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0-08-15于伟峰张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工作

于伟峰 张琳

(1.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周恩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于伟峰1张琳1

(1.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关键的领导人之一,立足于实际工作,对经济、政治、文化都做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经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重视科技和环境;政治方面探索民主政治建设,关心民族问题;文化方面关心文艺和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在现阶段乃至更长时间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无前路可循。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建设者带领中国人民在摸索中前进,不断探索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如何说明他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这在党内是有一定共识的,即周恩来是中国的总管家,而且他是一个好管家。正如一位熟悉新中国的外国友人所说: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为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中国特色即要一切都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部分,周恩来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在每一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断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周恩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形成的。建国后周恩来一直统领经济工作,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对经济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并亲为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他始终坚持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要实事求是,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重视科技的力量和环境问题,强调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统一。

(一)坚持实事求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长期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周恩来的工作及思想对邓小平有很大影响。尽管在周恩来担任总理时期没有形成具体的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但他在经济工作上的实事求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方针为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国初始周恩来就指出应该把经济建设放在整个国家生活的首要地位,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以政治为纲的时代他竭尽全力地维护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他对实事求是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在当时提出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周恩来进行经济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周恩来统领经济工作的期间内,他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躬行实践,始终强调并坚持奉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在所有制问题上,周恩来不赞成一味求大、求纯,主张允许个体生产,搞一点私营的。他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指出:“凡是不必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家副业,应该鼓励社员单独经营。”“城乡商业都应保持相当数量的小商小贩,……更好为居民服务。”他还主张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实行自产自销,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他特别强调领导经济工作要“更好地应用价值规律。”[1]同时周恩来提出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的“一个主体,一个补充”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周恩来又强调各行各业可以保留少量私有经济,他说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活一点有好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改革中,周恩来提出人治不行,要提倡法治,赞成工业发展问题起草委员会提出通过试办“托拉斯”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他认为可以采取资本主义企业的某些组织形式来办社会主义的企业,完全按照经济方法来管理,不要靠行政命令。[2](P393-394)周恩来强调了托拉斯中相关部门的经济职能和经济关系,并提出了组织托拉斯的具体办法,他和刘少奇、邓小平一起为指导这一改革付出了很大努力,虽然这一改革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时代局限性并且因为文革而中断,但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并对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在分配制度上,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做的报告中就指出要提倡促进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提高生产积极性,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改革供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由周恩来带领的经济工作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二)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极端重要性,周恩来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是一切国民经济的基础,并指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提倡藏富于民。早在1949年12月周恩来对参加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的人员说;“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轻工业的原料,输出的产品,现在绝大部分都要依靠农业”。[3](p5)周恩来在全国热火朝天进行工业建设却忽视粮食困难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就是说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首先是工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2](P289)在196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继续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当前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中心环节。他强调农业第一,及时调整农业政策,遏制共产风,控制并削减城市人口,使我国的农业在经过“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后,能够及时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周恩来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其中农民又占大多数,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因此这三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建国后,周恩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大量的论述和实践,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恩来对农业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周恩来还提倡多种经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要坚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及全国人民的生活。周恩来重视农村建设,在1960年由他主持起草的“紧急指示信”中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2](P290)周恩来还提出要发展农村交通,发展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事业。周恩来十分重视农民,他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了解农民的真实需要,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周恩来对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更是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在1973年参观延安时了解到人民生活的贫困,他的心情非常沉重,说自己对不起乡亲们,有责任把延安建设得更好,并下大力气改善根据地农民的生活,时刻关注着老区的人民。

(三)重视科技的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打下根基。

在经济发展中周恩来重视科技的力量,他率先在我国提出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进一步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建国后周恩来始终关心并大力支持科技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领导发展核事业,在他的直接指挥和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国大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样评价周恩来:“他为中国大规模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成功的经验,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2](P378)

