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南乡土散文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010-08-15梁静华
梁静华
(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南海口 571100)
试论海南乡土散文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梁静华
(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南海口 571100)
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它的移民性质,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分析了海南地域文化对海南乡土散文创作的影响及乡土散文中地域文化体现,从而说明了海南乡土散文创作与海南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海南;乡土散文;地域文化;关系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一般来说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这种区域文化自然包括浅层的自然地理和自然经济因素还包括在这层因素上发展起来的风俗习惯、性情秉性、礼仪制度甚至更深的心理、价值观念等等。当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了自己明确而稳定的文化形态,那它又必然对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产生影响。比如自然地理方面:地势平坦(如草原、平原),可能令人心胸开阔;山势险峻,可能令人富于求新求奇的浪漫气质;风景秀丽,可能令人柔媚多情;面江临海,可能令人富于冒险精神等等。经济地理方面:农耕文化的安土重迁、游牧文化的富于侵略性、海洋文化的富于冒险精神等。
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人,常处于一定地域文化氛围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地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使其作品往往带上地域特征。正如刘师培所言:“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宠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故所作之文,或言志、抒情之体。”①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73.在刘师培看来,地理环境不同,则民风有异,民风有异,则文风迥异。丹纳认为伟大的艺术和它的环境同时出现,绝非巧合,而的确是环境的酝酿、发展、成熟、腐化、瓦解,通过人事的扰攘动荡,通过个人的独创与无法逆料的表现,决定艺术的酝酿、发展、成熟、腐化、瓦解。同样“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②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他提出来艺术创作与发展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影响的观点。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文学创作,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乡土散文作为海南本土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取材上的乡土性,跟地域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如,资格较老的以散文知名的黄宏地,把笔触伸向生活中平凡的海南人,以小见大绘出一幅幅琼州百姓图,描写了有海南特色的人;梁其山深耕细作,展示海南乡镇风情;崽崽以海口为营地,对海口世俗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蔡葩以回忆与怀念的笔触勾勒海南历史上不为人知的、跟南洋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亚根笔端流淌着海南黎族的风情万种。这些作品表明:海南地域文化对海南本土作家乡土散文创作有明显影响。我们说本土作家乡土散文创作受地域文化中浅层的自然地理和自然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域文化中深层因素风俗习惯、性情秉性、礼仪制度甚至更深层的心理、价值观念的影响。乡土散文本身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海南地域文化对乡土散文创作的影响,乡土散文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并阐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 海南地域文化对乡土散文创作的影响
