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我国礼仪的传承与变革

2010-08-15刘月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礼仪孔子

刘月姗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略论我国礼仪的传承与变革

刘月姗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在夏朝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进入春秋战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改革了礼仪的理论。自秦汉以来,礼仪得到不断强化,并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展开了激烈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得到了一定的发扬,但十年动乱给礼仪造成了一场浩劫。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同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形成了重建礼仪的热潮。礼仪的重建,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一个完整而融合的全新体系。

礼仪;传承;变革;重建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礼仪的起源,从理论上来说,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在群体活动中,男女有别,老幼有异,既是一种天然人伦秩序,又是一种被所有的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保护的社会秩序。同时居住在一起的人们都有各种不同的欲望和追求,这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求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就需要为止欲而制礼,从而实现人类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礼。

中国礼仪在其产生之后的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据考我国在夏朝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的礼仪萌芽,主要内容是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部落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敬天祭神的仪式以及人们相互往来表示礼节恭敬的举止,这些较为简单和虔诚的礼仪,尚不具有阶级的特性。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时代的周朝,对礼仪的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仪的确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制作的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讲述周朝典章制度,评介六官官名及其职权。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指丧事的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间会盟的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的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经基本形成。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继承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他们发展和改革了礼仪的理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他编订的《仪礼》祥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礼》与周朝编订的《周礼》和孔门后学编订的《礼记》,合称“三礼”,在中国汉以后2000多年历史中一直是国家制订礼仪制度所依据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礼”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雍也》),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五道”、“仁政”的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浩然之气等,他把礼解释为尊长、宾客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将礼看作是人的善行的发端之一。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的思想核心,把礼看作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大略》)。

自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礼仪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影响最大的当属汉代和宋代。西汉董仲舒把封建专制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时的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包罗宏富,其中有讲古代风俗的《典礼》,有讲古代饮食起居的进化概况的《礼运》,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藻》,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的《大学》等。总之,《礼记》堪称是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到了宋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佛思想的理学,程颐、程颖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朱熹指出:“仁莫大于父子,父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三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家庭礼仪研究硕果颇多,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司马光的《涑水家仪》和朱熹的《朱子家礼》最为著名。司马光、朱熹等认为,家道正是天下正的根本,家道正大而推及于一国,整个天下就太平了。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对自己家庭主要成员都制定了约束条规,有祖道、父道、子道、女道、孙道、兄弟道、姊妹道、夫妻道等,规劝明令家人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控制在条框之内。总而言之,在我国的整个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礼仪一直都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是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碍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至此盛及而衰。伴随着西学东渐,特别是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礼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革命的先驱们对封建礼教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尖锐泼辣、鞭辟入理的讨伐封建名教:“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嗟乎!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观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伦之惨祸烈毒,是由酷焉矣。君一半名桎臣,官以名轭名,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存焉者得乎?”他大声疾呼“冲决伦理常之罗网”,谭嗣同认为忠、孝、廉、节、礼、义、信以及三纲五伦都是封建统治的“钳制之器”。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及其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等等。五四运动的开拓者和旗手们,对封建礼教大加挞伐。陈独秀发表了《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他分析了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认为“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住,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李大钊也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文章,他高屋建瓴地指出:“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从而点名了“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要害。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更为尖锐,他在《狂人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急风暴雨式的讨伐和批判中,人们认识了几千年来奉为真理的名教纲常,礼治秩序,其实都是摧毁人生、造成国民性格扭曲的罪魁祸首。因此,封建礼教的衰落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上世纪及其稍前的近百年的革命,挽救的我们的民族,使中国获得了新生.革命必然要破,旧文化的消亡是应该的,如同在革命的废墟上建立新的经济一样,文化的废墟也需要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亲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但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到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建残余扫进了垃圾箱。然而礼仪毕竟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体现,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礼仪的重建,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中国,融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的礼仪相继出台,大量的礼仪书籍相继出版,民间的官方的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红火,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重建现代礼仪春天已经到来。

礼仪的重建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它不仅需要热情的追捧,更需要时间的沉淀。懂得礼仪真谛的人们知道,礼仪是人们通过程式化言行交流的某种信息,以求得生存环境的秩序化,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的行为类型。这种程式化的言行就是一种标准的实施。事实上,重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礼仪文化系统,其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编好规范标准,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会不会跟我们潜在的民族信仰、价值观发生冲突,同时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和尊严的同时,能不能与世界和谐相处。这就需要一方面继承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髓,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礼仪的先进文明成果,形成一个完整而融合的全新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必须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至此,我们才能说重振华夏一如过去欧洲的文艺复兴,礼仪成为再造盛世中华的先行。

B82

A

1006-5342(2010)11-0065-02

2010-09-15

猜你喜欢

礼仪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