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散中的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解读芭拉蒂·穆克尔吉的《茉莉花》

2010-08-15徐珍岩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茉莉身份建构

徐珍岩 张 丽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24)

离散中的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
——解读芭拉蒂·穆克尔吉的《茉莉花》

徐珍岩 张 丽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24)

离散是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旨在用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理论探讨小说《茉莉花》(Jasmine)中女主人公茉莉在离散生活中对女性自我主体性身份的探寻和建构。茉莉的女性意识经历了由最初的模糊到觉醒的过程。在离散生活中,随着地点和身份的不断转换,在经历了文化和身份的双重困惑之后,茉莉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

离散;女性意识;主体性;身份建构

随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崛起和研究的深入,亚裔美国文学逐渐显示出其代表性和现实性,向人们展示了处于离散中的亚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身份的商讨(negotiation)和重构等问题。《茉莉花》是著名的印度裔美国女作家芭拉蒂·穆克尔吉(Bharati Mukherjee)的代表作,也是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离散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多数聚焦于表现第三世界尤其是印度人在北美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任一鸣,瞿世镜 2003:155)。《茉莉花》一发表即引起广泛好评。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讲述了印度女性茉莉从印度到美国以及在美国的离散生活。目前,国外对《茉莉花》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与其他文本进行的比较研究,而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甚少。本文将运用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理论探讨《茉莉花》中女主人公茉莉在离散生活中对女性自我主体性身份的探寻和建构。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吉欧蒂到茉莉

茉莉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觉醒的过程。由于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居于统治地位。而女性则被视为“他者”和“第二性”,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她们屈服于男性的权威,处于重重压迫和长期失语状态之中。在印度,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性由于嫁妆的原因生来就不受重视,从小就被教育扮演社会和文化所定义的性别角色,她们“从小就被教着去关心他人,没有自己的想法。乡村女孩就像牛一样,你往哪里牵引她们,她们就往哪里走”(Mukherjee 1989:36)。茉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熟谙社会对女性的各种禁忌和规定,内化并遵守着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定义。因此茉莉结婚后,尽管丈夫普里卡斯鄙视封建文化,不想让茉莉还未成年就承担养育孩子的重任,但长期以来接受父权文化教育的茉莉却认为女人结婚后就应该相夫教子,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她甚至向丈夫提出生孩子的请求,以免受他人的议论和指责。此时的茉莉还处于女性意识的蒙钝状态之中,她不知道女性可以抛开世俗的偏见主宰自己的人生,更不敢向传统的社会习俗挑战。因此,早期的茉莉没有独立的女性意识和概念,其性别意识是模糊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积累,茉莉的女性意识在逐渐觉醒,由开始的模糊到逐渐清晰。首先,茉莉接受了学校教育。虽然茉莉只受过几年的初等教育,但是她所获得的知识足以让她摆脱了愚昧和无知,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赋予她言说的权利,她能够独立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如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早在18世纪末的《为女权辩护》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要让妇女接受教育,以使她们“成为自主的﹑能自己做出决定的人”(罗斯玛丽·帕特南·童2002:19)。其次,茉莉敢于拒绝父辈给她安排的婚姻。父亲的意外死亡让她拥有了自己选择丈夫的权利,自由地追求幸福。这是对封建父权制的一大颠覆。再次,茉莉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是在她结婚以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和受到普里卡斯的影响,茉莉首次对自己的女性地位和身份产生了困惑。这种身份困惑加速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早先的传统女性地位和意识与进城后所见到的城市独立的新女性的地位与区别。因此,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没有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那样为夫殉葬而是选择去美国实现丈夫的梦想。这是茉莉女性意识觉醒的最主要标志。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当初懵懂的、乡村的传统女性吉欧蒂,而是敢于打破社会习俗、向父权统治挑战、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新的茉莉。她完成了从 “吉欧蒂”到“茉莉”两种身份之间的穿梭和转换。

