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周学熙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2010-08-15牛风霞
牛风霞
浅论周学熙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牛风霞
周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他创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团,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氏企业不断地将利润转化为资本,兼并同行业,引进设备,扩充厂址,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周学熙;近代企业;规模化发展
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号止庵,又号松云居士,安徽建德(今东至)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清末,袁世凯主政直隶时,采取开明的重商主义政策,在政治上为当地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袁世凯任用周学熙主办直隶工艺总局,形成了为民族企业发展有利契机的“北洋新政”。周学熙投资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华新纺织公司、京师自来水厂、耀华玻璃公司和中国实业银行等几个大企业,形成了一个包括重工业、轻纺工业、民用企业及金融银行业等20余个门类的企业集团。周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要求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周氏企业就是运用了这一规律,不断将利润转化为资本、兼并同行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厂址扩充实现其规模化发展。
一、利润转化资本
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煤矿公司时,中国处于近代工业开始发展阶段。由于当时国内修建铁路、桥梁、港口、码头、工厂等都急需水泥、煤炭等资源,加上技术设备较先进,成本较低,销路上又垄断了市场,因此从一开始,这两个工厂就获得高额利润。启新的资本增长很快,从创办时的100万元迅速增长到1924年的 880万元,占全国水泥业资本总额的55.70%[1]169。周学熙在启新取得丰厚利润时仍奋勉股东:“窃以新机购定,出货加增,将来各铁路工程与新式建筑逐渐增进,需销并畅,本公司营业前途实有极佳希望也。”[2]181周学熙企业集团将利润转化为资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为了开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周学熙坚持多积累、少分配,使利润资本化,扩大再生产。从启新历次增加资本的情况可以看出,资本增加的来源主要是从利润中提存公积金以及扩充机器厂房准备金等项。为保证资本积累的稳定,启新在“办事章程”中规定,除提存公积金外,利润照十四成分派,其中一成“报效北洋兴办实业”,“以二成提存机器厂房折旧”。1917年取消北洋报效后,周将此存款 “按年应提之款,统改作本公司公积”[3]264。而事实上,该项款额“并未报解”一直留在公司并全部转入公积金。
第二,周学熙利润资本化的另一个途径是在利润中明确定额,超出部分提出“创办新事业专款”。由于启新和滦矿在当时国内民族工业中的垄断地位,虽然攫取了高额利润,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但两公司都规定每年必须提留定额的盈余来办理新兴事业,致使这一集团的事业,种类愈来愈多,规模也愈来愈大。早在1912年滦州公司与开平公司共同签定的 《联合办理合同草案》中就已明确提出:“股东分利满十五万磅之后,先提十五分之一,归直隶兴办实业之用”。以后又规定:“股息以每股二元四角为最大限度(股票,票面每股十五元),过此则提存为‘创办新事业专款’,以之生息,建设实业。”[4]后来天津、青岛、唐山、卫辉等华新四厂和耀华玻璃公司以及中国实业银行的创办经费都得到启新和滦矿的投资。
第三,周氏企业还将利润直接转化为新企业的资本。如,华新卫厂从1922年到1933年的12年间,共发股息117.3万元,平均每年近10万元。按该厂80万元股本计算,股息率为12%,其中发放现金68.3万元,发放新股票49.0万元,约占发放股息总额的41%,从而使卫厂的资本增加了51%[5]12。启新洋灰公司也曾于1921年、1925年、1927年、1930年4次以股票升值的形式,将利润盈余转化为资本,总计增加资本66.90万元,占创办后增加资本总数1208.1万元的55%以上[6]139。
当周学熙企业集团由启新、滦矿扩大到中国实业银行、华新纺织公司、华新银行、耀华玻璃公司的时候,他们又成为这些企业的主要股东和投资者。这样,周学熙采用多种途径将利润转化为企业资本,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兼并同行业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周学熙通过兼并其他行业以扩大其企业的规模。周学熙在创办启新洋灰有限公司之后的第二年(1907年),湖北水泥厂在湖北大冶建立。由于该厂处于长江中游,交通便利,加上当地原料相当丰富,而当时南部的水泥市场比北部发达,该厂的发展很可能会超过启新。因此,早在湖北水泥厂建立时启新即提出“合并”的要求,但遭到拒绝。随后,启新在暗中散布谣言,造成该厂招股困难。由于经营不善,该厂很快因资金短缺被迫先向吉林官钱局借款70余万元,再以工厂为抵押借日债60万元。启新掌握确切情报后,先公开提出要以95万两的价格收买该厂。辛亥革命之际,该厂勉强维持生产,但资金更加紧张。启新公司于是乘机“运动鄂省当道,电请收归国有”。一时间,“汉、沪报纸喧腾该公司已没收封闭,以致往来客户纷纷催讨欠款,停止交易,该公司大受亏损”[7]1083。1913年夏该厂被暂时封闭。1914年,在湖北厂无力偿还日本三菱公司的到期借款、面临被该公司吞并的情况下,启新洋灰公司董事会抓住此次机会以另一股东“华丰实业社”的名义收购湖北厂,并将其易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公司”。同年,启新通过与华丰实业社订立“推约”,实现了兼并湖北厂的目的。启新由此垄断了国内水泥市场达8年之久(1914-1922年)。1919年,启新销售水泥占全国国灰销售量的100%,占全国国灰、外灰销售总量的92.02%[3]157。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和北美国家。1912年,启新向美国旧金山出口水泥1万余桶(合1700吨)[8],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周氏企业通过兼并一些濒临危机的同行业来扩大规模的做法,在当时条件下,是时间最短、交易成本最少、速度最快、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引进设备