海南孤悬祖国大陆一隅,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移民性质,形成了它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海南乡土散文创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和产生的。细推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海南乡土散文的主要内容
四面环海的海南岛,犹如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浮在南海上,北有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有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相望,东南和南方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而海南岛整个地势是以五指山为最高点向四周递减,呈现中间高,四周低,沿海为平地,内地为丘陵、山地和盆地的地势。海南岛可以说山岳奇峰、火山地貌、岩溶景观、瀑布、温泉和地震遗迹都有分布,还有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众多沙白水平的海湾、沙滩、珊瑚礁石和海蚀地貌。海南地处赤道附近,常年气温高,岛上江河分布广,雨水充足,形成各种各样的植被。这些跟海南人密切相关的景、物以及发生在岛上的人、事成为本土作家散文表现内容的首选。海南绝大多数本土作家作品都涉及海南的山水、海南的人、海南的风情。
老一代作家黄宏地,其散文常写景记胜,写景多是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写人也是家乡那些平凡纯朴的山野之人。从“行船走马系列”到“故乡人物志系列”涉及到海南的无名小墟、红树林、亚龙湾的美景及风土人情;家居琼海的本土作家梁其山以家乡的万泉河作为创作源泉,汩汩流淌出万泉河的优美景色、万泉河岸人家的生活、琼海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墟镇生活;林尤茂写三亚的山水;崽崽记叙海口的民间风情。这些都说明海南本土作家对故乡的人、事、物、景的偏爱,以至写作时他们都把上述内容作为重要的写作对象。
(二)多元文化促成海南乡土散文创作有明显的民族之分和地区之分
海南的文化可以说是移民文化,多源头移民性质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
距今7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来自中国南方的洛越人陆续迁往海南岛,成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黎族。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尽管后来很多人离开了海南,但中原的生产技术以及礼乐教化和风俗习惯却保留下来,并对海南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宋末元初,中原地区由于连年兵乱,大量移民迁往南方的闽、赣、桂、粤等地,而移居闽南的中原移民,又陆续向台湾和海南及两广沿海地区甚至南洋迁移,从宋代到清末,他们得宋元航运之便,先入为主,移居岛东北部和东部沿海,以后深入内地,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自此,带上了鲜明中原特色的闽南民族文化,在海南扎了根,并左右着海南文化形成和发展方向。
在汉族移民海南期间,也有苗族和富有异国风情的回族移民进入到海南岛。此外,四通八达的水域通道使得海南沿海地区人民有下南洋的习惯,这些人往返于海南和其他国之间,带回了南洋文化。因此,黎族文化、中原文化、回苗文化及南洋文化,经过漫长的交流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汉黎苗回等民族文化以及一些异国文化相融合的海南区域文化。
由于族源来源复杂,人口迁移时间较长,一方面各民族文化有显著差异,使海南乡土散文创作有了明显的黎汉之分(由于苗、回族人口少,分布地区小,尚未形成自己的创作特征)。亚根、邢曙光、高清照为代表的黎族作家,以黎乡、黎水、黎情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写了黎族那些膨胀生命欲望和张力的人以及黎族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而黄宏地、梁其山、崽崽、蔡葩等为代表的汉族作家散文创作则以汉族居住地的人、物、事、景为记写对象。
另一方面,汉族在本民族的方言、生活习惯、风土习俗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即使同为海南汉族地区作家,由于其所处区域的不同,其散文风情也不尽相同。崽崽以海口地区风土人情为散文创作对象,散发出海口市井风情;梁其山以琼海人和墟镇为散文创作对象,散发出琼海人文地域风情;李焕才以家乡(儋州)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风情为书写对象,儋州的民歌儋州人的浪漫习俗洋溢在他的散文中;符兴全以家乡(文昌)为背景,又全是文昌人的独特面貌。
