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思考

2010-11-08肖华明

当代经济 2010年24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粮食农业

○张 龙 肖华明 余 侃

(军事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35)

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思考

○张 龙 肖华明 余 侃

(军事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35)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尤其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

粮食安全 风险 储备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他指出,到2030年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因素将导致粮食减少20%,如果不考虑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将进口相当于世界粮食贸易总额的粮食,达2.0—3.69亿吨。布朗的观点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世界银行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美国农业部的费里德克·科鲁克认为,布朗在长期预测中没有把市场经济的自我矫正机制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的粮食不是绝对安全的,表1详细介绍了1998—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占有量情况。

表1 1998—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情况

从表1及相关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整体上是安全的。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都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据查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这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又重新凸现了出来。但从2004年开始,无论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这得益于中央的三个“一号文件”。这也说明新的“三农”政策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效应十分显著,同时也又一次印证了“三农”政策调整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第二,我国的粮食安全性比较稳定。我国用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8%的粮食,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储备率除了2003年低于20%以外,其他年份均高于20%。较高的粮食储备率使我国粮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强,正是由于较高的储备率,所以在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粮食恐慌事件。第三,从长期看,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着隐患。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总量的减少,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将会下降。并且我国缺粮人口的比率虽然不高,但缺粮人口的绝对数则比较大,尤其是贫困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更加大了我国粮食的不安全性。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自然资源

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气候条件都会对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造成影响。首先,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当耕地减少速度超过粮食单产增长速度时,就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非农用地过快增长是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因素。199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07亿亩,以后几年逐年下降,到2003年减少到建国以来最低点14.91亿亩,5年间减少2.16亿亩,年均减少4320万亩。200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达到15.24亿亩,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要达到10000亿斤的粮食产景,至少要保证1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季节性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衡。在部分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乃至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另外,气候异常也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而影响了粮食安全。从1952年至今,我国因气候等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受灾、成灾的面积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其势必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

2、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2.4%,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这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是相当薄弱的,还不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我国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尽管通过改善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粮食的增产潜力还很大,但在当前的农业投资政策下,以及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本身的浩大性和复杂性,其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我国当前的农业基础设施的状况,其也必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和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3、体制与政策

基于1998年我国粮食改革效果并不很理想的现实,从2004年开始,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完全放开市场的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并且配套实施了直接针对农业生产领域的“二减免、三补贴”的政策措施。这次粮食市场化改革,遵循“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农民、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从近期的效果来看,最直接的是它促使了我国粮食从2004—2006年的三年连续增产增收,一举扭转了2004年之前的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大幅减产的局面,给我国近期的粮食安全带来了福音。

4、国际环境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也是一个在政治上追求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从国际市场可供的粮食资源来看,目前世界谷物粮食贸易量大体在每年2.4亿吨左右,其中小麦、玉米各为1亿多吨,稻谷为0.27亿吨左右,且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贸易渠道。也就是说,仅就当前我国的粮食消费量为5亿吨左右来计算,则我国每进口粮食消费量的1%,就相当于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0%还要多,如果大量增加粮食进口,势必有赖于国际粮食市场供给能力的提升,并将改变目前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影响到我国与第三世界粮食进口国的关系,而且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运输设施、成本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此外,由于大国效应,当我国在增加粮食的数量时,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产生强烈的影响,推动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提升,从而也反过来抑制了我国粮食进口数量的过多增加。

三、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分析

虽然短期内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从长远看,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粮食安全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有效供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安全。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把节水灌溉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科技投入,积极探索并逐步提高耕地地力。二是要保护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改善产区的粮食生产条件、仓储条件和运输条件,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步伐,使粮食主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粮食生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在耕地面积增加潜力较小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要继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

2、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粮食越是走向市场,越需要建立政府储备制度,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要根据基于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基础上的粮食市场波动情况,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粮食吞吐调节机制,提高中央、地方储备粮的利用效率。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央储备粮灵活有效的市场吞吐机制,发挥好调控市场的作用。要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储备,提高对市场的应对能力。要采取切实措施,确定并支持粮食经营者保持必要的库存量。同时,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也是加强战备的需要,在发生战争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也是对军粮的一个重要补充,做到有备无患。

3、利用国际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安全的风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理论,我们可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调剂我国的粮食供需状况,使之达到总体平衡的目标。首先,利用国际市场,可以分解粮食安全的风险。因为在自己自足的情况下,必须自己承担化解供给波动的全部责任,而利用国际市场可以扩大供给源,粮食出口国在获得一部分盈利机会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供给责任,分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所以利用国际供给源,必然有助于降低粮食供给的风险。其次,利用国际市场有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与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目的正是为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把土地密集型产品粮食的进口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一种食物经济相互依存的模式,以便更充分利用世界粮食资源,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提高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

[1]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张宝利: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9(1).

[3]姜恒、杨绍安: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7).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粮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清代的省级粮食市场网络与市场中心——基于粮价和商路视角
我的粮食梦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