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0-08-15王巨光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王巨光(广西大学 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研究型教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王巨光
(广西大学 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研究型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取向。它能适合大学心理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的双重需要。实行教学时间分段制度,进行合作学习和启发性教学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尝试。
研究型教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时间分段制;合作学习;启发性教学
社会心理学是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有效教学应受到高度重视。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之重要任务迫切要求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及相关教学制度实行改革,而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正是其改革的取向。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所谓研究型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既作为学习者,又作为研究者与教师、同学进行双边、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它是大学探究高深学问之道的要求和体现。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问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1]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教学,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基础,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能适应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的双重需要。
长期以来,包括心理学本科在内的我国大学本科教学都普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在课堂上讲授已有的知识成果,学生满意于在一定课时的学习后,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而体现大学之道的大学生探索新知和真识之大学学习的内在价值,未受到教师和大学生们的普遍充分重视。我国大学生普遍地缺乏质疑批判精神、缺乏知识创新意识与能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跟这种教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型教学模式认为大学生既应是吸收人类知识精华的学习者,也是具有探索新知和真识之热情和潜能的研究者。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把心理学大学生既作为学习者,更作为具有潜力的探索者而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挖掘和发挥他们的研究潜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能适应培养高质量心理学创新人才的需要。
同时,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推进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将会有比较大的助益。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虽然取得不少可喜成绩,但就总体情况看,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学术人才队伍还需发展壮大;系统性、厚实性累累研究硕果的结出有待时日。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将会使不少优秀心理学大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富有灵气的创新成果将会丰富中国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知识宝库。他们在学术上逐渐成长使得他们加入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学术人才队伍,并使之壮大成为可能。
二、社会心理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
1.改革现行的教学时间制度
包括心理学各课程在内的我国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即使是主干课程教学都几乎普遍采取集中时段实行课堂上课的方法。一般在学期快结束时对主干课程进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就告结束。这种教学时间制度适合大学及院系教学管理便捷化的需要,也适应方便教师集中授课,及时完成被指定的教学工作任务量的需要。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教学时间制度基本如此。但这种教学时间制度适合各类人才培养规律及所有课程的教学特性吗?人们很少这样质疑,并进而对该制度加以批判。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时间分配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特性和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它虽然满足了集中时间讲授和学习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需要,但对学生依据中国社会及其文化实际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实践没有提出什么要求。本来,学生在学习了一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后,给予他们相当长的时间,进行相关中国课题的研究,他们还是可能在关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术探究和知识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的。但遗憾的是该教学时间制度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实践并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的。
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现行的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教学时间制度进行改革,可采用分段利用时间的办法,实行教学时间分段制度。可以把整个课程教学时间分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集中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师重点讲授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评述各主要学者、流派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勾画学科宏观知识图景,指明未来可能发展方向;就如何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拟定第二时段学生进行自主专题研究的题目供其选择。这些专题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以检验西方社会心理学有关理论对中国的解释力和适应性,但学生专题研究的重点是关于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课题的,通过探究关于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真知和新识,为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服务。第二时段为学生自主研究阶段。最长时间以不超过一年为宜,但也不能太短,寒暑假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在该时间段,学生就自己选定的题目展开较充分深入的研究,并完成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提交给教师。第三时段为集中课堂研讨时间,学生精要宣读自己在第二时段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互动,展开论辩。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常常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对每次研讨课做出中肯的评价,指出报告者研究及其成果的长短处和未来改进的方向。对研究成绩优异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鼓励进行后续研究,并可以此为基础撰写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以第二时段的研究及其成果质量为主。但为防止学生不重视第一时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的不良倾向出现,第一时段学习成绩所占比例不能太小。当然,还可以采取其他可行且有效的成绩评定措施使得学生既把第一时段的有效学习,又把第二时段的扎实研究都重视起来。
