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教学
2010-08-15陈燕
陈 燕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批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教学
陈 燕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文章创新性地把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提出新闻英语教学应根据不断发展的传媒需要,以科学的课程设计理论为基础,以批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增强学生对英语新闻语篇的反控制意识能力,提升双语播音人才的培养质量。
批评语言学;双语播音;新闻英语;课程设计
1.批评语言学理论
批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为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
1.1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批评语言学主要以语篇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所以也称为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语言理论旨在探索符号、意义和控制话语符号结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语言所蕴含的价值系统。批评语言学理论以Halliday[1]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语言,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一个语义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建立和维持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表达、反映和创造社会现实。
批评语言学理论的代表人物Van Dijk[2]认为该理论主要研究和分析“……书面语篇来发现权力、控制、不平等、偏见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且发现这些表现是怎样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中发起、保持、再生和转换的。”
1.2 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的发展以批评话语分析为基础。积极话语分析代表人物Martin[3]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存在缺陷,对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态度是消极的,只满足于揭露和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话语分析不但要解读语言中的不平等的现象,还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用积极的态度去解读语言中的积极因素,致力于创建一个与批评话语分析彼此互补的话语分析体系。因此,Marti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的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包括介入系统、态度系统和级差系统,其中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态度系统又分裁决系统、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三个子系统,情感系统为整个态度系统的中心。
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分析话语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发现社会的消极因素,积极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的积极因素,以Martin为代表的积极话语分析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把语言看作是社会基础。
2.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教学与批评语言学理论结合的必要性
2.1 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特点
双语播音专业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视听媒体播出机构,在同一节目里使用规范的双语向中外受众进行双语有声语言跨文化传播的创造性活动[7]。因此,决定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新闻英语课程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必须考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征。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Strevens[4]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具有四个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这四个特征对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教学与批评语言学理论结合的必要性
批评语言学重视对所有非文学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比如:电视、广告、报刊杂志、官方文件和互联网上的各种语篇等等,因为新闻语篇和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最为明显,所以新闻语篇是它最主要的分析对象。总所周知,客观性是新闻的重要原则,但这一原则经常受到政治文化环境和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意识形态的色彩,而意识形态不仅与政治挂钩,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它又往往成为利益方的工具。
由于当今世界的多元性,矛盾冲突和在所难免,西方的新闻报道在各种政治权力集团和垄断集团的利益驱动下,从各自的角度去报道并且评价这些社会事件,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西方的英语新闻是通过语言来表述世界的,它不可避免的地会把所表述的内容至于某种信念或价值观的框架之内,公开或隐含地反映他们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常指责中国新闻的客观性,标榜其自己的新闻自由,但是当新闻的客观性与他们本身的国家利益和政治立场相冲突时,其新闻的客观性就不仅令人质疑。
随着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双语播音主持越来越多地承载着信息传播、文化传播的使命,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双语播音新闻英语教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双语播音专业学生对西方新闻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探索的意识。
3.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教学的结合
3.1 课程教学设计
Candlin[5]认为,课程设计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做出一般的阐述。Nunan[6]认为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等等。因此,课程设计是一个包括教学对象、目标、策略、方法、评价等方面的一个宏观计划系统,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指导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教学,是通过计划,把批评语言学理论贯穿于新闻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通过反馈,不断对教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3.2 构建批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如上所述,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新闻英语课程属于专门用途英语,鉴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文化传播和信息传播的使命,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就不能只关注语言事实的客观描写,只关注语言运用中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语言为什么这样用。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英语新闻的话语分析教会学生语言之所以如此运用的原因,在新闻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中把这一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
3.2.1 学习者学习现状
