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看近现代中西民族性格
2010-08-15杜坤
杜 坤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狼与狗的传统形象
狗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成为人类最主要、最忠实的伙伴和宠物。作为家养的狗,总体来说是忠实的,由于被驯化和对人的依赖性,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定的奴性。传统的狗形象虽然有其忠诚的一面,然而奴性的一面也始终存在着。
但是狼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就是一种自私残暴的动物。一提到狼,人们就会想到它是狡猾、凶残、忘恩负义的象征。无论是在成语中,还是在童话和文学作品中,狼一直作为负面的形象存在。狼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它的凶残狡滑贪婪的性格上,是忘恩负义的代表。
二、作品中狼与狗的形象
杰克·伦敦(1876-1916)的《野性的呼唤》(1903)讲述的是一只叫巴克的狼犬回归原始野性的故事。被拐卖前,巴克在法官家里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命运把他抛进动荡不安的混乱生活状态之中,主人给他套上挽具开始拉雪橇。对于环境的突变,他愤懑过,抗争过。同时他也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的生死博斗,“他从未见过狗打架如这些狼一般的动物之间的咬斗,第一次经历给了他难忘的教训。当然,他并非亲身经历,否则他不会活下来并从中受益。……这就是狼的作战方式,进攻后迅速回撤”,所以他学会为活命而不顾道义,学会怎样变得凶悍进而保护自己,“他学会这些不仅仅是凭经验,就连机体中已死去的那些本能也都复活起来。他身上已渐渐没有了家畜的那些特点。他很容易就学会了又撕又扯的狼式进攻。……在寂静寒冷的夜晚,他的鼻子对着星星发出像狼一样的长嗥”。因为野狼朋友的召唤,“他开始夜不归宿,一出去就是好几天。……在河边,他还杀了一只大黑熊,这场恶斗激发了巴克体内潜伏的最后一丝残忍本性”,最后他恢复野性,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和他的野兄弟肩并着肩,边跑边叫”。[1]
《狼图腾》(2004)出版以来,成为全国的畅销书,也成为评论界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狼是这本书的精神主载体,狼的狡猾,狼的智慧,狼的生命力强,狼的团队精神,以及狼性、狼眼、狼烟等等这些,使狼的世界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匪夷所思的审美意象。作者姜戎30多年前以一名北京知青的身份去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在美丽的草原上,他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养过狼,也杀过狼,钻过狼洞,也掏过狼崽。蒙古狼的各种品性深深地吸引着他,在他的笔下狼不再是“自私、凶残、狡猾”的代名词,而是具备全新的形象:狼是智慧、精明、顽强的,并且拥有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与传统的狼形象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有评论就说《狼图腾》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绘狼、与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狼”与“狗”是同类,没有本质区别,简单地说“狗”是被驯化了的“狼”,而“狼”是未被驯化的“狗”。通过《狼图腾》的描写可以看到,巴克在野外生活中逐渐学会了狼的生存方式,所以它回归自然是必然的。巴克天性中的狂野在荒原上,在狼群的奔跃中充分凸显。
1.“狼性”智慧
狼是极具智慧的动物,它们知道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天气以及敌人的弱点来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狼图腾》的开篇作者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草原大战,即狼羊之战。在这场战斗中,狼的智慧和狡猾发挥到了极致。想要抓到善于奔跑的黄羊,狼有自己的办法。“老人说:狼抓黄羊有绝招。在白天,一条狼盯上一只黄羊,先不动它。一到天黑,黄羊就会找一个背风草厚的地方卧下睡觉。这会儿狼也抓不住它,黄羊身子睡了,可它的鼻子耳朵不睡稍有动静,黄羊蹦起来就跑,狼也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动手,趴在不远的地方死等一夜,等到天白了,黄羊憋了一夜尿,尿泡憋胀了,狼瞅准机会就冲上去猛追。黄羊跑起来撒不出尿,跑不了多远尿泡就颠破了,后退抽筋,就跑不动了……”[2]。由此可见,狼十分狡猾而富有智慧。当真正的总攻开始时,狼群从东西北三面发起猛攻,已经失去速度的黄羊根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整群的黄羊都落入大雪窝成为狼群的腹中美食。
巴克的战略和战术和狼的如出一辙。小说最后描写巴克碰到为了过冬迁徙到山谷地带的驼鹿群,他瞄准了领头的体型较大的公鹿,“巴克加强了进攻,从各个角度绕着圈地对鹿群进行威胁,他的猎物刚一归队,巴克就把它分出来,借以消耗猎物们耐性”。[3]最终巴克将这只猎物分离出队伍,“不管白天和黑夜,巴克寸步不离他的猎物,不给他半点喘息的机会,不让它啃桦树叶或是柳树芽充饥,也不让它在经过的小河边喝一口水,……到第四天傍晚,他终于把这只大公鹿拖垮了”。[4]这时的巴克已经能将自己身上的狼性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看到猎物时的反应和狼没什么区别。
2.“狼性”顽强
在草原上,狼群的顽强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下,在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中,狼都会顽强地抵抗,争取战斗的胜利。任何残酷的战斗都不能使狼群放弃抵抗,只能让它们更加顽强,更加奋起反抗。
在《狼图腾》的人狼大战中,狼群已经陷入了绝境,然而身陷绝地的狼群丝毫没有放弃,也完全没有失去理智,仍然紧密的配合,不断地改变战术,试图改变战斗的状态。“几条大狼巨狼还使出了蒙古狼极其残酷的战法:以轻伤换重伤,以重伤换敌命,故意露出非要害处让大狗咬住,然后置自己伤口于不顾,而猛攻狠咬狗的喉咙和肚子。大狼巨狼各个浑身是血,但倒下的却极少……”。[5]在这场大战中,狼群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然而在战斗中,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狼群不畏强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
