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不良品行矫正初探

2010-08-15赤壁市官塘中学湖北赤壁4373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品行矫正中学生

李 超(赤壁市官塘中学,湖北 赤壁 437300)

中学生不良品行矫正初探

李 超
(赤壁市官塘中学,湖北 赤壁 437300)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因而这一时期,需要当代中学生好好地把握。但是,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出现各种不良品行,导致自己走向错误的路口。

一、不良品行的涵义

品行,是个人或组织已施行为的品质。究其一个人的品行,不外乎于:善行、良行、恶行。良行,是人类和睦共处、实现各自利益、推进社会共同发展的正常主流行为。社会,也是在这种行为的推动下,浩浩荡荡走向文明的世界。

不良品行是指那些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吻合甚至是相违背的品德行为,是学校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期,反复持续出现的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少年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不良品行的表现:

1.攻击性行为

指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但毫无动机或只是为好玩或引人注意,情绪易激动,自我中心,好动,好表现自己,愿望不能满足时即以毁物来发泄,常常不服老师和家长的管教,男孩多表现为攻击行为,女孩表现为言语性攻击。

2.反社会性行为

指一类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流浪、纵火、偷窃、欺骗等行为。(1)说谎。与幼年期由于幻想得到长辈的表扬或怕做错事逃避惩罚的撒谎不同,品行不良的儿童已从说谎中获益,说谎已成为其待人接物的一种行为模式。(2)流浪。早期可能是好奇,自尊心受到伤害,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或与父母争吵,或害怕受到惩罚而出走,以后则是行为得到强化,而多次或经常出走。(3)偷窃。幼年期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成熟偶尔为之的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反复获益而被强化逐渐形成习惯或行为模式。(4)逃学。可由厌学,反抗老师或家长,家庭气氛不和,家长对儿童缺少关心所导致,常伴有学习困难、偷窃、说谎或其他攻击行为。(5)性攻击。最初可能是出于好奇或受物质利益诱惑,或受黄色影片、书刊的影响,逐渐发展为违法行为。

尽管具有不良品行的中学生是极少数,但作为教师仍有责任帮助他们克服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不良品行的成因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不良的家庭影响

品行不良的学生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百依百顺,孩子从小养成放肆、蛮横、好争斗的习惯;有的父母则存有“树大自直”的观念,对孩子只养不教、放任自流,孩子不知生活中还有原则、纪律、规范需要遵守,也容易沾染不良行为习惯;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经常打骂体罚,使孩子在社会适应障碍的基础上出现品行问题;有的孩子生活在有不良风气的环境中、或者父母本身的不良行为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品行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这些学生在父母面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而导致这些学生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以“我”为中心,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母亲在外劳作,回家时带回了一个很大的苹果给她十岁的儿子吃,当儿子拿到苹果时,非常开心,跳起来说“谢谢”,这位母亲想试探儿子说:“好孩子,来,妈妈吃一口,行吗?”而这个自私的儿子马上转过身,果断的说:“不行,这是我的,”慈祥的母亲看着儿子愣了半天;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夫妇是化学家,生了个儿子,担心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喝水也只喝蒸馏水,最终怎样呢?他们的儿子却只活了一周,这是父母的爱让孩子离开了人世。这种爱也就是溺爱,一种不能被接受的爱。(2)父母忙于做生意,无暇过问子女学习,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学习无用论赚钱真功夫”的错误认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家里是做生意的,这个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比较起来,好像有用不完的钱。有一次我问他:“你哪来的那么多钱?”“家里还有好几百呢。”“哪里来的?”“赚的呗。”“怎么赚的?”“扫一次地5元,洗一次碗3元,买一次……”瞧瞧,现在的孩子多有经济头脑,更有甚者,用赚来的钱请他人做作业、扫地等。(3)长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宽严不一,孩子不好把握尺度。

2.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学校仍然将升学视为工作的重中重,忽视对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冷嘲热讽使得学生对学校学习环境的讨厌、憎恨,部分学生逐渐脱离学校到社会流浪成了“自由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在信息化、经济化、知识化的社会里,难免会有一些低级趣味的、思想不健康、宣扬色情凶杀的信息,还有带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主义,如:比较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给学生带来了方便的途径,比较糟糕的娱乐场所如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明文规定未成年不得入内,其实不然,学生们是长期在这些地方蹲点,这些娱乐场所老板们昧着良心尽可能的多赚黑心钱,一些“免疫力”不强的青少年正好乐于其中,完全迷失了自己的人生航向。

