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强弩之末”有关的几处断句问题

2010-08-15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断句汉书中华书局

张 铉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 239000)

与“强弩之末”有关的几处断句问题

张 铉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 239000)

《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一句,后人有两种断句方法。本文从“强弩”所指入手,试图解决此句及与“强弩之末”相关的几处断句问题。

强弩之末;《史记》;《汉书》

“强弩之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如果孤立地看这个成语,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强弩的力量到了尽头”的意思。就是这种望文生义,导致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断句错误。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分析。

一、《史记·韩长孺列传》: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1]

这是韩安国用来论证汉军不宜以疲兵袭远的一段话。《汉语大词典》解释成语“强弩之极”引此为例,断句与标点本《史记》同。而《中文大辞典》在解释“极矢”、“末力”两词条时均引这句话为证,断作: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那么,“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与“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哪种断句更为合理呢?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强弩”的所指入手。

先看《汉书·韩安国传》与《史记》这句话相对应的文字:

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2]

《汉语大词典》“强弩之末”条引此例为首证,释曰:“谓强弩发出的箭,到了末程,连鲁绢也穿不过。”以“强弩发出的箭”释“强弩”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强弩”与“冲风”对文,“冲风”可以直接吹动“毛羽”,而“强弩”却不能“入鲁缟”,“入鲁缟”的只能是“矢”。那么上文《史记·韩长孺列传》中的“强弩”是指“弩”还是“弩发出之矢”呢?

我们先依标点本《史记》的断句,如果此处之“弩”还是指“矢”的话,下文已经有了“矢不能穿鲁缟”,前后矛盾。如果“弩”当“弓弩”讲的话,那“强弩之极”就是“强弩的力量到了尽头”的意思。但是当强弩的力量到了尽头,即弩弦刚绷直,发出“嘣”声的一瞬,矢才刚刚射出,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别说是鲁缟,就连铠甲也能穿透。看来依标点本《史记》在“极”后断句是行不通的。

那么依《中文大辞典》“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这样断句通不通呢?如上文分析,“弩”当“矢”讲与后面的“矢”矛盾。如当“弓弩”讲,“强弩之极矢”就是“强弩发出的到了尽头的箭”的意思,这样的箭自然穿不过鲁缟了。所以此处应依《中文大辞典》在“矢”后断句。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断句问题。后半句“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中文大辞典》在“力”后断句,这样“极矢”与“末力”对文,且下文已有“末力”一词,故此种断句较合理。我们再来看《汉书》的那段文字,似亦以在“力”后断句为佳。因为《汉书》显然参考了《史记》,只是把“冲风”和“强弩”的位置调换了一下,所以使用《史记》中已有的“末力”一词是很有可能的。而且两个“不能”连用将使话语显得更加有气势。

《旧唐书·李密传》:

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3]

此段话显然脱胎于《史记》“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此处“末矢”犹《史记》之“极矢”,此处“余力”犹《史记》之“末力”。此例为“极矢”连读的确证。

二、汉刘向编《新序》中有与上举《汉书》相似的一段话

目前两种权威注本赵仲邑先生的《〈新序〉详注》与石光瑛先生的《〈新序〉校释》对此有不同的断句。引之如下。

《新序详注·善谋》:

夫冲风之衰也,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4]

赵先生的注释为:

《史记·韩长孺列传》作“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汉书》作“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淮南子·说山》:“矢之于十步贯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鲁缟。”

《新序校释·善谋下》:

夫冲风之衰也,不能起毛羽,《汉》有“且臣闻之”四字领起,无“夫”字“也”字。案:“衰也”疑涉下而误,“衰”字为句,不讹。“也”字属下,不知所当作……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史记·韩长孺列传》有此数句,作“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句较整饬……本文亦以“末”字为句,“力”字属下,与上不偶。故知上“也”字误。或当依《汉书》删上“也”字。[5]

赵先生虽未说明在“力”后断句的理由,但其所引《史记》、《汉书》之文的断句与我们上文分析的一致,故其断句比较合理。

石先生有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也”字必因下文“盛之有衰也”而衍;二是必从《史记》在“末”后断句,并认为“强弩之末”与“冲风之衰也”不对偶,进一步推定“也”字为衍文。我们在上文已分析,《史记》、《汉书》两例均以在“力”后断句为佳,故石先生第二个观点站不住脚。虽然古书中虚字有时可有可无,但我们认为此处以有“也”字为佳。正是由于刘向考虑到“冲风之衰”与“强弩之末力”不偶,才在“衰”后加“也”以使上下文对称。所以石先生第一个观点恐亦不成立。

(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6]

《汉语大词典》“强弩之末”条所引《三国志》断句与此同。我们认为在“势”后断句亦无不可。虽然此处没有举“冲风”的例子,但考虑到《史记》、《汉书》的影响,以及“末势”与“末力”的意义、结构均出一辙,我们的断句当不至为空穴来风。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61.

[2]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02.

[3]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14.

[4] 赵仲邑.新序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358.

[5] 石光瑛.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1396.

[6]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915.

book=1994,ebook=143

I206.2

A

1673-1794(2010)03-0020-02

张铉(1978-),男,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

2010-11-28

猜你喜欢

断句汉书中华书局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文言断句判断法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