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其启示*

2010-08-15徐密娥丁素萍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英语专业外语

徐密娥 丁素萍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

国外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其启示*

徐密娥 丁素萍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

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教育者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而突出的问题。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外语专业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英、美发达国家的一些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析。同时,结合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分析了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对我国理工科大学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所带来的启示。

国外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培养出充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何其莘 2001)。

从总体上看,我国理工科大学从90年代初便将如何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中心议题列入教学改革内容,并对英语专业传统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反思(秦秀白1999)。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已对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秦秀白(1999)、彭辰宁(2000)、吴格非(2004)、杨洁(2006)等。但是,对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趋势的研究却极少。众所周知,不少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色和成功之处。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和借鉴英、美这两个经济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些启示,从而使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同时又具有理工科大学的特色。

二、国外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很多理工科大学都设有外语专业,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潮流下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发展趋势。

1.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和综合化

国外发达国家的很多理工科大学在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有统一规格的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而且在充分提供综合化、系统化选修课程以培养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体个性的充分发挥。

在英国,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模块单元式课程,学生可以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业做出选择和安排。学校一般提供三类课程。第一专业为专业必修,称为核心课程,第二类为本系限选课程,第三类为外系限选课程。从总体上看,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有四种不同的选择:(一)单修专业。选择某一语种作为单科专业,意味着75%以上的课程都要在本专业选修。(二)双主修专业。选择一门外语和其他某一专业同时作为主修,课程比重各占一半。(三)主修专业。选择一门外语为主修,同时选择一至两门其他专业作为辅修。(四)副修专业。任何一门外语,都可作为副修(刘毅2001)。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2008)的法语专业为例,其艺术学院的现代语言系下设捷克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七种外语语种,该学院还设有戏剧学、艺术史、古典学等多种专业,一个学法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单修专业或双主修专业。如果选择单修专业,该生的绝大部分课程都要在本专业内选修,但与此同时,在其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也具有在其它学科专业选修的自主性。如选择双主修专业,该生需同时学习两门语言(法语和另外一门语言的组合,如法语和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法语和俄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也可以选择学习法语和另外一门专业,这两门专业的比重各占一半。法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系限选课程和外系限选课程在系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中都会有说明。

在美国高校,历来倡导“通才”教育,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为实现通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根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而形成,单纯满足学生兴趣的课程也占一定比例。据统计,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中,各类课程所占的比重为:基础课约占一半,专业课约占1/4,其它均为学生自选课和自己设计的课程(赫冀成,张喜梅 1994)。如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下设外国语言文学系,该系设有汉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另外,该系的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专业还提供联合学位(joint degree)的学习,学生按照相关规定,联合学习人文学科19个领域中其中一种以及理工科领域中的相关课程就可以攻读联合学位(万凤华2005)。为适应通用性人才培养这一要求和形式形势,MIT实行了文理结合课程设置,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要求学生在文学和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和社会以及历史研究这五类课程中选修三门,学生必须完成至少由两部分组成的写作任务(万凤华 2005;何振海,杨桂梅 2003)。为了创造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氛围,MIT还提供了大量让学生实现其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机会 (吴晓郁1997)。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关俄语的相关课程在麻省理工学院并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或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进行跨大学注册来学习相关课程。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在教学方式上,国外理工科大学重视课程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化的特点,普遍有以下几种:课堂讲授、汇报、研讨课、导师指导课、社会实践课和考试。以英国利物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为例,所有课程都包含报告、研讨课、导师指导课,有些还包含实验课、语音课、采访课及室外课等,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并定期与学生见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方面的问题。又如,MIT大力提倡课堂讨论课,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有时甚至还会激烈辩论,而教师对那些提出与自己不同见解的学生都会加以鼓励,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掌握问题的能力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另外,学生参加讨论课的表现是学期评分的一个重要考核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仅以MIT对大一新生在教学方式上所采取的策略为例。为了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陌生的大学学习环境,感受到从事探索和科学研究的乐趣,为今后几年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MIT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组织研讨班,讨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融合的探究性主题;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定灵活变通的新生修订方案使学生接受到广泛的基础性、整合性教育,使学生在第一年就可以感受和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并借此较快地构建起正确的学习理念(何振海,杨桂梅 2003)。

