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的误区

2010-08-15罗华文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化传统文化

罗华文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的误区

罗华文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学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存在对传统文化、现代化概念的不同认识,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取舍立场和思考范式上存在认识误区。

传统文化;现代化;再认识;误区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而且观点林立,冲突颇多。那么,根源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根源就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是有待纠偏的地方。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张志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包含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是以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文化为主脉和基线,同时又涵盖了儒家以外其他不同的思想文化,成为各种文化激励互补、融合共铸的文化[1]。苏菡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以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为基础,包罗自然、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于一体,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为最高价值的一套有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观点。问题在于,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传统文化的标准,二是没有给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确下线。笔者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做宽泛意义上的理解,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中国人民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也包括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的一切文化,它绝不仅仅指封建文化或者儒家文化,它不仅包括近代以前的文化,近代以后的文化也应该包括进去[3]。

二、关于现代化的内涵问题

对于现代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有人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还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4]。有的人在深思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道路后提出了“大现代化观”的观点。所谓 “大现代化观”,简洁地说,即是认为现代化实质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在整体结构上的积极更新和转型发展,从而使人类生活在多层面上先后发生深刻转变的持续进程[5]。何传启研究员在西方后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商业社会的转型,第二次现代化即后现代化就是正在进行尚没有完成的新现代化[6]。但是,总体上来说,关于后现代化的内涵现在还在讨论之中。

问题在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现在人们提及的

“现代化”主要是西方人提出的观点和走过的道路,它适合中国国情吗?许多人是在一开始就认定现代化或者现代社会完全是好东西,没有包括坏的成份,但是,冷静地思考,现代性真是种好东西吗?现代社会真是人所需要、符合人性的吗?如此等等。其实,大家都清楚,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现代化具有二重性,它既体现了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趋势,又往往蕴含着负面的文化后果,后者在西方工业社会已越来越严重地显露出来。关于这一点,西方的学者对西方现代社会负面的反思已经给出了答案,但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却不自觉的忽略了。另外,在中国其实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那就是,中国既要走向现代化,又要面临后现代化的巨大压力,是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同时进行,可以说是实现综合现代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现代化的内涵,尤其是中国现代化的内涵,给国人指明一条出路。

更为严肃的问题是,当今的青年人在建设“四个现代化”口号的感染下,大多数人只把现代化理解为完全好的东西,对当今中国面临的综合现代化建设更是知道得很少。面对这一代青年思想,我们的模糊处理带来的结果是很令人担忧的。

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中存在的误区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现实文化发展中的相遇、冲突和整合,从根本上说就是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过程,表现出来便是对话与整合过程,也即由矛盾到消解的过程。一方面,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现代的解读才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同时传统文化也正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只有借助于传统文化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和意义,若失掉传统文化的支撑,现代文化也将丧失自己的内在基础。可以说,离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一种丧失文化之根的现作化;离开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则只能是一种封闭自足的死文化。正是这种相互映现和相互需要,而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必须和必然的对话关系。这也正是东西方各自文化发展的困惑和走向所昭示我们的。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并不仅仅是只有冲突和对立的一面,同时还具有相统一的一面,即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建构过程。现代化作为人类在新的生存条件下作出的凝结着新存在方式特点的文化选择,能够赋予传统文化以生机和活力。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自己的存在理由和充分的合理性,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人们必然面临全新的生存处境,从而必须对文化方式作出重新选择。这种选择既包括新创造的文化方式,也包括对传统文化方式的合理扬弃与改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两种文化通过整合而产生一种超越式的新文化。在新的文化系统中,旧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已经被淘汰掉,而积极因素被保留和改造则可能获得全新的生命和活力,发挥出新的功能。

但在传统与现代化的研究中,人们对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估计不足,一不小心就掉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来源于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曲折经历和具体语境所产生的斗争性和民族情感性思维定式,好像任何事物,首先就得分清敌人与朋友,看它是革命的、不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是中国自己的还是帝国主义的等等。但是,这种思维定式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有着积极意义,但在文化问题的解决上却存在着很大弊病,容易屏蔽研究者的理性思考,西化派和国粹派的对峙即源于此。

