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之观念变革
2010-08-15宋孝忠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之观念变革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混合方法研究起始于美国。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在《混和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中把混和方法研究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或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并且明确提出“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作为一种舶来的研究方法,它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知识的这种特点被学者表述为“地方性”。从西方、特别是美国舶来的混合方法研究的“地方性知识”,显然并不会完全适合我国的“地方性”情境。因此,有必要实现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顾明远先生认为:“一百多年来,我们接受和吸收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近30年来更是各种教育思潮蜂拥而入,如何鉴别、吸纳并使之本土化,内化为中国教育的传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顾先生的评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必须以“中国特色”为依归,在引进西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将之本土化或中国化。然而如何本土化或中国化,实现西方与中方、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转换,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转型。变化中的世界高等教育和转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教育观念上的变革。在这里,教育观念的变革,主要是指对于已经不适宜或阻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旧有的、保守的思维方式及保守的或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改革和破除;对于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新思想观点及思维方式的积极扶持、倡导、弘扬和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这一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应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因此,如何培育、创新先进的思想观念,对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同样,要实现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或中国化,前提是观念的变革和创新。众所周知,观念创新是对陈腐观念的突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众多创新中,观念创新是创新中的灵魂。只有观念创新,即要持有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精神、建构理论的勇气和躬身实践的理念,才能切实将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
一要持有开放的态度
开放是中国30多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显著社会特征。开放不仅带来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也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研究者更加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在实践中更多地借助多元化、整体化、综合化的研究方法。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的问题很难用单一的方法阐述清楚,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该拓宽思路,用系统观去研究现象、分析问题,使研究工作不断开辟出新的天地。混合方法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研究方法,就是在这一开放的大背景下,为了解决传统研究方法的弊端而引进的,并逐渐为一些学者所认知。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涌现出了一些新概念,如“现象学研究”、“人种学研究”、“质的研究方法”、“女权主义研究”等,多为国外高等教育研究中新近使用的方法。混合方法研究也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手段。潘懋元先生认为:“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比其它教育系统更需要同环境的方方面面交流信息。总之,无论从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关系上,或从高等教育各个专业、各门学科的内部关系上,都有必要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运用不同的学科的方法来认识高等教育功能与价值。”[2](P2)这段话不仅精辟地论述了运用跨学科方法或混合方法来认识高等教育活动的必然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秉持开放的态度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促使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所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范式不是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的,而是需要发展和有待完善的。作为一种舶来的研究方法,混合方法研究也不是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的,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此,我们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认识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研究者可以有个人的喜好、信仰、倾向、兴趣,但其他方法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只有打破封闭的范式,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混合方法研究,才能最终实现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
二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纵观教育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两千多前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经验到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更是一种观念更新所使然。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建制化学科时间并不长,但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如何加速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目前高等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要发展高等教育科学,就必须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不断革新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已初步形成一套体系。但是应该看到,其中不少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移植而来的,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却缺乏自身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是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理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看,都存在很大差距,因而也就难以很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实践。
综观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从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范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学、人种志的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以现象学、建构主义、解释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质性研究方法范式逐渐彰显,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由于实证主义与现象学、建构主义、解释主义在客观事实的本质、研究的逻辑、主客体及事物因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以它们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范式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及研究的程序也就截然不同。因此,随着质性研究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地位日益上升,质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范式之争也愈加激烈。单一方法论者非此即彼的争论不但夸大了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范式之间的区别,阻碍了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了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研究方法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进而影响了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为此,一些教育领域中的学者,如豪、理查德和艾丽斯等,在20世纪晚期就先后提出了质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相容、和谐共处、同一研究中可以共同使用的观点。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等方法论学者更是明确指出,把混合方法研究作为教育研究领域里的第三种研究范式提出来,不但希望这一领域将能够超越质性—定量方法的争论,搭建起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也为那些希望看到方法论学者描述并发展贴近研究者实际的研究技术的人提供了光明前景[3]。
可以看出,混合方法研究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要实现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除了需要丰富的高等教育研究实践和充分的教育学理论资源,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在运用混合方法研究时,才能主动地使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要有理论建构的勇气
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其研究方法也从早期的以经验总结、个人感悟为主,逐步走向重视理论建构,注重引入其他学科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问题,进而兴起多学科研究方法。
在当代教育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高度发展了逻辑思维方法。在20世纪初,教育研究主要关心的是搜集有关的描述性资料、编制测验工具,强调经验在检验理论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当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大量新学科的形成,随之而产生的新方法将再次冲击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方法论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高等教育科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对人才研究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广泛深入的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领域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它标志着研究方法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经验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化,无论在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的方法手段还是所采用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理论建构的勇气。
学术研究的关键在于方法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当理论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时候,更应关注引鉴和翻新方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是如此。在先前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不同的著作,虽然介绍和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多局限于一些学科所公认的微观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统计法、图表法、历史法、文献法、个案法、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无疑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缺乏方法的宏观统理和整合观念,其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这对高等教育理论的深层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研究方法观的提升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革新的首要任务,这正是所谓“欲革新先革心”的道理。
四要有躬身实践的理念
教育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的科学。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其好坏最重要还是要回到教育实践中接受检验。教育研究方法也是这样,特别是像混合方法研究这样一种舶来的研究方法,最终也必须回到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研究者,在运用混合方法研究时,不仅要持有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建构理论的勇气,更要有躬身实践的理念。只有躬身实践,在实践中切身感受混合方法研究的种种优势,增强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具体的教育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其“水土不服”的地方,使混合方法研究与我国教育研究的具体国情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这样,混合方法研究才能在中国这一复杂环境中生根、开花、结果。
[1]顾明远.百家争鸣 繁荣学术[J].教育研究,2009,(5)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