三、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增强学生的是非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品行不良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开始,由于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在他们做出了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时,意识不到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危害,特别是他们此时不能产生一种正确的情感体验,去制止不道德的动机,犯了错误不内疚,不后悔。我有这样一名学生刘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寄养在伯父家,平时调皮捣蛋,还带校外青年混入学校,刘某与他们一起到寝室,于是三个社会青年找学生勒索钱票,过后刘某被我叫到办公室,刘某无论你怎么讲,他始终认识不到自己有错,理由是他没有拿到学生的钱。对此刘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因而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辩别是非,但是,空洞的说教也无济于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简单的小道理说起,利用班会课开展学生之间的行为对错的讨论,包括:做人的道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结合身边的榜样教育他们,增加他们改过自新的决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消除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不正常的,他们由于本身的不道德行为危害了他人,破坏了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因而经常受到批评、训斥,甚至严厉的惩罚,他们不仅没有吸取教训,而且对别人的批评、指责怀有敌意,存有戒心,甚至有意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老师的批评帮助产生逆反心理,想着如何与老师对抗,想着心思钻老师的空子,好言相劝听不进去,批评的语气重了,则认为你是与他过不去,如果不恢复他们正常的人际关系,不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教育工作就很难收到成效。要消除这种对立的情绪,教师应端正他们的态度,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在情感上打动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要学生体会老师的一片真诚之心,从心里去感动他们,正所谓:“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有用甘露来涤荡。”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不足,责任感不强,集体荣誉感更加谈不上,而自卑感有余。其实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能够佩服他们、欣赏他们更好,甚至害怕他们,他们也会感觉有成功感,因而表现出来的做事说话与众不同,潜意识的吸引别人的注意,在同学中“称霸”“拉帮结派”,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而这些都不符合我们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更不符学校的规章制度,因而在矫正学生不良品行的过程中,必须点燃他们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应该从尊重、关心、爱护、团结的真诚愿望出发,尽量地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多采用赞许、表扬、信任和奖励的办法,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对他的关怀。创造、提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搭建表现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转变,激发他们改掉不良品行的决心。

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

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正确应用奖励与惩罚,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可以简单粗暴,要耐心细致,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没有什么照搬的好的方法,只有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去接受的教育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初中生还处在不定型到定型的可塑性很大的时期,一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部分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品行,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高度重视,要留心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

不过,中学生的不良品行尚未成性,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及家人的努力进行矫正,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教育学生;

1.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行,提前预防其发生,把有可能的不良品行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要的是教学工作中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努力把初中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次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可行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组织学生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升国旗仪式,校园文明活动,好人好事表彰专栏等,但切不可唱高调,内容空洞,脱离生活实际。再者,借助职能部门如司法部门作法制报告讲座等,使其明白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违法的因果联系,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违法犯罪的前奏,借此让学生弄清一些道德标准,归范学生的言行。

2.教师与家长要以热忱的态度对待并感化品德不良学生。

教师首先要消除不良品行学生的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这就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待人,放下老师的架子,放下以往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相处,先感化,后转化,教育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感情起着主导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感情,学生就会对教师不尊敬不信任,教与学就不能有效地结合,这样就很难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关心、帮助、爱护、鼓励学生,要使他们从内心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诚心,然后再去做转化工作。在转化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因势利导,缩小缺点,以“优”带“缺”,促其扬长避短。学生都是向往美好未来的,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得到老师的信任,因此,只有尊重信任他们,才能把他们的闪光点拔亮,然后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讲危害谈后果,以此引起学生的痛苦体验,加深印象和感受,同时更应向他们讲明,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的批评也应特别注意谈话方式和态度,尽量使其得到愉快满意的情感体验,增强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3.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矫正转化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

所谓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就有不同的效果,那是因为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因而,教育需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定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不良品行的学生的全面情况,对症下药。有些学生是不知其意,根本不知自己正在犯错,原因是没有掌握一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分辨不清,界线不明,这就需要家长、教师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讲道理要联系实际,不讲空头道理,联系英雄人物,联系学习榜样,联系学生思想状况,把道理讲深讲透,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危害,今后如何去做,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之间的矛盾,一定要调查清谁是谁非,批评时要把握分寸,对学习好的,班干部不能偏袒,否则其他学生就会不服气,受批评的学生心绪难平,很难达到转化的效果。对不良品行的学生转化,一要找准突破口,即从闪光点入手,唤起他们的自尊心;二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有转化时,及时强化,给予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和热情;三要注重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当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旧病复发”,他们会感到心里不安,思想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出现厌烦、失望的情绪,不能有对其丧失信心的感觉,而要继续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肯定现阶段的进步,引导他们不断战胜自己,帮助他们坚定改正的信心和勇气,经受考验,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4.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做好不良品行学生的转化工作。

做不良品行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教师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不但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还要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配合教师,作好学生的转化工作,避免学生进步时快时慢,时好时坏,反复无常。教师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教育时机,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转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与家长应帮助这些学生分析其原因,努力寻找适当的方法,锲而不舍地开展好不良品行学生的转化工作,努力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1006-5342(2010)10-0190-03

2010208211

猜你喜欢

品行矫正中学生
优良品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