价值规律要求每一个资本主义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周学熙认为:“东西各国工业勃兴,皆胎息于机器之进步。”[9]他所办的工业企业从一开始就注入大量资本购置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机器设备。周学熙在担任总经理期间,总是盯着西方水泥制造业工艺的改进及先进设备的发明应用,并投资购置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机器设备。1906年至1923年间,周学熙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在原有基础上,曾先后三次从丹麦著名的史密斯公司购置了当时最新式制造洋灰的卧式旋转钢窑和钢磨等机器设备。华新纺织公司下属的天津、唐山、青岛、卫辉(今河南省汲县)四厂的机器,分别从英美订购,其生产能力已超过当时官办纱厂数倍,获利丰厚。如华新津厂在1915年初创时,就向美商慎昌洋行订购沙可老尔机器两万五千锭。华新唐山工厂于1919年11月与上海英商保丰、泰和两洋行接洽订购英国赫直灵顿厂纺纱机12000锭全套设备,1922年11月正式投产,两个月生产纱3200件。之后,又陆续安装英制纱机12300锭,到1923年11月,全部纱锭共开齐24300锭,生产纱13000件。1924年生产纱12000件[10]63-64,产品运销东北、京津和冀东各地。企业盈利厚丰,1924年达到351915元,1926年达到418149元[10]64。
周学熙对技术的提高也十分重视。在原动力方面,启新最初采用的是蒸汽发动机,1911年开始使用活塞式发电机。1921年首次引进涡轮式三扣交流发电机,并逐步以之取代了旧的动力设备;在生产工艺方面,启新于1911年改干法制造水泥为半湿法制造水泥;在产品包装方面,启新先后从丹麦、日本购置了两台水泥灌包机以代替手工操作。周氏企业对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使企业产量日益增长,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
四、厂地扩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周氏集团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地将利润转化为资本、引进设备,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充厂址及发展相关产业,逐渐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从1906年到1924年周学熙出任启新总理的18年间,公司先后创办甲、乙、丙、丁四个水泥厂。1909年启新还投资创办了马家沟机器制砖厂 (今马家沟耐火材料厂)、启新瓷厂(今唐山陶瓷厂)、启新机修厂(今唐山水泥机械厂)。马家沟机器制砖厂主要生产铺地砖、粘土砖、耐火砖及琉璃瓦等。启新瓷厂是在细棉土厂原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杯盘、器皿、卫生器具、脸盆、小缸砖等。启新机修厂制造铁路、矿厂、水利设施的各种铸钢机件。1915年,周学熙在天津创办华新纺织公司,1918年华新津厂投产后,由于设备日臻完善,纪律及卫生方面亦较注意,经营较有条理。该厂自1919年1月正式生产,当年就获利高达140万元[11]202。此后,在青岛、唐山和卫辉建立华新公司的三个纱厂。“因念原棉之敛输,为纱厂之命脉”,于是在1919年创办兴华棉业公司。“设总公司于天津,分设厂栈于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以收购棉花,又遍设轧棉子厂、打包厂、仓库等”。[11]2051907年,滦矿在陈家岭、狼尾沟开凿矿井;1908年到1909年又开凿了马家沟、赵各庄两矿;到1910年11月,滦矿共开大小井14个。1908年开始出煤,1910年11月日产量达到1300吨,到1912年6月共产煤80多万吨[12]33。滦矿“不数年间,规模遂大备”[13]。周氏集团利用企业的厂地扩充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使企业获得了更高利润而且减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周学熙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发展,其基本途径就是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创办新企业,周学熙采用多种途径将利润转化为企业资本进而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做法,是在克服旧中国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企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周氏企业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不仅使企业产量增长和产品质量提高,而且加强了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竞争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看出,周学熙从一开始就很注重多种经营、多方投资,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囊括20多个门类的企业集团。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胡光镳.波逐六十年,大世纪观变集(第一册)[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
[3]郭士浩.启新洋灰公司史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4]张洪祥.略论周学熙实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思想[J].南开学报,1992(2).
[5]虞和平.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宋美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M]//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7]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8]闫永增.周学熙与唐山近代工业[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9]胡卫青.周学熙实业思想述论[J].学术月刊,1992(10).
[10]苑书义.河北经济史(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郝庆元.周学熙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开滦煤矿志:第1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3]汪胡桢.中国煤矿业小史[J].东方杂志,1921(1).
K820.46
A
1673-1999(2010)06-0144-03
牛风霞(1984-),女,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2008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