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2010-08-15胡恒钊文丽娟
胡恒钊, 文丽娟
(1.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2.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永安小学 江西 九江 332106)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胡恒钊1, 文丽娟2
(1.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2.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永安小学 江西 九江 332106)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临这样一个没有国界、充满诱惑力的网络“虚拟世界”,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未成年人出现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这对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用时间、空间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载体对人们,尤其是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剧增。它开阔了未成年人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它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加容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便捷,它对广大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矛盾体,它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机遇,但同时也潜伏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一、未成年人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自我迷失与网络道德的缺失
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若稍有不慎,未成年人就会遭到不测之祸害。它在给未成年人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的迷失、道德情感的冷漠以及道德行为的失范等。由于网络载体信息内容的海涵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虚拟空间真假难辨,一些淫秽、暴力、迷信、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充斥网络,而未成年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控能力、选择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都比较薄弱,很容易在网络面前迷失自我,思想道德观念出现扭曲。网络上游戏泛滥成灾,有些本来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吃喝全在网吧,前后判若两人,学业因此也一落千丈。此外,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具有强刺激的暴力镜头,容易模糊其道德认识,分不清是虚拟还是现实,逐渐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网吧丧命的未成年人也屡见不鲜。网上大量的色情信息随处可见,这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来讲,充满着刺激和诱惑,令他们争相仿效,从而引发了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从心理方面来看,未成年人终日与电脑为伍,他们与家人及朋友面对面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这极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由此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家大量研究材料表明,长时间生活在网络中的人,极易产生孤独、寂寞感以及与社会、他人的距离感,甚至产生抑郁情绪。特别是对于广大未成年人,由于他们的心理尚处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孤独、孤僻以至于自闭的影响更甚。久而久之,他们恐惧现实世界,甚至逃避现实世界,他们的人际之间的交往能力一点点消失,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不需要过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甚至有时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因此网络道德行为不文明现象也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网络道德的缺失将最终导致这些未成年人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促使未成年人的品德心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畸形发展。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不够恰当,不够到位
一些家长平时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有的家长为谋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更是对他们的孩子疏于管教,听之任之。还有某些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导致孩子心理失常。家庭问题更是将未成年人推向网络,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健全的爱,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与归宿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而网络能够使他们暂时逃避现实,摆脱现实的困扰,同时又能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宣泄。但如果长期沉溺于其中,则容易产生孤独、冷漠、信任危机等不良心理,从而使家庭关系更加紧张。
2.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奏效
在观念上,重智轻德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智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师生观念都是围绕分数的提高、追求升学率而展开的,许多教育部门都把考试分数高低看成评价教学质量优劣和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就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这种评价方式使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而忽视学生的德、体、美等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改变思想道德教育只是政治课与德育工作者的任务的错误观念,充分发挥各学科在德育中的作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方法上,许多学校简单沿用旧有的道德教育模式,没有把握住网络时代道德教育变化的新特点。道德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命令式”方法,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道德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表现形式从抽象变为具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网络技术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交流,这样可以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和愉悦的受教育方式,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平等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脱离网络生活,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校园网络存在建设水平低、内容贫乏、更新缓慢、语言枯燥、互动性不强、制作不精等不足;在教育形式上,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搬,没有采取灵活多样、互动交流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导致学生一看思想政治教育之类的名字就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在思想上不能产生共鸣,因此就不愿意访问,马上就会离开。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通过网络趁虚而入。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以及各种封建思想糟粕的沉渣泛起,这些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精神信仰的塑造。此外,政府对网络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大。一些“黑网吧”在学校附近依然存在。为了保证那些未成年人能够顺利的光顾,一些网吧的经营者甚至有专人在门口“把风”,以防检查人员。“黑网吧”的存在严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举报和监管机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缺少统一有效的合作协调与管理模式,造成对黑网吧的打击不力,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屡禁不止。
4.未成年人的个人原因
