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代领导人的教育公平思想
2010-08-15雷雪谭勤
雷雪,谭勤
浅析四代领导人的教育公平思想
雷雪,谭勤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向往和追求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公平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都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形成了他们各自的教育公平思想。
领导核心;教育公平;思想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教育公平包括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及其合理性,它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公平,即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投放、教学课程的设置、师生关系互动等方面,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第三,教育结果公平,指人的发展的公平,即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特征、才智的学业上的成功,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探索并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
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阐述,但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他的教育公平思想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起点上面向人民大众
毛泽东始终站在广大劳苦民众的根本立场上考虑我国的教育问题。他指出,不论性别、地位、身份,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且强调要把教育的权力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要让人民群众,首先是工农大众享有教育的优先权。
(二)过程上共享教育资源
首先,致力于提供均等的教育资源。为了保证工农受教育的优先权,学校对工农子女在录取、教学指导和提供助学金等多方面给予了优先照顾。其次,重视学生享有教育资源的平等性。毛泽东积极改善当时我国的教育现状,倡导“多种形式办学”,大力推进工农教育、专业教育和干部教育,同时大力发展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农)半读等学校,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大众能共享教育资源,尽可能接受公平的教育。再次,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他们办学条件。毛泽东认识到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办教育,单靠政府有限的财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才能使老百姓普遍地受到教育。因此,在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创办了形式多样的群众学习文化的教育机构。
(三)结果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首先,坚持又红又专的教育培养标准。毛泽东历来重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问题,认为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坚持政治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中心,并且指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仅是战争时期一切政治学校所应遵循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种类型学校所必须遵循的要求。毛泽东不仅坚持德育在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也重视发展智育和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其次,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建国不久,毛泽东曾致信当时的教育部长,要求“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保证青年的身体得以健康发展。他认为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特别重视教育问题。他认真思考了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他的教育公平思想对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一)正确处理发展效率与保证教育公平的关系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应当坚持追求公平的原则与方向。他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公平置于效率的基础上的思想。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2]172邓小平在探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3]107可以说,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效率原则的明确表述。他还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3]40
(二)保证教育公平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强调,在对待发展的问题上,教育要优先发展。早在1977年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就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3]48同时,他还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要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在1982年论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2]9“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2]120
(三)关注教育公平的实际效果
邓小平在1983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告诉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素质的接班者。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达这一目标,必须加强素质教育。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就应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要求,适应世界剧烈竞争和未来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与世界接轨,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国际市场的竟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前途,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江泽民的教育公平思想
新时期,江泽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和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相关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经验的结晶。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是要重视解决环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他的教育公平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不强。在这个国情背景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5月,江泽民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科教兴国”这一概念,并将此确定为重大的发展战略之一。他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他还指出:“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他的这些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教育战略地位的时代内涵。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应优先发展。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教育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密不可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重视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力
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人,教育公平的实际效果都反映在人的整体素质上。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过分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最终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江泽民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江泽民针对中国现实国情还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即使我国处于基础性教育,也必须注重创新。江泽民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四、胡锦涛的教育公平思想
21世纪,我国面临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难题,教育公平是以人为本、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是政策的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由2007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健全公办高校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扩大国家教育资助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覆盖范围;完善勤工助学机制,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完成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完善,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度,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提高教师收入。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科学而全新的理念。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仅突出了教育的基础作用,而且把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突显出来,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内容。教育公平是一个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化逐渐扩大和深入的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开辟了实现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的现实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进行教育创新,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做出不懈努力。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G40-053
A
1673-1999(2010)06-0151-03
雷雪(1987-),女,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谭勤,西南科技大学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