在1964年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明确指出要实行技术革命,指出“要采用先进技术,必须发挥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搞科学实验;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采用新技术必须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相结合。”[3](P441)这也正是新时代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在这一点上周恩来是有着远见卓识的。研发核技术时周恩来要求在坚持自力更生基础上,抓住时机争取苏联技术援助,在争取到相关援助后,他又强调力争援助并不是要依赖,必须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别人的先进技术,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这一点对我国的核事业十分重要,这时周恩来更进一步的指出掌握原子能技术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钻,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周恩来一直重视人才,为给新中国留住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57年出现反右扩大化的情况后及时要求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并在人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解除了他们思想上的包袱。他还多次在知识分子会议上强调科技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从物质上、精神上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他们的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形势不可逆转时,他更是亲自列出名单并做出指示,保护了一大批新中国的科学人才。周恩来支持文教工作,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致力于保护恢复文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重视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当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回国后看到家乡上海没有基础科学向周恩来反应,已处在病重中的周恩来顶住压力支持他的意见,并最终试办了少年班。这些为以后我国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准备了条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打下了根基。

(四)重视环境问题,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

周恩来一直重视环境问题,建国后他曾专门针对黄河的治理提出过指导,强调要保持水土,对于三门峡大坝改建中出现的困难从全局出发,协调各方面解决问题。他关心林业工作,在一次天津的讲话中要求干部要关心林业生产,希望他们研究种一些能耐碱的树,绿化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线和京津公路两侧,力争改变难看的面貌。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讲他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业砍多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能如此关心环境问题是非常可贵的。

周恩来在1954年参观云南的橡胶园时,要求有关人员搞好我国年经的橡胶种植业,还要求当地干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说:“一定要研究这个问题,要解决好合理开垦,保护好自然资源,改造好大自然,要做人民的功臣,可不要做历史的罪人。”[2](P295)他在“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的讲话中也指出:“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吃光了就算,当败家子。”[3](P446)这里面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对于经济建设周恩来也一直强调要节约资源,提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的典范。这些点滴工作及指导对新时期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准备。周恩来主管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以后经济建设思想的成熟,经济工作的开展及改革开放的实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周恩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主要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为扩大民主而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更好地发展民主政治。周恩来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处于中国政治领导的一线工作上,他擅长做政治工作,这在黄埔军校时就得到了国共两党的认可,建国后更是立足中国国内的客观实际,在政治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绩,虽当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概念,但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探索无疑起着一定的作用。这里主要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和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两方面来探究周恩来对特色政治建设的贡献。

(一)探索民主政治建设。

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的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化。他还把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指出没有互相监督,不扩大民主,要把人民的生活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做得好的。[4]对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周恩来曾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而扩大民主更带有本质的意义。民主政治建设制度上最重要的保障就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际上早在第二次东征结束后,周恩来主持东江工作时就率先改革了旧社会沿袭下来的一纸公文,首次召开了东江各属行政会议,同负责人和群众团体代表商议解决问题,这开创了引导人民参与政治的先河,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采用的是人民代表会议,这应该是它的雏形,周恩来在多次重要讲话和会议中都要求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恳请人民的监督。

