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本人的朴素色彩观
2010-08-15王芳
王芳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8)
谈日本人的朴素色彩观
王芳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8)
色彩没有国界,但是对色彩的理解,国与国之间是有差异的。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人对色彩的喜好可以反映个性,而一个民族的取色倾向,反映的则是其民族性。从对色彩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该国的国民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本稿拟通过对日本人朴素的色彩取向的分析,从中也可以窥探日本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沉默、暧昧、勤勉……
朴素;色彩;民族性
一、日本人的色彩偏好
日本人对色彩的敏感,是无人能及的。日本人排斥艳俗,取而代之的,是喜好不引人注目的、自然、柔和的中间色。他们把鲜艳的颜色认为是「おしゃべり色」、把朴素的颜色认为是「寡黙な色」。他们将工业时代人工合成的颜色称作「カラー」,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色彩称作「色」。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神社和寺庙就明白了。几乎所有的神社和寺庙都是木造结构,不经任何着色,保留着木头本来的颜色。日常居住的房屋也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原木的颜色。比起欧式建筑华丽的外观,日本的房屋只是在原木表层涂上一层防腐、防虫的透明涂料,给人一种简单、朴素的感觉。正因为如此简朴,人们从日本建筑上才常常感受到一种日本特有的“物静”与“幽玄”。
最具传统意识的,深埋于日本国民心灵深处的,是一种所谓“道”的精神。其中之一就是茶道。进行茶道的茶室只有简单的装饰、朴素的色调,茶具也并不精致,然而日本人却从这般质朴简素的色彩天地之中领悟到世界的千变万化。只有日本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此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陶器比漆器要常用得多,服装以青色、灰色为主流,赠送礼品时一定会用浅色包装纸来装饰。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朴素色彩观产生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人形成了这种强烈的朴素的色彩观呢?
1.地理因素
首先,我们从地理因素方面来看,日本作为岛国,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终年温润潮湿,云蒸霞蔚的景观是其特色。“山紫水明”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正是因为隔着厚厚的云雾看去,漫山遍野的绿就变成了紫。日本人自古以来,就长期生活在这种变奏的色彩天地之中,比起鲜艳的色彩,当然更喜欢相对柔和朴素的中间色。
2.自然因素
如前所述,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自然的恩惠和亲睐,他们认为自然绝非是与人类严酷对立的。对于神文时代以来的采集、捕鱼、狩猎生活,以及此后的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社会来说,自然为他们带来了生产、生育及劳动果实。此外,在有着扎实农业基础的日本,祖祖辈辈与自然共存、死后回归自然,他们的子子孙孙也仍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比起人工合成的色彩,日本人更倾心于自然固有的色彩,其中也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激与谢意。
3.历史因素
当然,我们不能说日本人生来就讨厌艳俗,喜好简朴。因为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日本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判断色彩取向的是非标准。
这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王朝时代。当时,统治阶级手中掌握着雄厚的资本,他们为了夸耀自己的财富,穷奢极欲地建造壮美的建筑。服装方面也注重配色,注重色彩间的相互辉映。到了平安朝,产生了一种叫“十二单”的服装。十二单衣是平安时代贵族妇女的一种服装,一般由5-12件单衣组合穿成,与所有礼仪性的服饰一样,十二单衣具有的更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其对于色彩的选择搭配则更是一种高贵身份及修养的表示。虽然他们热中于华丽的色彩,但也绝不会随便将其显露出来。为了使其不至于太红、太引人注目,当时的人们用了一种叫作“樱袭”的方法,在深红色上披上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织物。这么一来,从远处看,红色就变成了樱色,这刚好与日本人的色彩观相契合。
然而,这种审美观仅限于日本的上层社会。百姓们因为经济能力的原因,主要是穿着一些材质朴素色彩简单的服装,如灰色、白色等。到了江户时期,德川幕府在从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虑之后,颁布了禁止奢侈令。规定一般民众的服装仅限于灰色、茶色等朴素的色调。由于这一法令的实施,300年的闭关锁国使这得这一时代成为左右日本人色彩观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沼,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已经疲惫不堪。在郁闷的战争年代,简约朴素的色彩观自然成为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西方流行色对日本的影响,但是,这种朴素的色彩观已经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日本人的心灵深处。
4.宗教因素
日本民族的色彩观还与宗教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佛教传入日本以前,审美观还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古时期的日本人对自然事物是一种单纯地亲近,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了一种“诚”的意识。所谓“诚”,就是理性地对待真实的事物,诚心率直地与人交往。注重不刻意的、自然的感觉。因此,从上古时代开始,朴素的毫无掩饰的自然的审美意识已经形成,只是尚未理论化而已。到了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渗透悲观意识的“物哀”。这种意识反映到美学上,就是典雅、朴素。当然,理由并不仅于止,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但它确实说明了日本人朴素的色彩观。
三、色彩观与日本人的性格
1.沉默
正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日本是一个沉默的民族。在满载的电车上,互相拥挤的人群,无一例外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在咖啡厅喝咖啡,情况也是如此,服务生过来询问客人需要点些什么,多数顾客只是机械地回答了一句“咖啡”,服务生也只是一言不发地把咖啡和小票放在桌子上,客人一声不吭地喝完咖啡,付了钱走人。这便是与日本人简朴的审美意识有关的,不过分强调自我主张的性格。正如柳田国男在其著作中反复反映出的那样,在日本国民的生活中,饶舌是被人歧视的,相反,默默地工作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日本人只是一味的沉默。
2.暧昧的态度
日语中一种典型的表达形式,就是暧昧表现。日本人经常采用暧昧的表达方式,很少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这与他们讨厌艳色,喜欢朴素的颜色不无联系。他们通过以心传心,委婉地表达,以免伤及对方。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回避像是「出来ません?、?だめです?这一类强烈断定的表现,为的是留有余地。也产生了「結構です?、?どうも?这样的暧昧含糊的词语。
3.勤勉意识
在日本人的传统意识里,简约朴素与勤勉是紧密相连的。日本人工作非常认真,这一评价,如今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一样,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有人把他们称为“经济动物”,也有人把他们比喻作“工蜂”。其工作时间之长、节奏之快、积极性之高、劳动强度之大,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工作加班在其他国家也会出现,但是在日本,这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不得不令各国叹服。所说的“过劳死”,不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压力下的产物吗?
个人的爱好反映的是个性,民族全体的爱好反映的则是其国民性。这种简约朴素的色彩观一旦与国民性相联系,便是日本人不强调个性、默默工作的处世之术。
四、结语
色彩无国界,对于色彩的理解,国与国不同。日本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朴素的取色倾向。当然,本文讨论的只是日本传统的色彩观。人对色彩的喜好,对色彩的感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今的日本人开始喜欢鲜明的色彩,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日本人的色彩取向正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
J01
A
1006-5342(2010)11-0177-02
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