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和形成,自身道德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自制和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也较差,因此极易被一些不健康思想所腐蚀。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阅历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差,对于经过伪装的言语和现象的识别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所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所蒙蔽,容易凭主观意志和感情行事。在青少年道德倾向尚未定型的时候,还容易将虚拟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存在,把错误的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对现实世界的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未成年人处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社会环境对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独、苦闷、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使未成年人渴望寻找发泄郁闷情绪的场所,而此时,网络正好担当起理想的替代者角色,于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上恋爱等网络交往在未成年人中极为普遍。这可能会使他们更加迷失自我,失去生活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三、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1.积极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增强红色网站的吸引力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常常会成为一种不可抵抗的诱惑,使其长时间地被吸引,以致产生迷恋和依赖心理而不能自拔。未成年人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未形成较成熟的是非观,容易误入歧途,但如果受到良好的及时的引导,就能顺利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各种信息混乱复杂,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而未成年人对各种信息良莠难辨,首先。这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去占领网络阵地,否则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网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唱响网络的主旋律。其次,我们应当积极开展网络德育课堂,及时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生动形象等优势条件,不断开辟网上“绿色”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积极健康、寓教于乐的网络导航平台,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乐园。如建立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法律法规咨询、网上信箱、网上留言;进行献爱心行动、普法园地等版块的宣传等。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访问这些德育网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
2.规范网络的管理和监控机制,优化网络环境
法律和道德虽有不同,但它们都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使命。人们网络行为的规范以及网络社会的治理,必须依靠上述两种手段来进行。首先我们要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制定新的网络信息犯罪法规,建立一套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禁止色情和暴力内容的特别规范。其次,我们还要加强普法和执法的力度,通过技术、行政以及法律的手段,严禁发布不良信息,同时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分子。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先进的检测和监控机制,控制信息源头,及时过滤、删除有害信息,消除网络污染,隔离各种不健康的信息与未成年人的接触。校园网络要加大监管力度,安装网络“过滤器”,配备“杀毒卡”、“防火墙”,尽可能地使未成年学生免中“病毒”。我们还应当严厉执行对网吧经营的整治和管理,不准在学校的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点至20点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人夜间在网吧上网等,并且还要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净化网络环境,使未成年人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代新人。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推进教育的全员化
学校、家庭、社会应当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充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中建立起适合未成年人的温馨的“网络家园”,给孩子们创造一片净土。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课堂。通过显性的课堂教学,使未成年人充分了解网络应遵循的政策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与社会现实、网络发展相适应的网络价值观、网络礼仪和网络道德规范。通过隐性的课堂教学,未成年人受到无意识的熏陶、感染。学校应通过优化环境,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氛围,把显性和隐性教育融合起来,来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的道德水平。各中小学校要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建立足够的德育网站和“绿色”网吧,免费向学生开放,把沉迷在社会不良网吧里的学生拉回来。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更多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通过网络直接反映出来、直率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同时老师还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网上行为,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德育的功能。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十分重要的环境。家长应教育好子女如何上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培养网络信息素养,正确选择网络有益信息。社会应不仅要加强政府、网站和未成年人的联系,加强网络队伍的素质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而且要倡导文明上网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社会应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培养未成年人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加强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环境下,自觉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4.加强未成年人道德自律,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促进未成年人自身的道德发展和学会自我教育。网络道德体系只有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培养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控自律的能力,使他们由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自觉行动。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让他们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法律基本常识,增强道德法规意识,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与义务,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在面对网络时学会选择,识别良莠,由“他律”进入到自律,提高依法上网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求未成年人在上网时应注意:不要做“网虫”;不要做“黑客”;不要发布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不要浏览和传播含有色情或暴力内容的东西等。对未成年人教育,尤其要倡导“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非常高的道德觉悟,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主动对各种信息加以判断、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未成年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全社会的各成员都应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关注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建设,在全社会网络大环境下对未成年人实施积极、有效的影响,引导他们正确结交网友和科学选择各类信息资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才能为他们营造一片明朗的网络天空,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温馨的心灵港湾。
[1]严晓丽.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文莉.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Minors’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Hu Hengzhao1,Wen Lijuan2
(School of Law&Humanit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Yong’an Primary School of Jiujiang City,Jiujiang,Jiangxi 332106)
As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mputer network,it provides modernized means to conduct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minors,but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brings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conduction.In the face of such a fictitious world of network that is national boundless and full of attraction,how to use the computer network effectively to conduct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minors is very important obviously.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minors’network morality and to raise the strategies how to solve th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m to grow up healthily and happily.
computer network,min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16
A
1671-2862(2010)02-0073-03
2009-10-17
胡恒钊,男,江西九江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丽娟,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永安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