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

2010-08-15聂雅琳

当代经济 2010年18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经营制度

○聂雅琳

(中冶成工上海五冶检修公司 上海 200940)

国有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

○聂雅琳

(中冶成工上海五冶检修公司 上海 200940)

随着全球化、民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完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增强国有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国有大型企业虽然都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执行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鉴于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促进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等职能,国有大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具体分析了现阶段国有大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国有大型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化。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建设 探讨

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不乏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者执行不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如美国的安然、世通的破产,中国的银广厦造假、中航油巨亏、中行亿元舞弊窝案等,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借鉴国外的经验,财政部2007年也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将迎来一套类似于美国“萨奥法案”的标准体系,并且内部控制作为上市的通行证,约束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些都为国有大型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形成环境压力,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内涵

内部控制概念最先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49年提出,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从内部牵制发展而来,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COSO-ERM)等五个阶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文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机构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设计内部控制是为以下类别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自我评估和内部监督的五要素内容,成为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的论述。我国权威部门目前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统一概念,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行调整和自我监督体系。

二、国有大型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差、财务报告不真实、会计造假行为严重、内部控制信息不能满足投资者或管理者的需要等现象,而且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即使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也疏于建设,并没有形成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与企业员工以及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认识有重要关系,国有大型企业的许多领导仍按照陈旧的思维方式经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等,忽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此外,企业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较低,体现在业务素质较低、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制度起不到推动作用。

2、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会计系统,注重会计审计、缺乏风险管理和风险审计的意识。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也不成熟,部分领导者由于经营国有资产,产生了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扩大,缺乏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意识,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也忽视了风险控制,普遍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风险的分类及评估并设置权重,也缺乏积极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多在风险产生并造成损失后进行事后弥补。

3、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审计不仅是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证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都已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特别差,其人员多来自财务部门,很难开展审计工作并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并且必须对企业最高领导人负责,内部审计需按照上级领导的意愿进行审计结果的处理,形成了在工作、组织和经济上不独立的局面,审计人员多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影响了内部控制监督职能的发挥,使得对内部控制改革、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也不能顺利进行。

4、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的状况。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部分企业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流于形式,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控制活动中,普遍存在没有把不同人员的职责予以分离的现象,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如会计人员兼做财务,既难以进行监督和约束,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若不能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就极易导致会计人员及领导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截留各种现金收入,产生个人舞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国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并不十分合理,由于经营的是国有资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还不能担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企业内部产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严重,高管人员的行为无人监管,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加强国有大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重视人才激励、强化内部控制认识

要提高国有大型企业高层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对于企业领导者需激发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积极动力,如对领导者实施配股或者股权激励计划,高层领导者也将从提高的企业利润中获得金钱激励,自然会提高内部控制认识,加强企业管理;针对普通的企业员工,需鼓励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相应一套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制度,如改革人才选拔机制,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并在员工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量化评估标准,员工工资与福利与财务指标和业务评估的数据相挂钩;建立聘任、解聘制度,激励和约束企业员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针对会计人员,应进行聘任资格考试,严把录用学历及职业道德观,并在后期定期进行组织业务轮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财产安全。

2、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国有大型企业应改变风险管理的观念,由被动控制风险转为主动管理风险,关注企业整体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位到风险控制及审计的高度。加强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系统,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定量和定性的风险评估技术,通过对风险程度的评估确认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目标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国内外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制度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保障机制,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企业持续高效运作,国有大型企业应设置专属的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培育一支具有较高职业水准的审计团队,内部审计人员也应摆脱从大部分来自财务部门的局面,应由非经理人员组成并能制约经营者,作为监事会的常设机构,由监事会领导,对董事会直接负责,并赋予其向外部审计机构报告的权力,从而保证其人员在来源和职责上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还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轮岗,实行固定时期负责制度,从而更好地起到监督作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4、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监督管理,实行职工参与制,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潜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及反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关键控制点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企业预算、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货币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等业务活动分别实施内部控制,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立上完全遵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同时要力求避免组织功能重叠,实现内部牵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循环的效率,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舞弊现象;再者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制度,这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最后要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包括经济业务的有效确认和记录、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管理层与单位内外部的顺畅沟通等,企业及时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改善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结论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激励、梳理整合、协调促进等作用,不仅可以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协助高层管理者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还可以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经营活动。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重视人才激励、强化内部控制认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及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四项建议。

[1]刘文霞: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J].财会论坛,2007(2).

[2]刘金义:“三要素”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最佳组合[J].审计研究,2004(2).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4]刘金星: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J].会计之友,2009(2).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经营制度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