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的文化和谐:理论和实践

2010-08-15黎阳刘源甫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译者差异文化

黎阳 刘源甫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论翻译的文化和谐:理论和实践

黎阳 刘源甫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和谐是中国文化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翻译中体现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因此研究翻译的文化和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翻译标准的视角探讨翻译的文化和谐理论,尝试建立命题框架并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野与路径。

翻译;文化和谐;理论与实践

一 翻译及文化和谐理据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审美性、创造性、主体性以及相关学科的接缘性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翻译标准随着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一)学科理据突破

80年代掀起过文化学研究的热潮,其目的是用在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作为手段,在翻译研究领域里提倡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其首创者为王佐良先生。王先生曾在《翻译通讯》(1984:1)和(1985:1)上分别发表 过《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与《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文章,开创了当代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先河。并在《翻译:思考试笔》中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中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和影响等方面都是相当的。”文化与翻译相结合从宏观上论述了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二)翻译文化转向的尝试

王宁先生的《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和《走向中西比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把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或比较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他认为,虽然中英两种语言术语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存在某种绝对的对应,但是相对的对应还是有的,力求能通国际翻译研究学术界进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这样就承认了翻译与文化的关联。后来,许崇信先生的《文化交流与翻译》(1991)阐述了翻译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因此要“存异求同”,要反映出异域文化情调。随后,杨仕章先生在《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2001:15)一文当中指出:翻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可见翻译与文化的亲密关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与此同时,翻译的文化转向也提上了议程。

自1990年巴斯奈特和列弗维尔再起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巴斯奈特与1998年在《建构文化》一书中再次提出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两次文化转向的提出不仅强调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取向,并旨在提高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性质,强调翻译研究能够为其他理论研究,尤其是为文化研究提供重要视角。

如果译者在翻译中不考虑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就会影响到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严重者还会影响对原作意境、任务形象的把握。因此译者必须培养自己的“双文化”能力。正如奈达在《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所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

而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不断变化的传统而存在(金惠康,2004)。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实,它是自然差异、社会差异、思维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易小明,2008)。因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海凌教授于1999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中首次提出了“和谐说”作为翻译的新标准,他在文中提到:翻译的艺术贵在“和谐”,就实际效果而言,文学翻译应以“和谐”为审美标准,两种有差异的事物的有机结合产生“和谐”。和谐产生于对立。从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来看,“和谐”作为翻译标准,符合翻译艺术自身的规律,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一切对立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自郑先生提出此观点之后,翻译中的 “和谐说”逐渐被得到关注。如:张光明(2002:69)从方法论角度指出翻译研究应和而不同,应在吸收他人先进方法的同时重视自身的译事经验探索自身的特色;蔡晓斌(2008:94)从认知心理角度解释了翻译实现和谐性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及整合运作。

杨平女士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论和谐翻译》一文(2008:1),更加强调了翻译“和谐说”这一观点,使直译和意译、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统一,以及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翻译试图考虑各种文体、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不同类别的接受者,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手段,以获得准确、流畅、清晰、优美的“理想”译作。

上述论著论文都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翻译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

季红在《论翻译与文化鸿沟的跨越》(2004:83)的文章中提出,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这种交叉、碰撞和冲突。文化鸿沟的存在,虽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只要译者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跨越的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文化差异既是文化和谐必须面对的困难,同时也是文化和谐得以实现的条件。

“和谐说”是以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里的“中和”观念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 “中和之美”为哲学基础。和谐不是同一性的重叠,它是差异事物之间的协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张岱年,2004:467)。

因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活动,还牵涉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种种文化因素。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翻译是人类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孙致礼,2004)。翻译活动的开展能够大大地丰富人们的交往和生活,促进人类的文化和谐。那么,如何使翻译与和谐较好地相结合呢?

二 翻译的文化和谐的实践

以下从文化、词汇和思维层面对读者比较熟悉的例句对翻译的文化和谐实践角度进行分析,对新的翻译标准进行认识,审视。

(一)文化层面的和谐

1. 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就将就点吧。俗话说: ‘入乡随俗’嘛 ”。

原译: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 “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our kangs. You’ll have to put up w ith it. As the proverb goes, ‘Do as the Romans do.’”

