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
2010-08-15郭奇清
郭奇清 ,朱 斌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政治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1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
郭奇清 ,朱 斌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政治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把握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要以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现实问题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特色;与时俱进
胡锦涛总书记鲜明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这个重要论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把握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要以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现实问题为中心。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把握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创立了科学的理论,还在于他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理论成果,根据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最先树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旗帜。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种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共产党人必须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开辟前进道路,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江泽民同志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2]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全部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要切实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4]这就要求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局势、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
当人类迎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复杂和突出。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与实践,还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都是以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依据的。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真正占据理论武装制高点;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新情况,正确应对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才能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5]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同时,更加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更加向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期盼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加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是在以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发展提出的利益诉求和意志愿望,是人民群众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憧憬和期望。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清醒认识和敏锐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思想观念从一切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陈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要适应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成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现实问题为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要围绕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领导干部带头,组织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分析。”[6]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供人们诵读研修的学理,它的重要功能在于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现实问题为中心。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提炼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我们能否深入研究、正确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关系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回应时代课题的作用,坚持把理论的学习研究与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与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广西日报,2007-10-25.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283.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4]胡锦涛.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4-02-24.
[5]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06-27.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A81
A
1671-2862(2010)02-0008-01
2010-02-27
郭奇清,男,河南睢县人,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朱斌,男,安徽含山人,硕士,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