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误区

2010-08-15刘立华

关键词:政工干部全球化队伍

刘立华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江苏南京 210003)

●教育理论与实践

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误区

刘立华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江苏南京 210003)

放眼世界,一股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正在激荡着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学者对全球化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全球化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融入全球化,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他们普遍认为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的主要威胁,对西方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强调控制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上局限于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直面全球化浪潮,理性分析和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应对风险,同时廓清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五大误区,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误区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各国的深入,如何看待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究竟是把全球化看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因还是外因,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何去何从,这需要我们廓清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误区之一:人们认为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爱国主义传承受到威胁的根本原因

人是群居的生物,人的本质是交往,社会性联系,没有单个存在的人。人必须有归属感,小到家庭,中到群体,大到国家。人们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群体,更爱自己的祖国。而人们的这种感情来自于家庭、群体和国家能给他们安全、温暖。如果家庭、群体和国家让他感觉不到归属感,那不是他的错,一定是群体在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现在全球化条件下人们感到了信仰危机和爱国主义传承受到威胁,敌对势力的渗透充其量是一种外因,而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许多党员干部裸官在国内,子女已经享受他人国度的“自由”。至于这“许多”,到底是多少,从质上及量上讲,特别是从县乡基层看(看到的和听到的)真的是很多,但具体不详,顺便说一句,很少人(国情和现实决定)确切知道有多少。“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这句话说明了反腐败的巨大影响,不过,真正的反腐败既不会亡党也不会亡国。腐败在任何朝代、任何时间都是不被允许的,腐败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公正,人们丧失精神追求,而公正和精神追求又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必备的财富。

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是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引领社会,引领社会风气。党风正则社会风气正,党内腐败则是社风风气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爱国主义传承受到威胁的出路在哪里呢?一是政府要受到群众有效监督,一是由教师引领社会风尚。政府受到有效监督,这是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之一,涉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是教人们、教高校大学生讲真话、信真理,教人们如何监督政府,教人们如何适应社会。一个受到有效监督的政府必然是有信的政府,有信的政府必然受到人们群众的信任。同时,有信政府的价值观必然被人民群众接受。而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要难,有漫长的路要走。那么如何实现由党员领导干部引领社会风尚转轨到由教师引领社会风尚呢?由党员领导干部引领社会风尚实际上就是政府引领社会风尚,由教师引领社会风尚就是由教育引领社会风尚。从国际来看,主要看日本,日本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都不及中国,但是日本是极其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文明素质比较高。日本能成为发达国家,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发达,但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国内教师是经过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收入是公务人员的百分之一百三四十,这就是由教育引领社会导致国民素质、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更有条件,许多学者教授谈到科学发展观就眉飞色舞,信心倍增,我也深受感染,不过我们靠什么人来传承科学发展观,让人们感受到她的魅力呢。要靠教育,但目前,教师没有较好的经济地位,没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与社会的要求相比相去甚远),两课教师自己信不信自己所说的都不清楚。国家必须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从优选拔教师,去除目前的公务员热。社会应该提倡两点: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父母之于子女是爱,教师之于学生是爱。爱是一股暖流,会传遍全社会。被爱的人必然会爱人。教师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必然会把这种信仰传递给祖国的未来——高校大学生。因此,振兴中华民族,必须振兴教育,必须振兴教师。必须用教育引领社会风尚,才能解决信仰危机和爱国主义传承受到威胁的问题,才能在全球化大风大浪中滚滚前行。

误区之二: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丧失的观点

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甚至认为教育主体对信息的获取还不如教育客体,因此丧失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或者权威面临威胁。

首先,我们要对权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果一个主体依靠高尚的道德、渊博的学识使教育客体产生崇敬的感情,这种权威是不会丧失或者受到威胁的。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权威,有的靠坑蒙拐骗吓,有的靠权力即对学生的制约力(非规章赋予的权力,而是在非问责条件下官僚作风下的权力)等等的所谓权威。非常明显的是,在全球化时代,在信息丰富和比较公开的条件下,前者形成的权威需要进一步强化,而后者要逐步规范使之消失。

其次,关于信息的获取多寡。教育主体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去了解信息和学习新知识,并尽可能地全面了解教育客体,这样才能有能力教育大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大学生。同时,全球化时代信息的形成量大和传播速度特别快,也要求教育主体不断地再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目前看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卓有成效,高校要求教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教师自身也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我。因此,教师在目前依然是许多教育信息的先知者,同时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训练,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从教育客体方面看,在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较以前有所提高,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不过,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他们的忧虑。“在网络社会中,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文化修养等的差异性的缩小,教育主体权威性的削弱,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1]这种缩小主要是由于教育客体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进步的结果,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现代教育也要求教育主体能充分引导客体,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而教育实践中的引导既需要教育主体有引导的能力,也需要教育客体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而这在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实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教育者的权威并不全部来自其主体地位,而主要来自平等的心,对受教育者的爱,而这两者恰是教育主体必备的素质。教育主体仍具有受教育者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和对社会现象的评判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从学生身上汲取新的知识。