学习者是课程教学活动中心,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通过对我校第一届双语播音专业44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期望、学习风格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新闻英语听说,英语新闻播音发音较好,绝大多数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于英语新闻的观点看法,但忽视了新闻英语阅读训练,阅读能力滞后,阅读速度偏慢,理解力不够准确。
就学习风格而言,主要分为两类: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型学生直觉性强,乐于在竞争性强的情境中学习;沉思型学生逻辑性、批判性较强,乐于在合作的情境中学习。不过在新闻英语课程教学活动中,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仅仅期望弄懂新闻英语语篇里词句段篇的中文意思。不过和冲动型学生相比,沉思型学生略微关注英语新闻语篇中某些结构和表达方式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3.2.2 教学目标
针对我院双语播音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新闻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符合双语播音专业教学要求,使英语知识和英语阅读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英语新闻文本的解读获取信息和信息呈现的方式,有意识地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英语新闻阅读能力,培养批评阅读英语新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西方新闻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
3.2.3 教学策略
新闻英语课程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主要采取任务型策略中的讲解性策略和练习性策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策划和谋略,可以有效地实现新闻英语教学目标,确保批评语言学理论渗透在新闻英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采用讲解性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使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分类”“及物”“情态”和“转换”,主动地使用这些工具去分析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从而做出有意义的概括。比如转化中的名物化通过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性结构,将过程和活动转化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有效地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从而创造了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被动句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至句首,充当有标记的主位,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
积极话语分析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分析以词汇意义为主的评价理论是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讲解性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西方报道中国的正面新闻,比如关于外国领导人访问我国发表讲话的新闻报道,研究其中的遣词造句来寻找语篇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分析来探究他们怎样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怎样呼吁两国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怎样为发展两国间互助合作的关系而努力。
采用练习性策略,带领学生做诸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化练习,使学生关注并探索转述者对被转述者话语的介入程度。转述形式往往决定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引语的界限是模糊还是清晰的。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二者交际功能是基本相同。但是使用直接引语表示绝对忠实原文,使用间接引语受其形式的限制,无法完全保留直接引语的特征,引用者可以只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非原文的措辞,这样一来,忠实程度就有大有小了。
可以通过练习性策略,引导学生关注英语语言中一些常用的转述动词,这些词具有感情色彩,它们分为两类:积极和消极。采用不同感情色彩的转述动词就会产生不同的转述效果,积极动词帮助塑造谨慎、镇定、坚强或成功的形象;而消极动词则给人一种鲁莽、软弱、不严谨、易冲动或失败的形象。
3.2.4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学习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的数量、内容及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新闻英语课程将从主流英文报纸中选取最新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语篇实例教学和课后阅读分析,这些新闻语篇分别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或者诸如《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洛杉机时报》等中选取,语篇内容尽量覆盖时事政治、经济贸易、科教文化、社会宗教和环境卫生等各领域。
3.2.5 教学评价
主要采用总结性教学评价,对整个批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出有效判断,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考察。在新闻英语课程设计的评估阶段,还可以做一些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阅读对比练习等等,来考察学生通过教学,对英语新闻语篇中某些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的敏感程度,评价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探究学生批评性阅读和分析英语新闻语篇能力的有效途径[8]。
4.结语
由于批评语言学理论体系庞大复杂,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入手,应该通过新闻语篇中具体生动的语言例证,深入浅出,教会双语播音专业学生掌握语言分析工具,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分析出西方新闻语篇中某些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表义功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用语言分析工具透过西方新闻语篇表面去分析权力和控制关系在话语中的呈现;使他们能够对西方新闻进行批判性分析,在未来全球化传播中迎战西方媒体话语霸权。
[1]Halliday, M.A.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J. Lyons(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0.
[2]Van Dijk, T.A,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3]Martin, J.R.,Davi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London:
Continuum,2003.
[4]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In Tichoo M.(ed.) ESP: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
[5]Candlin,D., Syllabus design as a critical process. ELT Documents. 1984.
[6]Nunan, D.,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language curriculum. TESOL Quarterly , 1991.
[7] 赵琳.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8]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G623.31
A
1008-7427(2010)10-0129-02
2010-07-22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09003),本文作者为课题负责人。
作者系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