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周恩来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党做起,从上层做起,他在1961年指出:“民主作风必须从我们这些人做起,要允许批评,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是党已经研究通过的东西,也允许提意见。”[3](P324-325)要搞好党内民主,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周恩来始终重视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强调干部要躬行实践,要密切联系群众,坚决反对领导干部身上的不良习气。他指出“我们尽管打倒了封建主义,但封建官僚的习俗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生活特殊,讲究排场,中国的统治阶级过去是这样的,我们也很容易这样做。”[3](P230)他坚决要求反对官僚主义,曾提出了二十种官僚主义的表现以警示领导干部,强调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周恩来以身作则,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来自人民的意见,亲自接待信访的人民群众。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周恩来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他提出要大力推行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民主集中制,要搞好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论述,而且他是全党公认的自我批评的典范,一生为维护党内的团结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在党派关系上,周恩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毛泽东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在他担任政协主席期间对这一方针做了更为深刻的阐述,认为这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对民族问题的处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问题的处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建国后如何处理好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常重要。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专门做过关于民族政策问题的讲话。他坚持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充分论证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在建国初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的情况下,周恩来明确指出“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3](P256)“我们是根据中国民族历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革命的发展,采取了最适当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民族共和国的制度。”[3](P260)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自治制度,周恩来大力倡导并详细论证了这一制度的可行性。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周恩来提出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早在抗战时期,周恩来就非常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当部队到达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总是强调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宁愿自己困难些,也尊重体谅少数民族同胞的习惯信仰。建国后对于民族关系,周恩来指出民族间要平等友爱,资源互补,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民族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共同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各民族必须团结互助,以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坚持要从各民族自己的特点来帮助他们实现社会改革,并指出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这是处理民族问题最根本的任务,是真正的平等。实践证明,周恩来坚持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来抓,这是科学的,这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断是一致的。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5]周恩来还指出民族的自治权利必须受到尊重,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周恩来关于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检验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周恩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属于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周恩来深知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精神文化对物质的反作用。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上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必然决定了新中国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部分主要从倡导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文艺工作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两方面来探究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初步探索。

(一)倡导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文艺。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文艺的传统,在抗战时期从战争中找素材,贴近于中国革命实际的文艺宣传对鼓舞士气,军民一心,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向来重视文艺的作用,早在南开求学期间,他就是活跃在五四运动前线的文艺骨干分子,后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他都十分关心文艺工作,并与许多文艺工作者建立了亲密良好的友情。新中国成立后创造一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大歌舞一直是周恩来久藏心中的一个愿望。在六十年代初,他在观看中央民族歌舞团归国汇报演出时曾说:“建国十一年了,在艺术方面总要有新东西,总要有提高。开国初期看看大秧歌?人民公社庆丰收?这类歌舞还可以接受。现在还保持那样的水平就不行了。”[2](P395)于是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和每一步骤的直接指导下,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创作出了盛世空前的集政治教育与艺术享受为一体的“东方红”。当时的外长陈毅都说这台革命的歌舞是由周总理任总导演的,它扎根于中国的实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是具有中国独特色彩的一部文艺力作。

(二)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关于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周恩来关于文化文艺的讲话中一直强调这一方针。在“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中,他以“十五贯”复兴昆曲这一契机,指出文艺作品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注重艺术性。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起,政治经济领域的“左”的错误也影响到了文艺文化工作,而周恩来在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中存在着民主作风不够的风气,要求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才能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进步。对文化工作他强调要立足国内实际,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能乱扣帽子,对文艺文化工作者更是开明体恤,竭力保护。周恩来还强调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对于文化遗产与国外文化,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更要创造。而对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教育和科学,周恩来也一直予以重视,致力于推进文字改革,强调加强基础教育,在文革时期,更是保护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并对文化教育工作做了许多重要的指示。

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周恩来并没有提出全面的思想与理论,有着他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直坚持着中国特色,一直探索实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准备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条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刘焱.试论周恩来经济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2).

[2]金冲及.周恩来全传[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龚平.周恩来——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探索的先行者[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2).

[5]王家云.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J].新疆大学学报,2001,(12).

Zhou Enlai and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UWei-feng1ZHANG Lin1
(1.faculty of humanity and law of 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

As one of the new China's key leaders,Zhou Anlai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economy,politics and cultur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tically.He exp lored preliminaril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economy,in which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swell as problem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d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realistically and practically,politics,in which he probed into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concerned himselfwith problems of nationality, and culture,in which h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ormation of common ideal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tacteristics by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artand culture.

Zhou Anlai,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conomy,politics,culture

D24

A

1672-4445(2010)04-0010-05

2010—03—23

于伟峰(1963-),河北大城县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张琳(1986-),女,河北冀州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钟晟]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工作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不工作,爽飞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选工作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