总而言之,海南丰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多彩的乡土散文姿态。
(三)功利的文化特征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心态
地理环境、移民性质决定文化的发展特征,上文中,我们说到海南的移民源头多、跨越时间长,在此还要说的是这些移民的身份问题。其实,历史上移居海南的人大多是一些地位低者,他们主要是商贾、难民、戍边兵丁和朝廷官吏,而以前三者居多,他们社会地位较低而且多来自文化不发达地区,这些人成为海南文化的传播者和后来海南文化的主体。因此,海南文化起点不高,加之四面环海的地域因素(海洋既可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也可以成为隔绝外界的天然屏障)影响,使得海南文化特征正如薛梅艳所说的那样:海南的文化特征一是开放性,二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①薛梅艳.关于海南文化的哲学思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1):9.。对于自小在这样文化氛围中熏陶的本土作家,他们必受到这样文化氛围的影响。笔者认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海南乡土散文创作影响更甚,主要作用于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心态。
对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特征,薛梅艳认为这是一种以功利为价值判断,重实效轻礼仪的体现。表现在海南人的社会心态上是对人的判断不以圣人为标准而是对自己有用、有利为标准;对于职业的选择,主要看重的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而不分高低贵贱。在文化上,对那些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文化便欣然接受,对那些高深的理论则非常冷漠②薛梅艳.关于海南文化的哲学思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1):9.。文化方面,它对高深理论的冷漠,使得存在于海南的文化多是表层文化,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海南人能够接受西方或其他地方豪华的建筑乃至生活方式,却无力接受其先进的哲学、政治学、法律等等,这样往往造成人面临问题时缺少思考和批判精神,即使有所思考也缺少深度。因此海南乡土散文创作往往重在浅层记叙和描写而缺少深度的理性分析与哲学思考,这一点在梁其山、蔡葩、李焕才、符兴全、冯衍甫、王锡钧、亚根等作者身上都有体现。其外,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还表现在急于求成心态。不少作家急于发表文章或急于出版集子,却不能静心以思,重量轻质。所以,实际中我们看到的是海南乡土散文篇数很多,但好作品却不多的现象。
二 海南乡土散文地域文化特点的体现
(一)自然景观
海南山川秀丽、江河密布,四面环海,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些在本土作家笔下常现。
黄宏地的《去看红树林》《夜宿洋浦港》《大东海二章》《牙龙湾记》《走西岛》等多篇散文均对海南自然景观进行了描写:
出村子不远,见眼前就密密麻麻的平展了一片绿,有识得的人说这叫黄冬,是红树的一种,树高仅及膝,叶子肥得流油,开淡淡的黄色小花,铺散在枝叶间就满目的绿里见黄了。矮矮的一片中又高出齐齐的一片来,说那叫走神冬,再高的叫胭脂冬。还有许多形略相似却又高低参差的,狗弟说他也闹不清楚叫什么,反正叫红树林得了——(《去看红树林》)
这是对海南特有的红树林的描写。还有“可泊万吨巨轮溺容式潮汐汊道型”的洋浦港,及月光下涨潮时“澄净而空濛”“海浪仿佛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排排最后拢成一堵浪花”晨光中退潮时摆满“虎斑贝、凤尾螺,七星螺,还有白珊瑚、红珊瑚——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小贝壳”残骸的大东海,还有“湾很大很大,四周跌跌撞撞尽走着山,眼看快要碰头,突然的都硬在那里,开了一个豁口”的亚龙湾。活脱脱写出了海南各地的景色。
琼海作家梁其山则细致地对琼海之景进行了描绘,最生动的就是对万泉河以及万泉河两岸景致的描写:
绿树披拂,随波逐浪,时不时地从树荫下兀地伸延出个古朴的小埠头,有石块垒着,用水泥砌着,近旁偶尔还泊着只敞着的小木船。(《大河觅韵》)
而万泉河边通往周边的村路上,椰子树、槟榔树婆娑,绿荫匝地,凉气沁人,在这样的村道上倘佯,最能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而紧靠加积镇万泉河的一处河中央,“是一片沙洲,宛如一弯新月,漂浮在湛蓝湛蓝的晴空,岛上绿树繁茂、芳草凄凄,一群青年男女在茸茸绿毯上兴高采烈翩翩起舞”(《情思悠悠万泉河》)。还有那些代表琼海风景的沙美海、博鳌港、沙帽岭、白石岭都进入了梁其山的散文中。