英美读者读完这个译本,定会感到惊讶:这位农村大伯怎么也知道这条西方谚语呢?如何使英美读者能感觉到中西文化的自如转换,因此建议改译为: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our kangs. You’ll have to put up w ith it. As the proverb goes, ‘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这样才使读者觉得译文的自然,得体。

2.“Why not? ‘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 as the saying goes,” M r. Taft answered w ith a gentle smile.

原译: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

中国读者读完译本,也许会觉得纳闷,难道塔夫脱先生也知道中国的西施?所以在西方人的作品中插进中国的典故显得不太合适,建议改译为:

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美人’。”这才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异国风情、欣赏原文独特表达方式的机会。

3. My dear M 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原译: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看到这里,有点熟悉英国文化的读者都会觉得别扭吧,一般情况下,英国的夫妻是以“太太(夫人)”、“丈夫”相互称呼的,而中国旧时代的妇女常称丈夫为“老爷”。所以,译文就改变了英国人的称呼习惯,因此建议改为:

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班纳特先生,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二)词汇层面的和谐

1.……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 ife or a good husband;……(M. Thackeray:Vanity Fair)

原译: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好教徒、好父母、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

读者读了这样的译文就显得平淡无味,丝毫没有文采。同样的英语词汇译成中文,应该有不同的理解标准和表达,因此建议改译为:

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惠的妻子、尽责的丈夫。这样才使中英文达到了和谐一致的效果。

2. God saves those who save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由于中国人很崇拜天,认为它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God)创造和安排的。所以面对这样的词汇就要联想到宗教信仰对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起的重大作用,以求得翻译中的和谐。

3. She is a real dragon, you ha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真的是条龙,你最好离她远点。

中国读者读到这里可能有点纳闷,汉文化里代表着吉祥、尊贵、权威的“龙”,为什么要离她远点呢?殊不知,龙(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凶残的怪物,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把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因此建议改译为: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

(三)思维层面的和谐

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件作出的反应。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而西方则重视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例如:

1.You w ill eat your words. 你将吞了你的话/你会食言。

这本是个非常简单的英文句,译者没有去仔细琢磨词语的语义和逻辑关系,而是停留在表层意思的对应上,导致了错误的传译。正确的理解应该为:收回你的话或承认错误吧。正是因为别人不相信那个人说的话(他说错了或者吹牛以后失败了),所以那个话就说不出来。

中西思维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西方人喜欢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英语中有许多概念抽象的词语,往往不宜原原本本地照实翻译过来,而需要经历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才能做到通顺易懂。例如:

2.……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 (M. Thackeray:Vanity Fair)

原译:……爱情向美貌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儿吗?

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是一番什么滋味呢?love 和beauty是两个抽象名词,正因为西方人喜欢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的缘故,英语的句子常常用抽象名词或其他无生命的东西作主语,而汉语的主语却大多数是人或有生命的东西,因此建议改译为: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儿吗?

三 结 语

通过上述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在此之前翻译界的一些不足。比如,有的作者对翻译的文化和谐观念论述不详、不深入,或谈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或阐述翻译的和谐标准,或论述文化与社会和谐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从和谐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有的也只是从宏观上涉及翻译文化和谐问题的问题,更少有人从文化、词汇、思维等角度对翻译的文化和谐观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和谐是中国文化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推崇和谐的21世纪,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当代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需要翻译来搭桥牵线,翻译行为与翻译作品更应该与文化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紧密相连。和谐就是在正视各种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各种差异和矛盾,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合理和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状态。只有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见,翻译的文化和谐观树立为我们研究翻译理论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把和谐观与翻译相结合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点。

[1]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A Source Book[C].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Levere, A. &Susan B.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蔡晓斌.翻译和谐性的CIN阐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8]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与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王佐良.翻译:思考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0]杨平.论和谐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11]杨仕章.概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12]张光明.翻译研究应和而不同[J].外语研究,2002,(3).

[13]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

[14]祝吉芳.英汉翻译方法与试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何俊华)

book=189,ebook=520

H159

A

1673-2219(2010)03-0189-03

2010-03-23

黎阳(1983-),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刘源甫(1953-),湖南长沙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译者差异文化
相似与差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找句子差异
谁远谁近?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