理研究 2010年26期
关键词:照料老年人服务

闵 瑰,胡晓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也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据联合国报告,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从6亿增至近20亿,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预计增加1倍,从10%增至20%。发展中国家增长最迅速,在今后50年中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口预计翻两番[1]。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999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预计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比例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至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 44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1.78%。伴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慢性病的患病几率逐渐增高,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疾病已经主导我们的医疗方向[3]。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杜鹏等[4]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分析结果表明,8.9%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总量已经超过1 200万人。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也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然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家庭,核心、空巢家庭的增多[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照料已显得力不从心,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提供一系列多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其需求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长期护理概念及特征

对长期护理(long-term care,LTC),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不同国家称呼亦不同,有“长期介护、长期照护、长期照料、长期养护、养老护理”等。Eustis等[6]定义长期护理是为因衰弱、慢性疾病或其他功能受损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提供帮助、服务和生活的管理,与其他短期的健康护理相比,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的时间是不确定的。Brody认为,长期护理是为患有慢性病或心理疾病,导致身心障碍而住进各类长期照护机构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支持与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其达到最佳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状态[7]。Kane等[8]把长期护理服务对象的界定从以疾病诊断为依据改为以功能程度为指针,并明确指出长期护理的护理时间是长期的,即长期护理是对先天或后天失能者提供一段时间的服务,提供的服务内容除了健康服务外,还包含了个人照顾与社会服务。而Cha[9]把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定义为因老化、慢性疾病、心理/身体功能受损而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无限期个人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社会支持服务。还有学者把长期护理称为养老护理[10],是指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非临床医疗性健康维护等服务,是支撑高龄老人和病残老人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形式,也是绝大多数进入老年阶段或生命最后阶段必不可少的需求。

长期护理与普通的医疗护理相比,通常周期更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或数年;医疗护理的重点是为治愈病人的疾病而提供配套措施,目的是使病人的健康恢复到从前的状态,而长期护理的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恢复或增进那些长期失能病人必要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或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日常帮助[11]。

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主要有[12]:①个人照料,即个人日常生活照料;②健康照料,即侧重非治疗性的健康服务;③社会心理服务,即提供咨询、精神慰藉等;④居住服务,即提供住房;⑤看护服务,即24 h生活监护服务;⑥临终关怀,即为临终者提供临终前照料。

2 长期护理模式

综合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美国和我国的长期护理模式[13-16],根据护理行为实施的场所、护理的专业化程度把长期护理的主要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2.1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是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传统模式,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担照护,所接受的护理服务内容是非正式的,多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专业化程度较低。

2.2 机构护理 老年人在专业的长期护理机构接受全天候的护理服务。常见的护理机构有以卫生服务为主,如精神病院、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中心;有以生活和社会服务为主,如护理院、老年公寓及养老院、抚老院。机构护理是较为专业的长期护理模式,适用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

2.3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包括以提供技术性护理为主的居家护理和日间护理,提供一般日常生活照顾服务为主的在室服务和日间托老。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家庭护理有本质区别。

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目前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以家庭护理模式为主,绝大部分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子女扮演老年人护理的主力军角色。据调查显示,对于需要照护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护的比例在城市为90.8%,而在农村比例达到97.3%。城市中由保姆照护的老年人只占6.0%,由居委会或养老机构照护的仅占0.3%[17]。目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家庭雇保姆的非常少,几乎为零(0.3%)。

3 影响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选择的因素

Andersen和Newman在研究老人对医疗照顾服务的使用时提出了一个行为模型(behavioral model)[18,19]。该模型认为影响个人使用医疗照顾服务的主要因素有:①倾向因素,指个人具有某种特质而比较容易去使用医疗照顾服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受教育程度、种族、职业、家庭规模、宗教信仰等社会结构变量;关于健康和疾病的价值观、对健康服务的态度、对疾病的认识等健康信念。②使能因素,指个人获得服务的能力和资源,包括家庭收入、保险给付、固定医疗资源、居住地区。③需求因素,是指老年人主观上对所患疾病的自觉症状诊断及客观临床上的实际评估结果等,包括慢性疾病患病率、患病种类、失能状况和住院情况等。现根据我国长期护理需求的特点进行分析。

3.1 倾向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程度的不同,对长期护理需求程度也不同。牛惠玲等[20]的调查结果表明,高龄老人是长期护理需求最高的人群,1年中有近1/3时间需要护理和照料,且不同年龄组老年人仍然是以家庭护理为主,其他护理模式占少数。婚姻和居住情况是影响长期护理选择的主要因素,王静等[19]在调查中发现,选择居家护理的老年人与配偶、子女同住的比例要高于选择机构护理者,独居老人选择去机构接受长期护理的意愿更为明显。这说明配偶、同住子女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的主体。

