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化对人类传统认识方式的改变

2010-08-15杨坤洋纳雪沙

大连干部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符号化认识论客体

杨坤洋 ,纳雪沙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论信息化对人类传统认识方式的改变

杨坤洋1,纳雪沙2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发展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发展路向.

当代认识论;信息化;信息化社会;认识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对认识论的研究一般是遵循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展开的[1].这种研究模式极为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如何在实践中去检验认识以及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即把认识的主客关系作为研究重点.然而,这种研究方式只是抽象地从传统意义上来建构认识论体系,而对认识论与现代科学的系统结合则有所忽视.社会实践的发展必定会在最终的意义上改变这一认识论模式.自上个世纪后期起,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信息化对传统哲学的冲击愈演愈烈.其表现之一就是对传统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可否认,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已经基本形成.

一、信息化社会的创生

1948年,申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 《通讯的数学理论》 (《The 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它与其同时代的系统论、控制论 (并称三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普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信息的不断社会化,使社会的信息化不断飞跃.W.J. Martin这样界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其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或休闲的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进步所影响[2].笔者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社会,随着信息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入,社会的符号化特征不断加强,信息化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上的一个过程,因而逐渐产生了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由于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因此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构成了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一般的意义上,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于:(1)信息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知识以 "加速度"方式积累 (知识爆炸); (4)多种形式地提供给多种感官的信息.

二、信息化社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在这一表述中,认识被分为三大要素:认识主体---人脑、认识客体---外部现实、认识中介或途径---实践.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中,实践中介论遭到了实践基础论和实践物质论的反对,但是长期以来,认识论中的实践中介论还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勿庸讳言,实践中介论的表述在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下是合理的.在今天,这个界定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真理性.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人类的大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围着.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单一的时空,扩展到全球历史的范围.各认识主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蝴蝶效应日益显著.华尔街的一位富人打个喷嚏,全球股市都会跳几下.具体而言,信息化社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主体的改变

在信息化社会,认识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个人和集体,变成了由人和计算机构成的系统.人工智能的出现实现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虚拟化,大大扩展和增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众所周知,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曾不断运用物质性工具来延伸并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但在计算机问世以前,充当中介的工具本质上是对人的感觉和运动器官的延伸和放大,如望远镜、显微镜等.计算机则与之不同,它是对人的智能的扩展.这种扩展在有的部分已经超出了人脑,在认识活动中,这些人工智能也在同人一起充当着认识主体的角色.

当今时代还只是信息爆炸的开端,身处信息化社会的人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信息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认识主体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带来了自动化的工作和数字化的娱乐生活,进而解放了人们的手脚.人类不再需要像工业时代那样事必躬亲,而只要准备好大脑接受信息,信息爆炸产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时候甚至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们在惊叹万维网信息海洋的绚烂多彩时,却又在迷失中乐此不疲.在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中,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性关联已经造成了传统认识论认识主体的迅速改变.

(二)主体间关系的改变

信息社会认识主体已经扩展为人---机系统,这在使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增强的同时也改变着主体间的关系.主体间的交往大量地以信息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机---人的模式下,主体间的关系变得符号化,更倾向于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关系本来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这里所讲的主体间关系的符号化并不特指它的抽象化,而更注重它的模式化与单一化.个体特征在计算机系统里被模糊处理,具体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之间的差异都被抹去了.在0和1的直接连接中,人们凭借处理信息的能力攻城掠地.传统的家庭、朋友、师长等人伦关系受到信息化的挑战.尽管人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接触无限杂多的交往主体,但这些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规则下完成的.在这个世界中个体的违规将会给自身即相关主体带来粘连性的影响.这种主体间关系的符号化让人联想起复杂现象中的分形,即看似混沌无序、实则每一步都是按同样的规则在延伸.与传统的主体间关系相比,信息化社会中的主体间关系更具广泛性,任何两个主体都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联系上,这种手段便是信息技术.

