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初探
2010-08-15刘定寿
○刘定寿
(皖南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初探
○刘定寿
(皖南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国家资金支持的事业单位其办学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且高校运作中配置大量固定资产,随着科研成果的增加,无形资产的保护也有待加强,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长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高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势在必行,是高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形势需要而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高校虽已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其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高校 经济责任 内部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是从1986年审计署发出《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开始,随后伴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提速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熟,2009年7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该指南涵盖了高校普遍开展的主要业务,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根据新修订的《审计法》第25章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上级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又要鉴定和证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资料是否客观、公允地反映和说明了其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做出书面证明,对高校的领导及其机构运作起到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1、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差
高校的部分领导干部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认识不够端正,经济责任审计多为走过场,领导不能足够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将其重要性与固定资产审计等审计项目等同,自然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收效甚微;部分干部、教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大部分认为只有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才会被经济责任审计,如果被审计就会产生抵制情绪,各组织、部门也多不配合或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与普通教职工没有关系的想法都是片面的。在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前提下获得的审计结果往往避重就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利用价值较低,因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获得的效果较小反过来更加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2、先离任后审计等执行弊端
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程度不够,并没有严厉的条文作保证,内部审计尚且执行不善,存在技术人员不充足、审计机构不健全等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更难于开展,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都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而现实却完全颠倒,成为“先离任后审计”。多数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对职工或干部进行调任之前并没有经过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干部往往先接受任免,然后再办理原职务的各项交接及审计工作,造成审计和人员考核相互脱节的现象,使得审计人员在搜集证据、核实述职材料、落实审计结论等方面多有不便,不仅难以实现审计的目的,也起不到监督、考核干部的作用。
3、经济责任审计缺乏量化标准
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审计范围不够、审计缺乏量化标准的问题。经济责任的审计不应单单停留在被审计对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上,就账审账,而是要扩大审计范围,如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财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等,对各项财务状况的来龙去脉也要做实际调查。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原则缺乏相关法律支持,由于没有具体、可行、统一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审计人员没有经济数据作评价依据,只能根据职业判断做出定性分析,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就同一经济责任做出不同的判断,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审计结论难下,随意性、偏差较大等问题。
4、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而在目前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岗调动过来的,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审计人员在财务部门任职或兼任其他职务,在集中开展审计时,常常出现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或者暂时借助其他部门的人员解决了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工作效率低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滞后现象并不能有效改善,审计的结果往往也因未能将其经济问题查清、查透而缺乏参考价值,也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在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争取到主管校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协作,因此高校内部员工自上而下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只有在被审计者及其所在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取消抵制情绪,并对审计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功,并形成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监监督、组织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针对领导的不端正态度要通过政府审计监督和廉政党风建设等外在施压,使其产生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动力,在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督约束下,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全年计划安排中,从制度上要求相关部门充分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也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此外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仅要聘请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来,还要组织其进行后续培训,使其不断地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分析能力及组织协调工作能力。
2、规范审计程序
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首先要规范审计程序,制定更要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审计程序,改变干部离岗、调任“先离任后审计”的不合法规的审计程序。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阶段要规范审计程序,在准备阶段,审计部门要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编制审计方案、成立审计小组,按规定向被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并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在实施阶段通过听取被审者的情况介绍,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资金、资产、经济指标等情况作初步了解,运用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分析各项经济资料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资金来源、运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并结合走访学生、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等内查外调等形式,收集动态资料,做出动态判断,最后还要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确保审计结果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此外还要强化经济责任追究制度,明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内容,将审计机关提交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的参考依据,对经审计发现被审计对象确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律规定程序移交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追究其相应责任。
3、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目前高校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规范,在各部、处、系均存在有转专业费、补考费、上机费、图书服务费、文献检索费等多种,甚至在代购军训服装及运动服时也加价收费,各部门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负责人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两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要将经济责任的审计面全面扩展到收入、支出、经费使用效益、资产、债权债务等各个方面。如在收入方面,要对部门的各项创收收入进行规范,资金应由一级财务部门负责管理,重点审计放在各单位的经费是否逐年增加,各项收入是否纳入预算管理,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等。
4、建设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是衡量高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体系,借助于量化的考评指标有利于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领导责任与现任领导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使得评价依据有迹可寻,审计效果更为理想。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定量指标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进行审计区域的分类和划分,如学校规章制度制定权的评价指标、重大经济事项和重大投资决策权的评价指标、高校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权的评价指标、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权的评价指标、廉政建设和遵纪守法的评价指标、和谐校园建设的评价指标等可作为一级指标,具体在分别下设资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预算编制及调整、对外投资项目;资产、负债管理;预算收入合法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二级指标,再下设包括经费自给率、经济目标计划完成比率、业务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违纪金额比率等相对指标,与可通过量化打分的绝对指标相互配合共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
三、结论
近年来,高等教育学校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资金问题的学校也逐渐增多,且高校领导违法违规现象也时有发生,高校资金正常运作、高校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等都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差、先离任后审计等执行弊端、经济责任审计缺乏量化标准、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规范审计程序,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建设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体系几项建议。
[1]吴利芬: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视角[J].决策与信息,2007(6).
[2]阎银泉: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财会月刊,2005(10).
[3]陈洪玉: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4]李凤山、徐海燕:浅谈我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绿色财会,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