当巴克看到他的主人桑顿被印第安人杀死后,他身上的野性被深深地激起,他咆哮着,“跳到最前面的人身上,在他喉咙处撕开一个大口子,顿时血如泉涌,……他扑到他们中间,又撕又咬,摧毁他们,动作极快,印第安人慌乱的挤成一团,魂飞魄散的跑进森林,……巴克怒冲冲的步步紧逼,……一个星期后,那些幸存者才在一个低谷清点他们的残兵败将”。[6]巴克的动作和狼一样迅猛,杀人凶手印第安人没有任何还击的机会。正是巴克对主人桑顿的爱使他不再害怕人类的棍棒,他顽强反抗,用生命捍卫自己的自由、独立和尊严。同时桑顿的死彻底割断了巴克与人类的联系,巴克身上作为狗的奴性消失殆尽,他毅然决然离开人类,投向自然的怀抱,恢复了自己种族的天性,最终融入狼群。狼不光拥有智慧、精明还有顽强和团队精神,同样它们还有强烈的自尊,用生命捍卫自己的自由、独立和尊严,这就是狼的生存法则。
三、中西民族性格中的“狼性精神”
《野性的呼唤》写于两个世纪交接时期,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强烈地冲击和动摇了西方宗教的根基。斯宾塞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也推出了颇有影响的“超人”哲学。从作者塑造的巴克形象中,我们看到作者对“环境决定论”、“超人”哲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认可和接纳。这种适者生存的思想在《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中都有体现。《野性的呼唤》中作者用“他”和“他们”来称呼动物,目的是通过动物世界中“人性”的沦丧和野性的复发以及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残酷争夺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实和本质。写于这个时期的《野性的呼唤》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国内战争的结束,劳动力和市场问题得到解决,整个社会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竞争也日益激烈,“适者生存”的法则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为了地位和金钱残酷地斗争,其程度决不亚于野生动物为了食物和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而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屈辱最苦难最黑暗的一段时期。鸦片战争失败,割地赔款,鸦片合法侵入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宝岛台湾被割,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起义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西方列强赤裸裸将圆明园的中华文明盗走一空等。
《狼图腾》作者认为有什么样的民族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决定着民族命运。美利坚民族,人口少,四周临海,牧地多,农业不占绝对优势,狩猎业、牧业、农业、商业贸易、航海齐头并进;草原狼、森林狼、高山狼、陆地狼、海洋狼一直自由生活,本地土著民族强悍的游牧遗风和性格顽强存留下来,在多年的商战、海战和贸易战中得到不断加强,后来又进入了现代工业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狼性越发彪悍,民族强悍进取的性格从来没有削弱过。美利坚民族走的就是保留人性半野蛮的文明发展道路,而中华民族力图走一条人性“无野蛮”的道路。中华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最适合农业发展的长江黄河流域,不得不受农耕生活摆布。形象地说,美利坚民族走的是一条“文明狼”的道路,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文明羊”的道路。美利坚民族顺利地从“古代野蛮狼”走到“古代文明狼”,再一直走到“现代文明狼”,再后来,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森林狼总是战胜草原狼,草原狼总是战胜农耕羊。鲁迅曾写道“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家猪,狼成为狗,野性消失了,但只是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而人的兽性的消失,表示着人“渐渐成了驯服”。[7]而当我们儒家的羊性退化为懦弱时,强盛的美国这些西方国家的船坚利炮马上轰开了我们的大门,古老的中华民族被打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弱者的地位注定了中华民族就是鱼肉,而强盛的这些西方国家则为刀俎。中华民族被深深激怒,仁人志士学习西方强悍进取的狼性精神和强悍竞争的西方工业,站起来强烈地释放了久久被压抑的“狼性”,中华民族的性格逐渐强悍起来,百年奋斗,赶走列强,取得独立。当今和平崛起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灿烂的文明成果、礼仪之邦的谦谦风度是我们民族不能舍弃的精华,而强悍顽强,坚韧不屈,勇猛进取的狼性血液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
因此,狼性不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也不是出自对生命的破坏态度,更不是抛弃生命。我们的“狼性”应该表现在远古时期祖先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群策群力;我们的“狼性”也应该表现在争取民族自由和抵御外部强敌时的英雄气节和战斗精神;我们的“狼性”还表现在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精神本质。所以要提倡勇敢而顽强、和平与团结、竞争而不残忍的“狼性”,《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这两部小说就是对这一主题的继承和发扬。作品提倡一种强者的精神,对“狼性”的呼唤,对“强者精神”的礼赞,力图实现对弱者的超越。在这两部作品中“狼性”的关键词就是:自由、团队、勇敢、顽强的生命活力。
[1] [3][4][6]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5.
[2] [5]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7] 鲁迅.鲁迅杂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