综观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上没有一直坚持辨证的看待问题,所以,出现了许多的矛盾或者冲突较大的观点,乃至存在着一些研究的误区。具体来说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其一,弘扬或批判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峙应该不是根本矛盾。近代以来的“国粹派”固守于传统文化,绝对排斥现代文化,视现代化如洪水猛兽;而“西化派”则是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落后和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大呼批判传统文化乃至丢掉传统文化这个包袱,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这两派人势同水火,但都犯了完全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机械地把二者对立起来,从而完全背离了其内在联系。其实,两派人虽然在观点上有巨大差距,但是从他们的目的来说还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希望中国能够早日发展、富强起来。之所以观点差距大,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大力宣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一定是他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到了某种很好的东西,值得尽力去维护和发扬来为中国的现代社会服务。同样,那些急呼批判传统文化的,也是他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某种很不好的东西,而且想让他人免受其害;他极力号召人们学习西方的某种文化,也是他自觉到这些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富强有好处。两边的所感,根本上就是一个目的:都是为了中国社会的美好和富强!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两边的矛盾不是根本矛盾,而是对待问题的思路不一致而已。既然不存在根本矛盾,那么,学者们就可以避免那种水火不相融的态度,友善的坐下来,冷静的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实践中,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做法、现代新儒家融摄中西文化的态度与方法,都能给我们一启迪。

其二,学术界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时候,通常的作法是从现代化的立场出发来取舍传统文化,亦即是都不敢撄现代化之锋,都承认现代化的价值与必要,所以,要以传统文化无碍于或者有助于现代化为基点。这种观点,看起来是传统文化的护卫者,其实是拉传统文化去做现代化的拉拉队。换言之,传统文化有没有价值,要以现代化为标准来估量,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考察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众所周知,西方现代文化也是在对西方历史上的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才成长起来的;今日西方社会的弊病也使西方学者不断地把眼光投向世界各地,向其它地区的文化学习来弥补西方文化的欠缺。西方文化发展史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的。其实,深思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之不同于、捍格于西方文化之处,或者才正是它有价值所在。比如,相对于二元对立、人格破裂、宰制自然的西方文化,中国的天人合一、阴阳相济,不就是当代西方批判现代的生态自然主义者所想要发展的思想吗?相对于现代社会张扬工具理性,而道德理性、价值理性不足,中国原本所强调的伦理精神,不是恰好可药此顽疾吗?同时,审慎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化体系中带有普世价值的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等现代理念一直存在于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如何摆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其三,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在西方文化体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于用西方学术的那一套来做研究或者思考。一方面是中国今日之教育模式基本上取材于西方文化,当今的知识分子大多数习惯于用西方学术的思维惯式和方法去对待中国文化,甚者往往不自觉地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对待中国文化,得出的结论自然就偏向了西方文化一方。比如,哲学界就有人批评中国哲学定义不明确、系统不明晰、结构不严谨、思想不深刻等等,就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说话的最好证明。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当今的很多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文献不甚熟悉,对古人的人际相应关系亦甚为陌生,所以,研讨或者思考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问题和接受答案的能力较差,领会的意思就与原意相差甚远,甚者更以自己的臆测来判断,然后再以与原意不符的思想来判读中西文化,自然判断也改变了。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采用熟悉的西方的思考方式、观念逻辑、术语、概念来讨论或者思考不怎么熟悉的中国文化,得出的东西是否正确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这一点对当今很多中青年学者来说,都是必须要注意的。

[1][4] 张志伟,张永.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6.

[2] 苏菡丽,刘小刚.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对马克思·韦伯文化观的解读[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3] 罗华文. 关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 科学咨询 ,2006,21.

[5] 汤忠钢,王国炎.“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

[6] 何传启. 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3.

Thinking of A Few Errors in Study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LUO Hua-wen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error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moderniz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made a positive thin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misunderstandings Think; mistakes

G122

A

1008-7427(2010)10-0061-02

2010-06-10

校级课题“绵阳儒学:起源、发展、特征与评价”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7134511。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现代化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