2.改革学习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
为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研究型教学模式十分重视采取相关创新措施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有效学习,并强调对他们进行有效认知训练。这是第一时段教学的中心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尝试
现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就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而言,采借西方学生小组学习法中的“切块拼接法”[2],并加以某种创新也许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可按每个小组不超过七人的标准,全班同学自组织或由教师安排形成若干学习小组。把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小组抽出一人达若干人组成“专家”小组,每个“专家”小组接受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每个学生有至少一次成为“专家”的机会,根据情况,学有余力的学生被给予的机会可以不止一次。“专家”小组成员深入学习,相互切磋,努力把教学内容吃透。并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写出较高质量的教案,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给全班同学讲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并答疑释惑。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专家”是指导和帮助小组其他同学学习其教学单元内容的“教师”。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学习所有单元的内容,其每个成员既是“专家”兼“教师”,又是学习者,依据所学单元内容不同,角色发生转换。如何促进每个学习小组形成其成员相互帮助、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之良好学习气氛;促使不同学习小组之间良性竞争并进而形成全班学生良好的学习局面,是尝试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2)启发性教学:认知训练的途径
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直接讲授法,在第一时段教学中教师一定程度地使用该法还是必要的,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但因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以不同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新知真识之认知方法训练上,此时就应采用启发性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认知训练分为基本认知训练和创新认知训练。其进行的途径简述如下文。
逻辑辩论模式:基本认知训练。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法则,学会合乎逻辑,进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这是基本认知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逻辑辩论模式是启发性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能在基本认知训练及其目标达成上有所作为。“齐德勒和莱德曼认为,学习批判性思考技能,包括学习如何评估证据和理由,如何鉴别和避免通常的逻辑错误。”[2]在社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熟知的社会活动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提炼辩题,学生自组织或抽签形成辩论的正反两方,让他们课下进行较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展开正式辩论。比如,以“网络交往是否有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为辩题,正反双方在充分地辩论过程中,是如何理解辩题,如何利用证据和理由,逻辑思维状况怎样等都会比较充分显露出来。教师要认真倾听,把握学生运思中的关键信息,抓住要害。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鉴别诸如武断、仅从个人偏见出发或仅从最后结论出发等常识性错误。”[2]向学生阐明思考与研究问题只能从事实出发,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出发点之原理。[3]使学生明白收集支撑观点或主张之事实材料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鉴别自己或他人在推理中所犯的逻辑性错误所在。
示范创新认知过程:创新认知训练的前提。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认知训练是比较复杂的课题。但熟知创新认知过程及特点,并向学生示范某个创新认知过程,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认知训练的前提。正如为运动员在竞技跑步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教练及其他训练研究人员需研究比赛成绩最好的运动员一样,为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研究思想大师、科学大师重大发现、发明及各种知识、理论、思想重大创新赖以进行和完成的创新认知过程及特点。尽管向学生展示这些发生在他人头脑中的具有内隐性的创新认知过程及特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但教师不是不可为。如果有抱负的教师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地不懈探索,奋力在新知真识获取上,在新思想新理论的建构上大有作为,那么,把其自己创新认知过程向学生示范出来就是难能可贵的。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涂又光先生不愧为教育大家,他在课堂上向学生详细讲述了他发现教育自身之本体所赖以进行的反思与本质直观之认知过程,这对社会心理学教师如何为学生进行创新认知训练作准备,无不具有深刻的启示性。本人在《简论启发性教学模式及其运用》[4]一文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赘述。
三、结 语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如何进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对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的探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想,如欲深入研究还需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本研究极力主张大学及其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学术追求及成就上严格要求大学生,并提升他们对学术内在价值的重视,以此回归大学教学探究高深学问之道。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7.
[2][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70~271.370.
[3]王巨光.简论涂又光教育自身本体研究的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55.
[4]王巨光.简论启发性教学模式及其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175.
G64
A
1006-5342(2010)10-0097-03
2010207229
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0和2011年度立项项目“基于‘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