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否回归生活问题的思考
2010-08-15黄欣祥
杜 瑞,黄欣祥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教育能否回归生活问题的思考
杜 瑞,黄欣祥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文章在对“生活”和“回归”进行概念理解界定基础上,从教育与生活二者关系发生、发展过程深入思考和探讨教育能否回归生活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目前现实中存在的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来进一步说明教育应加强对生活的回归。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一 教育与生活关系问题的哲学诠释及概念界定
近些年来,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人们不断思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及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学校教育的反思,人们意识到我国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日趋严重。回顾历史,从最初教育与生活一体化到教育与生活的相对独立,再到教育越来越远离生活,人们在不断思考这二者之间到底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对教育能否回归生活问题的探讨,许多研究者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各自的理解有很大偏差。以往研究探讨的问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如生活、回归等概念的内涵问题;教育为什么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等。围绕这些问题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各抒己见,但仍然未能形成统一共识[1]。
“回归生活”是最先由哲学界提出来,并促使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教育活动是受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影响和启迪而走向回归生活之路的。教育回归“生活”与哲学回归“生活世界”都体现了它们寻找其生命活力及生长点的新思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明确教育与生活的概念界定和理解,然后从二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探讨教育能否回归生活的问题。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对我们今天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有很重要的启示。他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处在一个被信息符号和科学技术覆盖的异化了的生活世界,随着人们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2]。那么教育真的能回归生活吗?
回顾历史,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教育为生活”的命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学说”;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教育家们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也一直在用它指导我们当代的教育。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教育在回归生活的征途上依然艰难地跋涉,同时生活和哲学的发展一直改变和引领着“生活”的进程。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不能在生活进程之外同时进行另一个活动。“生活”,在现代汉语中有如下定义:(1)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2)进行各种活动;(3)生存;(4)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情况[3](P1128)。对于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生活,有的研究者认为,“关于回归,理论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回归即回到原点。那么,这里的原点是什么不得而知。一种认为回归即回到主流。那么,这个主流又指什么呢?况且,当前教育的主流是什么呢?是背离生活世界,回归主流是否就是回归背离呢?这应该不是持此观点的人的初衷。这种提法是有逻辑漏洞的”[4]。
二 从历史发生发展的角度及二者关系来探讨教育和生活问题
那么教育可以回归生活吗?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源远流长。回顾中国教育史可以看到,在原始社会阶段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和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同时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都是利用口耳相传,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分化,最初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有了少数贵族才享有的专门的学校教育,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只能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统治者实行的教化。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教育能否回归生活的问题,可以肯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如果简单把“回归”等同于“回到”,这将导致对整个“教育回归生活”命题的误判。因为“回到”是从一个主体回到另一个主体,那很容易把“教育回归生活”理解为从教育回到生活。我们知道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最初是一体的,后来逐渐分开,成为两个不同主体,既然历史使二者分离,自然具有其合理性,因此现在必定不能再回归成一体,回归意味着倒退,意味着回到最初的混沌状态。
再者,从二者目前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回归生活吗?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离不开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教育的影子。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生命从他降临之日起,教育就伴随他的一生。从学习语言到思考问题,从学习技术到制作工艺品等等,这些都要通过教育方式来实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教育的身影。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就要把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的生活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通过教育学到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上,通过教育方式,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心灵和精神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满足。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教育的作用下,获得巨大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教育。生活中各方面都是通过教育方式来实现和完成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探寻生活意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
三 现实及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教育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我们只有短暂的生命,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们追求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命题。”[5]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思考的一件大事,亦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人已渐渐地成为生活的奴隶和机器。
从大的社会环境看,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隔离越来越严重,科学化的历程同时也是教育不断远离人们生活的过程。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渐渐地被以科学和技术为主导的生活世界所忽视,从而缺失了教育世界里生活的意义[2]。人们在对科学世界认识的不断反省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中,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走进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应该不断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学校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但如果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就会发现,分数至上、高考至上是这么多年来学校依然未变的主旋律。学生和教师本应该拥有专业世界之外的广阔空间。而现状是他们一旦进入角色就会成为远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状态的人”。一方面教师日复一日、通宵达旦地工作,他们正常的交往活动受到来自教育教学的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学生也失去了成长期本该拥有的娱乐休息时间,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主题。
一篇题为“学生、家长、桑树”的无奈的帖子在某网站上引发教育脱离实际的热议:为帮助孩子完成作文,全家都去爬树采桑。很多家长希望老师多留意身边的生活,把课堂教育与实际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在模式化教育影响下,一些教师被熏陶出来了,正所谓“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养蚕的文章引出家长和学生爬树采桑的场景,是社会之怪状,更是教育的一种怪状,的确值得反思。在我们的教育中,学习本应该是件快乐轻松的事情,可是现在的一部分孩子恐惧学习,厌学情绪强烈,要么是成人化的孩子失去了本应该有的童真,要么是非常态的孩子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适应环境和生活能力极差。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很严峻,莘莘学子苦读十多年到最后却找不到工作,所学知识与现实岗位需要相脱离,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对生活迷茫对自己产生怀疑,这难道不是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产物吗?更有甚者,大学毕业学了一肚子专业知识,却没有最基本的生活防范意识和常识,结果被人骗去搞传销而自毁前途。这些都给我们以警示:我们每天正在接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因此应该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才更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1]刘勇,张小丽.教育回归生活研究评述[J].教育科学论坛,2007(6).
[2]庞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阐述[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3]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责任编辑:陈 棠)
G 40-011
A
1009-9743(2010)04-0127-03
2010-08-20
杜瑞(1982-),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黄欣祥(1949-),男,汉族,湖南蓝山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