国外理工科大学在外语专业的教学上很注重实践环节。在实践培养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尽量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英、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三学年需要去所学语言的国家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在该目的语国家的一所大学学习,也可以选择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此同时,他们在出国期间需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任务。

3.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大学如何培养适应科技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并特别强调了培养人才素质的德、智、体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以及适应时代发展所应具有的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创造能力等(赫冀成,张喜梅1994)。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国外理工科大学的外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宽口径”教育方式,在重视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日益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不断增强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英、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在逐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比重。英国权威的“全国学术委员会”认为高等教育专业学习总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理解力与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表达能力、鉴别各种知识之间的能力与以更宽阔的视野看待自己专业的能力…”(刘毅2005;Graham Gibbs 1992)。在美国,各大学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周平 2003)。在英国,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情况已相当普遍。例如,布里斯托大学法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数在新闻出版、金融、管理等行业工作;也有一些学生继续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或接受职业培训,学习法律、师范教育和国际商业等专业(刘毅2001)。这与其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全面的综合技能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三、对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1.优化课程设置,拓宽学科专业方向,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赫冀成、张喜梅(1994)认为课程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每当一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问世,总是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

我国的理工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紧跟专业前沿和社会需求发展,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在加强专业基础课学习、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制定一个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可以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之处:一方面,在英语专业中建立若干个基本的课程模块和若干个专业方向,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培养出的英语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又具有符合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的资源优势,实行多学科交叉的整合教育,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外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它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如爱因斯坦所说,打开人文和科学之间对话的窗口(吴格非 2004)。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知识、经贸知识或管理知识模块,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必要的知识模块,这无疑将为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2.改进教学形式,强化英语教学的实践环节

目前在我国,课堂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目的语的主要场所,英语专业教学方法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仍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为此,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了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外语课堂上的一些做法,例如,多开展一些讨论课、汇报课以及小组作业课,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提出些具有探索、交流和挑战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使用语言、增长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应被视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和兄弟院系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联合实习基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有目标、有序地实习,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从而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3.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教育,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培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刻不容缓的一项重任。目前,国家、地方以及各类企业大量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过去那种只具有单一英语专业技能的人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但是,多年来,我国外语专业普遍忽略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课程。在问卷调查中无论是用人单位,毕业生还是在校生最不满意的课程恰恰是外语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据统计,满意率仅32.3%和38.3%(宫珂,王婷玉 2009)。

2002年5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我们现在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表现为人文和科学的融合(万凤华2005)。然而,由于理工院校在人文学科建设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学校重视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有些学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则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秦秀白,吴古华1999)。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辅修专业的选择上也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课程只能在本院系内进行选课,在课程与专业选择方面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仍然较小。为此,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尽快从过去“窄口径”、“经院式”的职业化教育模式转变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上来,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教育,从而提升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21 世纪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使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教育者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而突出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的不少理工科大学在其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取得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这为我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启示。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取长补短,不断脚踏实地地去改革和实践,从而使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Gibbs,Graham(199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M].Bristol:Technical&Education Services Ltd.

宫珂,王婷玉(2009).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语文学刊(2)。

赫冀成,张喜梅(1994).面向21世纪中日美理工大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何其莘(2001).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外语界(1)。

何振海,杨桂梅(2003).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7)。

刘毅(2005).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的专业化[J].课程与教学 (3)。

刘毅(2001).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5)。

彭辰宁(2000).理工院校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

秦秀白,吴古华(1999).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4)。

万凤华,郑乐,胡夏闽(2005).美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吴格非(2004).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5)。

吴晓郁(1997).网上信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教育新特色[J].上海教育研究(8)。

杨洁,李言实(2006).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

周平(2003).加入WTO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11)。

*本文获“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资助。

徐密娥,女,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book=9,ebook=111

猜你喜欢

理工科英语专业外语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