总之,教育主体在全球化信息开放时代要保持一定的权威,必须使自己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终身学习和对教育客体奉献爱心。而这样的教育主体的塑造,即对教育者的教育与培养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政府身上,政府对教育要依法投资,政府和高校要关心和爱护教师,让教师把爱传递给学生,走上社会的学生必然爱教师,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这就形成了爱心传递的良性循环。

误区之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对西方文化的恐惧

许多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言下之意是我国文化是弱势文化,甚至有的学者直言我中华文化是弱势文化。“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力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推行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强势文化,并把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向我国输出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念,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2]试问“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吗?同时西方国家“把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向我国输出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念,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那么我们要问西方文化有什么先进的地方,得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得以蚕食我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呢?在民主革命时期,西方文化作为先进文化被不断地引进国内,唤醒国人的自立自强意识,一大批先进的民主战士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那时起,实际上中国人不仅从来不惧怕外来文化,而且能从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吸取营养和精华。现在也同样,西方文化既不是什么强势文化,我国文化更不是什么弱势文化。从现实看,西方文化包含着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会“拿来主义”,使用其能够和中华文化共融共通的部分,同时明确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有其腐朽落后的糟粕,要弃其糟粕。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胸襟、宏大的气魄来对待西方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球化只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外因,外因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国内问题搞不好,外因就会起破坏作用。因此我们在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不能放弃文化建设,不能放弃政治体制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战争中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该是如此。只是,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有许多党员领导干部放弃了党性修养,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说假话,说空话,建设形象工程,血泪拆迁,再加上分配上的不公平导致的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一个说真话的人,必然是受人尊重的人;一个诚实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受人敬仰的民族。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说真话的氛围,建设一个说真话的环境,使中国人成为说真话的人,使中华民族成为诚实的民族,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民族。说假话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文化修养有很大关系,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的体制弊端。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应该落实在行动上的,应该有一个规划、一个蓝图,有一个时间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种体制改革都进行了,但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依然比比皆是,连最简单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都做不到,应该记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的,只要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然能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解决各种体制的弊端。

总之,担心或恐惧资本主义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渗透,显然已经把其当作高端,而把自己当做低端。我们应该高唱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为什么不能给人以民主,一民主就混乱?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无不依赖于放权让利,给人民群众以民主、自由。而各种非民主、非自由的东西正阻碍着社会的进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民主,而在于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党内民主必须做好,然后引导人民群众去操作民主的具体方式。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拿什么教育民众、教育高校的大学生?唯一的答案就是真理、真话和实话。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动力就是规范社会生活,打击假丑恶,还社会真善美。假冒伪劣泛滥,各种丑闻不断,流氓势力涌现,政府说话就没有底气。因此我们要让民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公开地理直气壮。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渗透和颠覆,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是钢铁长城。

误区之四:全球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控制论

写到误区之四的今天下午听了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梁昌洪教授的讲座。梁教授在报告一开始就提到钱学森之问,认为答案在于封建主义,我们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梁教授还提出研究生要坚持独立思考、自由研究。封建主义就是指禁锢太多,控制太多。要想培养出一流人才,就必须以人为本,让人们能够说真话,独立思考、自由研究。也许还有部分人提出,我们不一定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这种观点是可笑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举国上下都在热议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们都在假话中生活,没有独立思考、自由研究,就不会有创新,就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而是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在控制的思维模式下,肯定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而我们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受到控制论的严重干扰,不给人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生活中的控制比比皆是。

