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2010-08-15许兆来
□ 许兆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特色是实践,而实践的要义是落实。档案事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解放思想,走科学发展道路。本文就探索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以抛砖引玉。
一、在档案事业发展理念上,应由“小档案观”向“大档案观”转变
在档案事业发展理念上,首先要眼界宽思路宽,要摒弃“小档案”的旧观念,树立“大档案”的新观念。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及党的建设中的新定位,不断在发展变化中寻求和确立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路径和办法,不断赋予档案工作新的内涵,使档案工作的管理思路、管理姿态、管理思想等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突破档案所有权单一化背景下形成的原有档案管理体制与理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有效管理非国有档案的方法途径,把档案工作延伸到对集体所有档案、民营企业档案、三资企业档案等非国有档案的监管,以扩展档案管理领域来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档案工作的思路,使档案工作的触角进一步伸入社区、家庭等,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由机关团体逐渐扩大到普通人群。要坚持和谐社会建设覆盖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到哪里。要根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建立覆盖民生问题各个重要领域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有效服务民生、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利用体系,积极建立民生档案资源进馆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不同管理体制下的以民生档案为重要内容的档案资源集约型、法治化整合的新机制。要积极实践档案工作服务改善民生的实现形式,建立社会性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由社会共建的管理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既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为建设社会生态文明服务。二是在档案馆建设理念上,要将其向确立文化标志、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上转变。要创新档案价值实现形式,使档案馆向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体系上转变。三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统筹兼顾,使其向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数字档案馆“三位一体”交互发展上转变,尤其是在构建“数字政府”的进程中,要对档案馆业务流程实行重构。要从分析电子政务和档案管理的特点入手,从多维角度着眼,注重从机制上构建起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组织体系,主要是将电子档案建设纳入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建设全局中;着力从技术上构建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工程体系,主要涉及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电子文件、元数据、著录信息)和安全工程等建设;突出从管理上构建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保障体系,主要为制度规范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要建立方便人民群众利用的档案利用体系。首先要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其次要加快民生档案开放工作,优先编制社会保险、医疗改革、土地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残疾人权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基本情况等民生档案专题目录,优先建设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农民工档案、退伍军人档案、人才交流档案、民营企业高管档案等民生档案数据库。与此同时,更要做优在电子政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的开放,档案馆室要在具体实践中将档案信息开放的三种方式(法定公开、依法申请公开和主动公开)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档案信息开放的体系,从而形成多层次性、多渠道、宽领域的档案信息开放格局,实现档案走进开放,走入社会,走向现代化。
二、在档案馆建设上,应由“老”型馆向“新”型馆转变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更广泛的社会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档案运行方式的改变及电子政务的建设、城市文明的创建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得档案馆的建筑功能、管理模式和工作程序等都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内涵,在结构、功能和体系上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运行方式。特别是档案载体及其信息存储的多样化、利用方式与途径的多重性,档案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极大丰富性,档案价值体现的多元化,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进行档案馆的新建设。在新馆的建设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基本原则:档案向所有人开放;档案馆服务质量应随档案利用人数的增多而提高;信息社会的档案馆具有更为广泛的作用和责任。
一是在馆内功能建设上,要突出其科学定位和合理布局。这不单单是实现档案馆由“一基一心”即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向“两基三心”即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的转变,构建起完整的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载体多元的馆藏体系,而且更要实现其由保管纸质的传统档案馆向保管纸质、实物、电子多种载体的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新型档案馆转变,尤其是要更加注重社会需要与为人群服务。在传统档案馆向现代新型档案馆转型时期,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显急切也最为复杂,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为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涉及众多内容的档案馆转变创新行动,通过利用和发挥网络与通讯技术的驱动作用,对档案馆的业务和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为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公共服务,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具体为三个方面内容,即第一能对政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提供以政务信息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第二能对传统档案馆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进行全面整合,对传统工作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实现档案馆转型;第三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但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是档案馆要根据新阶段承担的任务与发挥的作用,实施档案馆一体化管理与保护。第一,完善档案馆内的档案管理系统。在优化传统的档案资料查阅方式,扩大档案的知识传播途径的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更快捷、更多样化的新利用方式,满足长时间的延续和跨空间传播的需要,不断拓宽档案馆的利用模式;第二,制订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的整体性抢救方案、重要档案的保护规范体系,着力加强馆藏重要档案的综合性保护研究;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馆建筑智能化管理,吸收相关学科知识,采用高新技术完善档案馆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构建起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的长期可持续性、信息再生性修复技术与方法等专业化的技术保障;第四,在档案馆服务理念上,从传统的半封闭式管理转为现代的开放式精细化服务,走出封闭,走向开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出档案馆办档案,不但在档案馆内设置开放式服务窗口,还要设置网站服务窗口;在服务范围上,从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拓展为全社会服务,如可向全社会开辟专门档案服务,开展全方位的阳光政策查询服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工作在线业务指导服务;在服务载体上,从提供单一的纸质档案服务走向提供纸质、电子、音像档案等多元服务,以服务载体的多种形式,服务方法的多样性,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来适应现代社会对档案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总之,在档案馆建设中要牢牢把握其主体功能建设,充分发挥档案馆在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文化形象中的作用,使之与其它重要文化设施一起成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标志性群体。