二、离散中女性主体性杂糅文化身份的建构

“离散”(diaspora),也称为“流散”或“飞散”,它源于希腊,最初指植物种子或花粉的散播以繁衍生长。后来主要指由于宗教原因被驱逐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现在,“离散”指不在出生地居住、长期漂泊在外的人群,也指“一种集体创伤,驱逐,它让人们思念家乡,却生活在流亡之中”(Cohen 1997:ix)。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人口的流动和移动也越来越频繁,“离散”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意为“流离失所”,伴随离散而来的是离散者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个人的文化认同,身份的模糊、困扰、危机和自我分裂等。离散者要想在移入国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两种文化之间建构一种合适的文化身份。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提出了“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概念,为处于离散之中的人们解决文化身份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巴巴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第三空间”是介于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空隙(interstitial)部分,是一种居间(in-between)状态。两种文化在这个空间中互相碰撞,并且产生一种文化杂合体,它兼具两种文化的特性,但又存在自身的特点。因此,“第三空间”“使意义和所指的结构变成一种模糊的过程,它打破了这种表达镜像,即文化知识通常被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开放的和不断扩展的符号”(Bhabha 1994:37)。对巴巴来说,在这个“第三空间”离散中的人能够建构一种杂糅的文化身份,因为 “文化糅合的过程产生了某些不同于以前的新的并且不易辨认的事物,以及一个商讨意义和代表的新领域”(Rutherford 1990:211)。因此,“第三空间促使组成它的历史发生移位,并且建立起新的权力结构和政治主动权”(Rutherford 1990:211)。这种杂糅的身份既充分融合了移入国的主流文化元素,又保留了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两种文化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那么,离散中的人们就能在这个空间中商讨和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离散过程中,美国向茉莉展示了其大熔炉中与印度文化截然相反的主流文化。伴随着文化上的困扰和疑惑,她在美印两种文化之中挣扎,不得不放弃某些东方文化而投入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怀抱当中。作为少数族裔的离散者,她可以努力去适应美国社会,但是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她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仍然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克里斯蒂娜·达斯卡鲁认为,“离散者在移入地受到认可,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了‘他者’。离散者可能会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并成为不同文化的总和……离散者虽然是移入地的一部分,却仍然在它之外,并没有充分地融合进去”(Dascalu 2007:65)。虽然受到美国文化的同化,但是茉莉并没有全盘接受美国文化,而是保留了自己的某些印度文化特色。此时的茉莉既吸收了美国文化中的先进的部分又保留了自己母国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使得她在第三空间中商讨和建构了一种杂糅的文化身份,这种杂糅的身份为她女性主体性身份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身为来自于第三世界的女性,茉莉在离散生活中打破了西方帝国主义霸权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茉莉刚到美国就受到当地人的侮辱和歧视,并且被美国人半脸(Half-Face)强奸。半脸是西方帝国主义霸权和父权制的象征,他冷漠残酷,鄙视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肆意蹂躏孤独无助的第三世界女性。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茉莉不能忍受这种屈辱。她化身传说中的印度教复仇女神卡莉(Kali),拿起了反抗的武器杀死了半脸,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经过大学教授泰勒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茉莉在大学里找到一份工作。经济上独立使茉莉在离散生活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打破了女性长期以来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她可以不受男性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

穆克尔吉通过时空交错的叙述手法将茉莉地理上的离散之路和身份建构串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茉莉一直在不断地移动。从印度的乡村到城市,从印度到美国,从佛罗里达到纽约,从纽约到衣阿华,为了生存茉莉一直在奋斗和挣扎。与此同时她也在不断地探寻自己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茉莉每到一地,她的名字和身份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印度的乡村女孩“吉欧蒂”到城市中的已婚妇女“茉莉”;从纽约泰勒家的保姆“詹斯”到衣阿华银行家巴德的情人“简”。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见证着茉莉内在的成长,她从懵懂的印度乡村女孩蜕变成独立、成熟、敢于追求幸福和梦想、具有独立女性自我意识的世界性的新女性。而每一次地点和名字的改变,都表明茉莉重新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商讨和确立了自己的女性主体性身份和地位。

综上所述,在离散经验中,由于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茉莉冲破了父权制的压迫,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并且在第三空间中建构起杂糅的文化身份。同时,伴随着地理上的移动,茉莉也完成了她离散者流动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文化上的杂糅身份和流动性身份的建立为茉莉的女性主体性身份的商讨和建构铺平了道路。穆克尔吉笔下的茉莉是世界离散者中的成功典范,通过探讨茉莉在离散经验中的女性主体性身份的建构,希望能为离散者特别是离散女性,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身份建构之路。

Bhabha,H.H.(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ohen,R.(1997).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M].London:UCL Press.

Dascalu,C.E.(2007).Imaginary Homelands of Writers in Exile:Salman Rushdie,Bharati Mukherjee,and V.S.Naipaul[M].Youngstown,N.Y.:Cambria Press.

Mukherjee,B.(1989).Jasmine[M].New York:Fawcett Crest.

Rutherford,J.(1990).The Third Space.Interview with Homi Bhabha[A].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C].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任一鸣,瞿世镜(2003).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童,罗斯玛丽·帕特南(2002).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茉莉身份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水中的茉莉
茉莉雨
茉莉雨
跟踪导练(三)(5)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