黎族作家亚根的散文所写的自然景观多在黎乡。黎乡的“大山让月华浸透了。苍茫的山林像黛青色的巨网,铺在陡峭逶迤的山脉和星星点点的山寨,一直铺、一直铺到天的尽头。”“这里有一座由月亮铺向天边的金桥,那是烫金锈银的大山与缀满了闪闪繁星的天空连成一片,不经意间也似乎听到溪流在哼着一支支小夜曲,在数点这月亮洒下的一串串白银。(《大山月色》)。山里“经一夜的休身养喉而被布谷鸟唤醒的画眉、翡翠、伯劳、黄莺、斑鸠、鹦哥、杜鹃、鹩鹄——上百种鸟跳离了窝巢找定了位置,不约而同地伸展粗犷短促和婉转悠扬的歌喉,举行了山间之晨的集体音乐盛会”(《雾山探鸟》)。黎乡在亚根笔下是色彩、声响和动作于一体的,黎乡的山水等物在亚根笔下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此外,李焕才、符兴全、冯衍甫、王锡钧等散文中也有很多海南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海南独特的自然特点。
(二)人文景观
海南乡土散文创作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还是文中描写的那些小墟镇、乡村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形形色色的海南人及跟海南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和饮食等人文景观。
1.独特的海南人
散文是文学创作中最贴近现实生活的,生活在海南的本土作家接触最多的是海南人,对于海南人的描写,作家们涉及最多的是乡村平凡的人。
亚根笔下的黎族同胞独具特色,他们敢于突破民族旧俗,又守护民族文化。《歌伯》中的歌伯是能歌善唱的人,“村里人都说王大伯肚里的歌谣像大潭三天三夜掏不尽”。这样的歌者,村里的红白之事自然是免不了要被请去唱的,歌伯的老伴去世了,全村人都来唱哀歌,按老习俗,五年内歌伯不得唱哀歌以外的歌谣,也不得到人群里去唱。时间过了三年,县里为庆祝三月三节举办文艺汇演,歌手艺人们要编节目参加全县第一次大规模文艺演出,但是没有歌伯这个“压台柱”不行,歌伯听说后,给老伴烧香后参加了比赛,消息一传开,全村震动,“这下可造孽了,咱村说不定很快就有灾咧!”歌伯顶着压力上去了,并捧回了奖。文章结尾这样写道:“今天歌伯还健在,那歌声还很尖亮抒怀。村里也没有发现什么灾事儿”——亚根笔下的歌伯是善唱黎族歌谣敢于冲破黎族陈规陋习发扬民族文化的形象。
孙品笔下一批海南女人形象也独具特色,《等待》《农妇印象》《最后的女贞子》等篇中,描写了一批勤劳忍耐的海南女人。大婆、二婆、阿娇(《等待》中的女性)以及外婆(《最后的女贞子》中人物)她们都很勤劳、善于忍耐,她们坚守妇德守候在家乡,等待身在南洋的丈夫归来,到头来等到的只是自己落寞的死去以及丈夫一纸的愧疚。她们的性格特点是海南很多女人的性格特点,其人生遭遇是海南很多女人的缩影。
黄宏地除了写景、写事中涉及到的人物外,还有专门写人的作品,他早期的《故乡人物志》系列尤为让人难以疏忽。其中代表作《石福》,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叹为观止。石匠阿福那种多重性格、矛盾心态是乡下农民的一种表征。他目不识丁,却与人凿墓碑,爱与小孩子玩猜字游戏,平时以吝啬闻名,抽劣烟喝劣酒,临死却把一生积蓄捐给学校。他图的是什么?作者把椰乡人崇尚文化、渴求知识、温良敦厚的人性光环在沉重笔调中表现出来。此外,他的《西瓜宽》里的西瓜宽以及林尤茂的阿牛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面对社会的变化,这些人内心充满惆怅不安,以不同方式表达弥补自己的遗憾。崽崽笔下海口的老嬷,其对神的敬畏以及她们对多神的迷信和执着,让人不禁嗟叹。
写一地之文学,需写一地之精神;写一地之精神,则需寻找最能代表一地之人群。这人群,不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洗去了当地特性的“精英”人群,而是和这块土地密切相关的普通人,乡土散文中这群海南人不正是海南精神的象征吗?
2.海南风味的墟镇
摊开黄宏地散文集《菩提本无树》,目录里印入眼帘的是《走曲口》《过新英》《清澜漫笔》《旧州记》《抱罗墟记》《龙马墟记》这些篇目。梁其山的《小城如歌》集子中第七辑十篇更形成了“墟镇走马系列”,笔触所及琼海的中原、谭门、新村、文曲、烟塘、长坡、上涌、阳江、新市等镇,还有没在此系列中的加积镇、温泉镇等等。
这两位作家都写海南墟镇,黄宏地笔下是极具海南海边特色的圩镇。《走曲口》里,写到海风吹拂的曲口镇,这里的人常出海打鱼,镇上港口人声鼎沸,海鲜交易繁忙。渔船还没停稳,就有一群人等着抢货运到省城里,而剩下的一些不起眼的海鲜则被挑担子小商贩买走。海边小墟镇除了有繁忙的渔业活动外,还有跟渔业相配套的商业活动,《过新英》从新街写起,写到很深很窄而瘦的巷,巷里有老人独独开了间店铺,店铺极小,摇摇晃晃着许多船灯——见有人进来,老人也不说话,只顾低头用木棒摆弄手里的铁皮。屋里早坐了人,倒是他们替老人热情起来,朗朗说这船灯是老人祖辈的手艺呢。先写镇上风景,再写这里的人,并从这些人身上折射小镇风情,这样的作品在他此类散文中常见。
梁其山的书写虽没有黄宏地来得深,但是已见出镇子风貌。作为一个党政工作者,他关注更多的是1988年海南建省后墟镇的变化,他写墟镇,突出镇里的养殖、种植业特点。在他笔下,有以种植胡椒、橡胶、香蕉为主要农作物的镇,也有以养蝦,养鳖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小镇,正是这些农产品使得琼海的人走向富足的生活,才有了“街道上穿梭着大小卡车、手扶拖拉机,还有那一点也不自觉大模大样‘突突突’喷着黑烟的‘三脚猫’也不甘寂寞来赶热闹”,中原镇的农贸市场各种产品琳琅满目(《中原行》)。
四面环海的环境促进海南墟镇渔业的发达,雨水充足,热带气候促进海南南国农作物特点的形成,本土作家乡土散文中的小墟镇具有了海南风味。
3.信仰、饮食、生产等方面
