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以人生的境界为出发点
2010-08-15龚喜林
○龚喜林
(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浅谈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以人生的境界为出发点
○龚喜林
(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整体反映,本文从对人生境界的意蕴解读出发,阐述了人生境界与人的生命存在的密切关系,教育与人生境界提升的深刻联系,并从当代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境界 人生境界 教育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境界之中,人生离不开境界。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整体反映,它涉及到心灵的“自由”、人生的“意义”等人生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教育要“以人为本”,就不得不关注这些人生的基本问题。
一、境界及人生境界
“境随心起”、“境由心造”,人的境界就是一种心境,境界问题归根结底属于人的心灵存在的问题。“人生的境界”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或境界”,或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另一层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是自古以来人类最美丽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人生的感悟和体验,重视人的内在心灵的超越和提升。儒、道、佛三家虽没有明确提出“境界”这一概念,但都非常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但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儒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让人们经天纬地,建功立业;道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让人们见天知性,返朴归真;佛教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教人们破除心障、追求圆满。然而,三家在人生境界学说中也存在着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如都认为人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都强调主观自觉和刻苦努力在提升人生境界中的核心作用。在西方,不少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点以及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尤其是到了近代,西方逐渐形成了一股注重人生哲学的潮流,人生境界的问题也相应地得到一定的突显。善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概念。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苏格拉底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确定为善的境界,把人对善的追求叫做美德或德行。从无知到真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苏格拉底构建起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说。与笛卡尔时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不同,克尔凯郭尔明确地将个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主张哲学应该是探索理想人生。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其他所有存在物不同的独特的存在,作为“个体的”或“孤独的”人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其中宗教境界是最高境界,人只有在宗教境界中才能展现真正的存在,才能够充分地实现自我。尼采认为人生将经历三个时期,人类的精神也要经历三次裂变:从合群时期的“骆驼”到沙漠时期的“狮子”再到创造时期的“婴儿”。人类的精神经过三次转变,人类的精神摆脱了外在的奴役和束缚,就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从上述中西方历史上存在的人生境界说来看,人生境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思想家关注的话题,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二、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命,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和境界问题。因为物欲的满足解决不了心灵的问题,解决不了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只有精神上的满足才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安宁,才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真正所在。一旦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一旦整个社会在人生境界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会影响到这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乃至文明的进步。而在现代社会中,境界问题并不是国家和个体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是国家和个体需要立即解决的头等大事,与此相适应,现代教育自然也就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成为了一种满足国家和个体不断“增长”或“膨胀”的物质和社会需要的工具。由于现代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对个人精神的培育,因此人生的境界问题也就基本上被排斥在国家和个体的教育视野之外。所以,“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理所当然应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即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教育。“一个人要想最终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生的至境追求,就必须明白根本的方向在哪,实际的困难在哪,可能的危险在哪,适宜的方法在哪,如此等等”。人生境界需要不断地提升,但人生境界的提升不会自然发生。人生的理想境界需要教育参与其中,这是由人生境界提升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比较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并非人人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相反,人生境界的堕落倒是不太难的事情。其次,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灌输的过程。境界本身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对认知领域的超越,促进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发展应是教育所追求的目的之一。最后,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种不断实践的过程,而不单单是一种认识过程。“一个人是否达到了某一种境界,不是看他/她说的怎么样,而是看他/她是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地、反复地和自觉地按照那种境界的要求去做了。”所有这些特征,都说明“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教育,包括个体的自我教育。教育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前提条件、内在动力和基本途径。”
正是由于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所以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人生境界学说几乎都涉及到了教育。儒家主张通过“修养”来提高人生的境界;道家主张自然的教育;佛教“八正道”中的任何一项修炼都依赖于教育。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尼采主张教育不是教人以知识,而是教人以智慧;教育应该受主要力量的指导;救人者先救己等等。因此,那些关注人类生存境界的人,自然也会关注教育。
三、教育对人生境界的能动作用
教育应该关心人生的境界问题,教育应成为人生境界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教育究竟如何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呢?或者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如何才能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呢?
1、教育传播人生境界的学说。教育要发挥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首先就得唤醒学生潜在的境界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人生境界知识,特别是那些已成体系的人生境界学说。“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那些对别人或前人的人生境界学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在解释或解决人生境界问题时必然陷入到捉襟见肘或半途而废的境地。为了使现在和将来的青少年一代不再重蹈覆辙,教育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或有计划的活动,使他们了解各种人生境界学说,促进学生对整体人生的理解与把握。
2、教育启发人生境界的反思。人生境界的提升意味着较高人生境界对较低人生境界的否定和超越,意味着对现存生命状况的不满。而人只有在对现实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现存状况的有限与不足,才能产生实现生命超越的愿望和动力。“人在‘批判’中否定着世界,生成为人,升华着人性,寻找着人的意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它遵循的是一种‘应然’的逻辑,它应该永远对现实说‘不’,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因此,教育要想发挥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不断启发学生对于人生境界的自我反思,帮助他们获得真切的人生境界体验,从而产生向上提升人生境界的愿望与动力。
3、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的境界就会影响学生的境界,教师境界的高低就会影响学生境界的高低。从这个方面来说,想培养有境界的学生,教师首先就得加强自我修养,成为有境界的教师;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教师首先就得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高处着眼、超越当下,去追寻高尚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4、教育在行动中提升学生的境界。人生境界的问题不仅仅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且关涉到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即如何“行”的问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不可分离,知与行是“合一并进”的关系。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不仅要看他知道了什么,还要看他实际上做了什么。“明德”与“践行”的统一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教育要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就得超越知性教育的思维框架,强调内外合一、知行统一,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行动中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不关注人生境界问题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人生境界问题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生;不关注人生境界问题的教育更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因此,以提升人生境界为核心的教育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