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诉求及路径构建
2010-08-15刘明
刘 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论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诉求及路径构建
刘 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通过分析当前的几种生命教育的内涵观点,认为高校的生命教育应该注重认识生命的本质、明白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的存在等内涵诉求。同时,从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目标出发,对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内涵;生命教育路径
生命教育是近些年来在教育领域内逐渐兴起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也是教育人文化的一种新趋势。高校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高级阶段,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显得更为重要。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并且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实践方面亟需做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试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期望能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的缘起与现状
生命教育肇始于 20世纪 2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成为“生死教育”,在 60年代开始成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1]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是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J,DonaldWaters)首次提出,他创建了“阿南达村”学校以实践其生命教育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后来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主要致力于防治“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是个人和社会防患于未然的有效途径。借助国际组织的影响,这种教育观念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潮流。
生命教育起初在美国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死亡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20世纪 90年代,美国基本上普及了生命教育。英国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设立有专业人员,开设生命教育和训练课程。德国的生命教育是以“善良教育”和“死的准备教育”形式出现的,引导学生以善良的品质充实人生,以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此外,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实施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我国首先是从台湾地区开始的。2001年台湾教育部门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把该年定位“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以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步推广到小学和大学。在中国大陆地区,20世纪 90年代教育研究领域即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在实践层面则进展缓慢。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是由辽宁、上海等部分省市首先开始推动,并且主要是在中小学当中进行,其中云南省开展的“三生教育”声势、影响颇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公选课。如江西师大开设有《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武汉大学已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顾海良主编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郑晓江、张名源主编的《生命教育公民读本》等。生命教育正愈来愈受到更多高校的重视,同时,也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诉求和实践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诉求
对于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近些年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生命实践的角度来看,强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怀。[2]二是从批判教育过度工具理性化的角度来定义。[3]三是从轻视生命的事实角度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4]。四是从生命过程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教育的内涵。[5]通过归纳分析前面的几种生命教育的内涵观点,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生命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诉求。
(一)认识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是是什么?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是生命教育中首先必须使学生认识的道理。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才会知道生命的宝贵,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知,才能够去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蕴含以及被赋予的博大精深的社会内涵,才能够从自然的、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层面来认识生命。否则对生命的认识就是有缺陷的,必然会对个人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高校的生命教育必须首先引导大学生认知生命。
人与其他生命比较,有“一般生命”与“人的生命”之分。但人之所以能够与其他动物生命区别开来则是由于人的社会生命属性。“人之生命与动物不同,不仅有自然的生理的生命,更表现为社会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和超越的生命;人与动物的生存也不一样,不仅有本能的活动,更有受到精神意识支配的感性生活。”[6](P11)人与动物生命的区分揭示了人生命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和人文性,而且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性和人文性。正是这种社会性赋予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特性,它表明人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存在,因此,人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为生命的任何生死抉择都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二)明白生命的价值
明白生命的价值就是要了解人为什么而活着。生命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生命的价值属性,即人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的问题,因此,生命教育也必须是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有机生命体的存在,而是有机生命体所创造的生活意义,否则,人与动物生命存在便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生命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的取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生命的创造性。有学者曾讲过“生命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于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我们无意否认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只是作为普通的生命个体来讲,首先面临的是怎样实现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因此,生命价值实现的第一层次就是完成这样的生命创造。高校生命教育中的价值教育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白这一生命价值观。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总是在强调崇高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才是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忽视个体生命的自我生存价值教育,这样教育的结果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反差。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因此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其成功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保证。
(三)注重生命的质量
生命价值告诉学生的是人为什么而活的道理,而生命质量则是告诉学生怎么活的方法。注重生命的质量,通俗来讲就是人要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如果说人的生命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导思想的话,那么生活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般意义的生活质量就等同于生命质量,但是如果把生命的整个过程看作是生活的话,这两者无疑是一致的。因此,高校的生命教育要把教会学生怎样生活、注重生命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四)珍惜生命的存在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对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够的,甚至一些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牺牲的。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无论是政府的施政措施还是各种教育活动都把把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作为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珍惜生命是应该必须强调的。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仅是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要求尊重任何的生命个体。既不能以公而忽视个人的生命,也不能为己而危害他人的生命,也不可以不顾一切地去牺牲生命。同时,也要注重生命的安全教育,尽力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牺牲。
三、高校生命教育的路径构建
基于以上对高校生命教育内涵的分析和理解,从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目标出发,笔者尝试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路径构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高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路径之一。高校要根据课程规划发展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在保证教学课时的前提下,规划制定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及专门、系统的教材,并把这门课程列为必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在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教材内容要注意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和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同时,高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注意培养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
(二)通过德育及人文课程渗透生命教育
由于生命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在教学当中可能会与思政教育、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课程内容的系统讲授,也容易使一些任课教师忽略其生命教育的责任。对此,学校教研部门要注意根据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安排授课计划。可以结合相关课程,把相近的教育内容安排到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去。通过这种渗透式的教学同样可以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整合了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开展,又使学生在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独具专业特色的生命教育知识。
(三)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比较热爱社会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教育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活动主题,举办相关的图片展或音像放映,邀请案例的当事人或经历者作报告等等。大学生也可走出校门参加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如艾滋病防治的宣传,交通安全的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识,感悟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珍贵,这将会产生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和完善关怀学生的长效机制
高校既是生命教育的教育者,也是生命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者;高校不仅教给学生相关的生命知识,更应该给予学生切实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应有的尊重和珍贵。大学生是容易产生生命危机的高危人群,在非正常的生命死亡和伤害中,大学生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因此,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关怀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心理的健康档案、预警对象和相应的预警体制。体制的设置应该包括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和心理咨询机构等层次,以形成对学生心理危机、生命危机快速反应的有效对应机制。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的生命教育如果没有辅导员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普遍较为年轻化,由他们来做辅导员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对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方面的教育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辅导员进行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各教学院系也可以选派一些责任心强、生活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顾问,以应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总之,高校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要体现在各个环节,它是每个部门、每个教师员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1]王学凤.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
[2]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石艳华.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5]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6]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Abstract: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everal view on connotation of life education,university life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life,understand the value of life,treasure tbe existence of life.At the same time,a im to the life education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ome suggestion on the path of university life educ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Life education of college;Connotation of life education;Path of life education
(责任编辑:宋孝忠)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Demands and Path Construction of Un iversity L ife Education
L IU M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 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G641
A
1008—4444(2010)04—0133—03
2010-06-19
刘 明 (1970—),男,河南博爱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