3.2 使能因素 大多数老年人由于退出劳动领域,主要依靠退休金来维持生活,经济状况较差,如果再加上疾病治疗,许多老年人将难以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中国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就城市来看,失能老年人只有退休金,大病医疗费用报销制度、长期照护服务费用制度几乎是空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这3项几乎都是空白[11]。影响长期护理需求的关键是经济收入,个人或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对社会性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越强烈[21]。就医方便程度也影响长期护理需求的选择,就医方便程度越低,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越强[21]。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的选择存在着差异性,黄成礼[22]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而刁丽军等[23]的调查结果与之不同,认为城市老年人病后长期护理需求率高于农村。

3.3 需求因素 根据2005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人均患有2种或3种疾病[24]。老年人寿命的延长,慢性疾病的增多,必将导致失能老人的增加。失能状况是评价老年人是否需要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关键指标。文献调查表明:在失能的老年人口中,轻度失能的老人并不一定需要他人的护理,只有失能与残障程度较重的老人才会需要长期护理[22]。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和长期照料需求情况密切相关,独立生活能力越差,长期照料需求越高[25]。

4 小结

目前,国内对长期护理的研究文献大多为理论层次的研究[26,27],通过实践研究的文章不多。在调查性文献中,调查地区多为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针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文献较少;在调查对象选择上以社区老年人居多,对处于其他阶段的老年人研究较少,对长期护理提供者的研究文献也不多;调查内容上大多为意愿调查,对具体护理需求调查文献不多;在调查结果的统计学处理上,虽然大部分文献都进行过统计描述,但对其影响因素更深层次的探讨文献较少,如张小琴等[28]对老年住院病人长期护理需求做了调查,主要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分析,并未进行多维度的调查和需求分析;姚文等[25]对社区脑卒中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与长期照料需求进行调查,但未涉及更深层次的需求分析。

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首先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以长期护理理论指导实践,扩大长期护理研究范围,以各地区具体的情况、长期护理需求调查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加强长期护理服务内容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其次,按照病种的不同,相应部门应制定个性化长期护理服务标准。应多从长期护理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了解目前我国长期护理的状况,重视对长期护理人员的专业培养。还要依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 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报告[R].A/CONF,2002:197-199.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23.

[3] 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4.

[4] 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56.

[5] 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33-35.

[6] Eustis N,Greenberg J,Pattern S.Long-term care for older persons:A policy perspective[M].Monterey:Brooks Cole,1984:22-25.

[7] Hkcss.Basic concept of long-term care system[EB/OL].[2009-12-15].http://hanweb.kanhan.com/gb/www.hkcss.org.hk/el/LTC/L TCsystem.htm.

[8] Kane RA,Kane RL.Long-term care:Principles,programs and policies[M].New York:Springer,1987:55-70.

[9] Cha HB.A study family caregivers preference and its determinants for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 use for the impaired elderly[D].Chungang University,1998:32-35.

[10] 王凤亭,牛飚.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养老护理业 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169-187.

[11] 田申.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71-73.

[12] 张勘,董伟.上海城市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现况和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9):48-52.

[13] 于戈,杨刚.加拿大的长期照护[J].社会福利,2009,5:54-55.

[14] 刘笑梦.由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及教育引发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09,6(7):333-334.

[15] 苏映宇.国外失能老人社会安全网体系的比较分析与借鉴[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8(2):89-92.

[16] 徐勤,汤哲.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人口与经济,2007,2:6-12.

[17]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

[18] 李志敢.脑卒中患者的长期照护方案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通讯,2005,32(9):70-75.

[19] 王静,吴明.北京市某城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A):2157-2160.

[20] 牛惠玲,王秀丽,王晓丽,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3-1025.

[21] 李绍先,黄鸣,易国胜.武汉市部分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2):24-26.

[22] 黄成礼.北京市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5,4:25-30.

[23] 刁丽军,汤哲,孙菲.北京市老年人照料需求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8):985-986.

[24] 王岩梅,王磊.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26-928.

[25] 姚文,刘小芹,冯学山.社区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长期照料需求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22-24.

[26] 刘乃睿,于新循.论我国孝道传统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2008,34(5):106-110.

[27] 陈丹沛.上海建立老年护理制度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4):64-66.

[28] 张小琴,陈新芝,梁丽.对老年住院患者长期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1):4-5.

猜你喜欢

照料老年人服务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