代代相传的生活风情在一定程度上蕴涵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海南乡土散文中对这些描写也不少。黄宏地的家乡人系列散文中多有涉及。《四公》里描写海南汉族民间的信仰文中写到:“水母圣娘的出巡,最是我们乡里的盛典了。那女子坐的八乘大桥,前面有鸣锣的,一路吹吹打打、颤颤悠悠的要过九九八十一村,要走三三九天九夜。每到一个村口,远远的就有许多人鱼贯着跪伏在路上,轿子就从他们的头上跨过。圣恩浩荡,沐浴万民,说是从此就可以消灾弭祸了。”而“出巡”完毕,就要过“火山”——由“脸上画得鬼红鬼绿光膀赤足腰间扎红布头上扎一圈红布”的人扮演“天兵天将金童玉女”抬着水母圣娘过“火山”,过“火山”所要举行的仪式等方面都在此散文中出现,民间百姓对水母圣娘的膜拜和敬畏之情跃然纸上。除此之外,《五叔》一文还描写到农村禁忌习俗,五叔和我,因为饿得慌,五叔就让我放哨,他到别人家的番薯地里偷番薯,结果第二天发现昨天偷过的地里新插上了许多白嫩嫩的野菠萝叶。五叔吓得脸色苍白,说,那是主人要让天公来惩罚我们,插了野菠萝叶,雷便要往我们头上砸哩。这些描写涉及到海南百姓内心对雷公的惧怕心理,这是海南民间对雷公神的畏惧,因为雷公在海南汉族人看来是天帝派下伸张正义,对恶人执行惩罚的神。虽然作者介绍和描写这些信仰和禁忌是在记人写事中进行的,但也让我们领略到海南独有的民俗文化。
黄宏地描写的是存在于海南农村的信仰和禁忌;崽崽最擅长对海口市井生活中的习俗进行描写。虽然崽崽对这些习俗的描写是为了阐发他的见解,但是这样的描写何不是海南地域文化的体现呢。《门楣上的厌胜法》《海口老嬷》涉及海口的民间禁忌及海口民间安神位,有事问神,遇事求神的多神信仰习俗;《海口人上茶楼图什么》《买笼阉鸡过大年》《新鲜海南》等等勾勒了海口民间的饮食习俗;而黎族作家亚根在《筒裙谣》里展示黎族妇女席地而坐穿针引线织锦劳作;《拉帮》里介绍黎族生产习俗——“拉帮”。此外,黎族的民间艺术——竹竿舞以及黎族传统饮食——竹筒饭、三道茶等都成为亚根的散文描写的对象,他多方面展示了海南黎族民俗文化。
此外,那些在海南历史上曾经有的人和事也成为本土作家散文涉及的内容。蔡葩的《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两部随笔集是这方面的体现。她通过调查采访,收集背景材料,鲜活地呈现了近百年来海南部分著名人士的悲欢离合和传奇人生。海口在百年前就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大批“南洋客”奔走于东南亚,回琼购地建房,开发商铺,运来大量来自欧美、日本、印度的货物。20世纪30年代,海口的四牌楼、永乐街、大街、新兴街,商行、商场、教堂、医院、银铺、戏院相继崛起。得胜沙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古老而现代,“五层楼”曾经几十年都是海口第一楼,至今还屹立巍然。
吴蔚君抛弃繁华生活,走出“五层楼”跟亲爱的人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去搞革命,最终惨死于革命队伍之手(《“五层楼”的海上旧梦》)。1942年夏天,一座带着浓郁南洋建筑风格的三层楼一夜之间出现在海口人面前。雪白的外墙,楼面的白雕,洋溢着异国情调的“裕大商行”吸引着多少姑娘和少奶奶,这里有进口的和上海、广州、香港流行的布料,代表着大都市流行的穿着打扮时尚。而楼主琼籍华人王先树先生,是个传奇人,
他经营贸易、地产、橡胶种植和金融,回海南开办“裕大”棉布公司等等经历均在蔡葩笔下重现。这些弥漫着浪漫南洋风情的建筑以及人和事给海南乡土散文又添了另一层文化色彩。
海南地域文化中丰富的景观为乡土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海南地理和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多元文化使得乡土散文有了海南范围内的民族之分和地域之分,而文化的功利性特征又给乡土散文带来了不利,不但影响了本土作家创作心态,也使作家对乡土散文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缺少反思精神,乡土散文也缺失挖掘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这正是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散文的辩证关系。
[1]樊星.地域文化与文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钱穆.中国文化是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邢植朝、王静.海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5]薛梅艳.关于海南文化的哲学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1).
(责任编辑:张玉秀)
I207.6
A
1009-9743(2010)04-0034-06
2010-10-11
梁静华(1977-),女,海南海口人,文学硕士。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海南文学研究。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海南本土作家及其散文研究》(Hjsk20077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