控制论者的核心思想是禁锢人们的自由,培养顺从。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这种思想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从短期看,事态是得以短时间的平息。但是,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人们的疑虑,没有解决人们的怨气。同时,由于人们经常得不到真相,就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失去了信任。党和政府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部门的宣传工作、高校(学校)的教育工作、其它各单位的(公私)的管理工作。在中国当下,任何一个单位,个体户都不能例外,他们所作的一切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它们负有管理的职责。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行为自然代表国家的行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的行为如果合理合法,会被人民群众认为是政府管理到位,对政府具有正效应;如果私营煤矿经常发生重特大事故,私营企业到处发生夏衍笔下的“包身工”,人们会怨恨这些私营业主的为富不仁,同时人们会对政府失望和怨恨。谈到为富不仁,南京的周久耕就是典型,人们为了高房价已经愁生白发,他还在高呼高房价,受到了网友的追击。周久耕不是私营业主,而是公务人员,一旦公务人员为富不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危害更大,直接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说周久耕为富不仁的不是笔者本人,是一名司机。顺便说一句,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党人民群众路线是极其正确的。看不起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错误的,控制论的观点就是看不起人民群众,就是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控制论者还通过对信息的控制,妄图让人们无法了解真相。对信息的控制要辩证地看,如果是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对中国恶意地丑化,用部分信息代替全貌或者用无中生有的方式制造假信息进行恶意攻击,我们应该据理力争,有利有礼有节地进行驳斥和控诉,并通过国际上通行的各种途径包括法律途径要求其负责。如果是国内的血泪拆迁和躲猫猫死人、洗脸死人这类信息就不应该控制,并要求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对其负责,网上资料显示,在拆迁活埋自焚案件中无一把手被问责(百度时出现说明该贴未通过审核打不开,不过标题下有“核心提示:江苏东海、盐城,北京海淀,山东胶州,福建泉州,黑龙江东宁先后发生拆迁户自焚,湖北武汉拆迁户被铲土机活埋,当地官员无一人被问责”)。东海的拆迁户就明确拆迁应该有手续,因此办法很简单,就是凡事依法,法还应该具备良法的素质。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发挥控制功能。而要发挥指导功能,就是告诉人们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人是主体,人是载体,主体是最重要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权力和权利的理解。没有权利和利益,人们便没有积极性;没有权利和利益的边界同样不行,而边界靠权力界定,同时权力要遵守这个边界就是法律。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管理,注重培养管理意识,没有管理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有管理责任,也即行政责任,要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学校要实行校内民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所有工作须公开透明,被“不透明投诉”即展开调查(投诉人可以参加),应该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调查机制。

误区之五: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错误认识

到目前为止,各种著作和各种学术论文中每每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论述,且论述的要旨也比较一致,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仅仅指政工干部队伍。毋庸讳言,政工干部队伍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就是指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就有失偏颇且后患无穷。

在前全球化时代,消息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较少且人们思想相对没有开化,用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还是比较有效的,不过仍然存在着忽视教师队伍这一支真正力量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际上就是政工干部是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劳据为己有。不可否认,政工干部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重要力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发挥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政工干部队伍由于对党和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带头冲锋陷阵,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始暴露出政工干部队伍光说不练的缺点,政工干部开始令人生厌,特别是纯粹说教的政工干部。后来改革开放后,由于腐败,政工干部说话不是没有底气就是假大空,开始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差强人意。政工干部要想重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辉形象,唯一的路径就是端正自身,加强修养,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工干部的根本素质应该是信和爱,信仰马列,相信党;高校政工爱教师爱学生,社会政工爱群众。

前已述及,把政工干部队伍当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错误的,光靠政工队伍是完不成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的,因为政工干部队伍有两条致命的弱点,一是没有自己的业务;二是政工干部深处官僚体系中,与生俱来的有官僚主义的顽疾。这两条决定政工干部队伍有天然的反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因此要非常经常的加强政工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即要经常进行政工干部队伍的再教育,“——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政工干部队伍主要是公务员队伍和高校的政工干部,其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两条即加强党性修养和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予以解决,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不好,就看这两条做没做,集中到一条就是第二条做没做,第一条是基础,第二条是实质。

那么如何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弱化的问题呢?官本位:是一种糟粕,必须去除,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是“官本位”或“官主导”,而“官不正”导致了信仰危机,是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的根本原因,人们包括教育者缺少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因“官不信”而“民不仰”,因此应当建立“师本位”和“师主导”,同时“扬师”和“正师”。“正师”较“正官”的难度小,成本也不一样,监督也容易,理由是社会要求师德最高,而却以官为本。总体上是师德高于官德,一是因为师被社会要求德高;二是因为师较官更少诱惑。对社会进行二分,不以官民为分,而以师生二分,即整个社会分为两类人,即师与生,师爱生,生敬师,官为生,官尊师,是为和谐。在整个社会确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师爱生,爱由德才生;生敬师,敬由敬仰生。同时,实行师生民主,主要是生对师的监督,不容许“师不为师”的现象发生和存在。生有敬师的义务,因而督师也是其本分,他们应该维护师的尊严,不容许有害群之马。另外,师师监督,同维师尊。同时不可或缺的是老师监督学生,在学校监督学生,在社会监督学生,即监督为官之生,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当整个社会风气均以师为标榜,即以高尚的道德为标榜,社会必然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人人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人的一生,要教育所有的人。当官本位失去市场,人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时候,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局面便会再度重现。

总之,我们应该把全球化浪潮看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因,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是外部影响,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是我国在全球化浪潮外部影响的作用下加强改革、扩大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内部的和谐和团结是对抗外来挑战的信心和力量。

[1]杨立英.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6).

[2]曾秀兰.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3]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G641

A

1008-2603(2010)04-0121-05

2010-07-11

刘立华,男,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 荻)

猜你喜欢

政工干部全球化队伍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探索国企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化路径
全球化陷阱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国企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评价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