三、在档案资源建设上,应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由“小开发”向“大开发”转变
档案资源既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立馆之本,也是档案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要素资源。有没有丰富的档案资源,直接影响着档案馆的地位、价值和作用的发挥。要站在档案是城市文明之根、是经营城市的稀缺资源的角度来认识档案资源建设的紧迫性,更要站在档案是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要尽一切手段,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要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不但要重视“事”,还要重视“人”,特别是要重视普通人物,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普通人的记忆是城市、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他们,历史是不完整的,缺少了细节,记录就失去了鲜活的内容,另一方面只有立足社会,服务群众,档案就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档案工作就能做活。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记忆就会更加丰满,馆藏结构就会更加合理,档案工作就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一要将档案资源建设与政务信息公开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以民生需要为导向,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的收集力度,把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以及相关数据纳入接收范围。着力加强民生档案建设,将那些未到进馆期限、属于政务信息公开范围、关系民生的档案纳入本单位政务信息公开体系,进一步规范民生档案归档机制,健全民生档案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制度,保障民生档案收集齐全、整理科学、利用便捷,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体系,多渠道惠及普通百姓。目前重点是要抓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档案、就业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旧城改造档案、新城区开发档案、拆迁补偿档案、环境检测档案、党籍档案、企业职工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民生档案,利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档案管理责任,建立并完善民生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要将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展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反映本地区历史发展的各类重要珍贵的档案征集进馆,并抓紧对重要、珍贵、濒临损毁的档案文献实施抢救和保护,构建起反映区域文化的特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要积极开展档案资源信息整合工作,不断完善档案馆的新功能。将纸质档案信息、文物档案信息、电子档案信息、音像档案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按照某种关联对档案馆数据库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一是馆内不同数据库的整体整合;二是馆内不同数据库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三是馆内与馆外的数据库进行不同程度整合,最大程度地利用馆藏资源,来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更有利用前景的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各类档案进馆机制,依法确定档案流向,及时调整档案接收范围,努力走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科学整合档案资源的新路子,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档案的综合保管利用中心,成为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馆”,成为反映本地各行业和产业特色的“特色档案馆”,成为展示本地辉煌成就的综合性音像档案馆,成为全市电子档案中心和数字档案馆,成为各类可公开档案展览中心和本地历史文化中心。
四要积极开发并不断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在档案内容上,不断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名人尤其是民生档案的收集、征集与挖掘;在现行文件中心查阅平台上,不断向政务信息窗口和档案信息网站延伸,加强现行文件的报送和接收;在载体存储上不断推进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加快馆藏档案数据库建设,建设案卷级和目录级乃至重要文件全文数据库,另一方面加快馆外的室藏档案数据库建设,做好档案馆外的档案资源储备工作,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接收进馆。
五要加强档案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新形势下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新途径、新方法,既立足深度开发馆藏资源,又放眼挖掘社会资源,尽一切手段让一切档案信息的活力竞相迸发。实施“小编研”、“小开发”向“大编研”、“大开发”的转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借用社会力量,实行“内脑”与“外脑”相结合之方法,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量。沉潜历史,升起档案文化的风帆,着力打造一批体现档案特色、富有时代气息、适合广泛受众的档案文化精品,形成若干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成果。当前首要的是围绕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来选题,举办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主题展览,编创有文化品位的档案作品,出版有史鉴价值的档案资料画册,开发有纪念意义的档案特色宣传品。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在当前特殊时期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可让档案文化在应对挑战共克时艰的金融危机时刻,成为抚慰人们精神的“心灵鸡汤”,成为提振人们信心的“威风锣鼓”,成为人们破浪前行的“灯塔火炬”;另一方面又使档案文化在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成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粘合剂”,成为提高修养、提升品质的“催化剂”,成为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润滑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如斯,大爱无言,因为它植根历史,记录并深深熔铸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城市繁荣的每一个历程,铸就了城市发展的灵魂;另一方面,档案文化又如水,润物无声,承载并开掘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促进了社会生态更加文明。
实践永无止境,在档案事业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科学发展的执行力。惟此,我们方能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高度的执行力来攻坚克难、“破冰”远航,才能找准和确立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找准确立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路径,实现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同时又能加快实现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