(三)认识客体的改变

传统认识论的认识客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体客体,信息化社会中的认识客体还包括信息世界.人们对这三个世界的认识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深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体被不断符号化,转化成信息化的客体,以便于人---机主体准确、快速的认识.这种符号化的客体非物质亦非精神,是超越于传统二院哲学思维之外的.换言之,信息化社会中的认识客体是信息化 (数字化)了的虚拟客体,这种虚拟客体是对真实客体的抽象与模拟,能较全面地反映真实客体的各类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不再是一对一的间断性的反映,而变成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连续性的反映.一方面,客体的信息化使对客体的连续认识和认识成果的长久保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时刻变化的互联网上,信息化的客体不断被创生、修改、变换、传输和删除,它的存在状况和演化方式难以甚至不能通过事先建立某个模型来精确预测,这就增大了客体的认知难度.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主体间合作的加强来逐渐缓解.

在传统认识论意义上,客体都是受动地被主体反映,能动性一般是针对认识主体而言.信息化社会认识客体的能动性增强了,认识客体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地等待被主体认识,而是主动地涌现到主体面前,这种客体的大量涌现一方面造成了主体信息量的剧增,认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是客体社会化的一个表现.客体的涌现倘是按照利于主体认识的方式,就能很快被主体发现并认识,反之便会阻碍主体的认识活动.虚拟客体的能动性是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的,主体对物质和精神客体的信息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虚拟客体的能动性.一个商品的广告是商品特征的高度概括,广告成为了人们了解商品的客体,主体对广告的信息处理及广告涌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主体能动安排的,主体的能动性的后续力量引发了广告这一客体的能动性.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客体的能动性归结于主体的能动性,并影响主体的认识.

(四)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传统意义上,认识是观念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必然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革.实践渐渐远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代之以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在信息化社会中,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其内涵和外延已经扩大.有学者为此提出了 "虚拟实践"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首先便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以往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外部世界是客观地呈现在主体面前等待主体改造和开发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处理,变成了高度符号化的信息,因此这种实践的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化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会带来结果的迥异,给人类的实践和认识造成巨大的影响.其次,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主体的因素,诸如主体的道德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生活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主体也一样吃、喝、行、乐,而这一切都是符号化的,虚拟空间中的个体实践是跨时空的.在这里,道德的外在约束似乎鞭长莫及,这样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在约束便显得尤为重要.虚拟世界对主体的幻化使人们在其中为所欲为,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视.虽然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广阔,但是虚拟并不等于虚假,虚拟世界中的实践的客观性就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道德因素.

其次,还应该注意到,虚拟实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低成本是相对于传统实践方式对物资和人力的耗损而言的,虚拟实践可以在计算机中布设千军万马,创造各种各样的奇迹.

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向

信息化社会发展迅猛,促进了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改革.它表明,传统认识论虽然在宏观上仍然不失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域中,微观层面的变革势在必行.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已经现实地指明了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的路向.

首先,从研究主题上讲,认识论研究需要紧密关注现当代科学发展的状况,哲学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信息化在当今社会中影响益盛,简单地把人类认识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人的认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界定了,应该把人类个体的认识活动同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考虑,公共视域中的人类认识才是信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题.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讲,认识论的研究要勇于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主客之分是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但主客的区分不等于主客的对立,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要更多关注客体的主动性和主体的客体化问题.

再次,在研究的视野上,应该努力开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历史视野.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不强调认识论的全球化视野.因为认识在一般的意义上并不十分突出其视野面.但是自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以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迅速地将人们的认识问题融为一体,且密不可分.为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应相应地强调信息化社会认知中的世界历史视野,从而为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有力的认识论的工具.

最后,在研究的目的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强调认识的目的不仅限于认识世界本身,而且更在于改造世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改造世界的目的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在当代社会中,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虚拟实践成为可能,这样认识的目的便能够在虚拟实践中得到呈现.因此认识的实践目的更为突出,更为迅捷.

[1]陈新汉,余红.认识论研究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与当代认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8(3).

[2]冯国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B017

A

1671-6183(2010)04-0037-02

2010-03-04

杨坤洋(1973-),男,云南陆良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执政理论研究.纳雪沙(1983-),女,云南华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段文超]

猜你喜欢

符号化认识论客体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