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与发展

2010-08-15赵洋

关键词:花灯泉州文化遗产

赵洋

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与发展

赵洋

泉州灯会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体现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泉州花灯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等矛盾,产生了传承乏人、创新不易、保护不力的诸多问题,作者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思考。

泉州花灯;艺术价值;保护与发展

泉州花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花灯及其制作工艺亦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泉州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它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纷繁夺目的色彩及其五彩斑斓的灯光,构成绚丽多姿的艺术品。在当今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

一、泉州花灯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自古泉州就是“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名城。泉州的“灯节”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农历十三至十五)。唐僖宗时,左仆射傅实奉旨南下驻于泉州丰州,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泉州。据宋《五杂俎》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由于花灯象征喜庆、吉祥,闽南语中“灯”与“丁”字又是谐音,有人丁兴旺的意思,故它总与节日联系在一起。灯会被称为“闹花灯”,每逢元宵佳节,满街精灯荟萃,男女老少争相观灯,是侨乡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一幅美好景象。

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一盏上品花灯,蕴含着工艺、文化、科技和艺术价值,能使观赏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型:花灯是视觉艺术品,型为直观印象。泉州花灯有无骨灯、锡雕灯、绣房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多种款式。论其装饰功能,则有座灯、挂灯、水灯、提灯四种。座灯体积庞大、气势宏伟、集光、声、电动于一体,远观近看皆宜,鳌灯、山水花草灯和亭台楼阁灯均属这种灯。挂灯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图案优美、形态多姿。水灯采用防水材料,灯光明亮,造型美观,倒映水中,光彩流漓。提灯,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着的孩儿灯,或模仿十二生肖形象、妙趣横生的灯,其意在将吉祥祝福送给古城。

泉州花灯在造型上紧凑,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花灯设计遵循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的原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通过形体的大小、方圆、俯仰、开启、收放,线条的曲直、张弛、缓急、长短、强弱等变化,体现作品内的韵味和意蕴,以求达到适用与美感的完美结合,创造一种和谐,给人带来一种秩序、安逸、稳定的精神享受。

工: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与其它艺术品的设计是相通的,对艺术品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工艺是在各种材料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处置技术,或者说,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一定的工艺、加工方法和艺术方法。”[1]材料对花灯加工的工艺技术、装饰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都有着决定作用,即材料确定形式,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2]。花灯的工艺水平是花灯艺术的核心。蔡炳汉的“无骨灯”就很好地体现了花灯艺人的娴熟技术,它是一种不用骨架,单用纸片拼接成型的花灯。首先将大号的缝衣针装上把柄,然后在稍厚的制图纸或素描纸上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经裁剪拼粘、装饰、上色制作而成。针刺无骨灯通风透气,透光性特强,不易发热,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此外,李尧宝的料丝镶嵌艺术,灯体上的装饰纹样吸取了窗棂、装饰花纹、国画花鸟、木刻纹样、刺绣纹样等多门类艺术造型于一体,因而具有由多种民间艺术形成的多源性、收藏性和观赏性。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意:泉州花灯的意境与泉州民俗息息相关,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盏花灯就是一个故事”。比如安溪蓝田游灯龙,其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已失传的民间“蜈蚣戏”,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和睦。又如晋江东石数宫灯,东石男人大都常年出海在外,通过数灯的形式来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海峡两岸“同祖、同亲、同根生”,泉州花灯连起了海峡两岸人民的亲情、乡情,促进了两岸人民的交流与合作。

二、泉州花灯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工艺,泉州花灯应该与时俱进,寻求更加可行的生存方案。当前大多数民间文化工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为经济产业与作为文化产业的矛盾;二是技术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三是文化变迁与传承的矛盾。泉州花灯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技艺失传与后继乏人

泉州作为刻纸、针刺等名灯的发源地,但目前泉州的精品花灯几乎都是老艺人的作品,如李珠琴、吴祖赞,蔡炳汉、林守明等。泉州目前健在的传统花灯名家还不到10人,传统技艺面临着技艺失传、现有技艺无人承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现代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很宽,这些老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操持辛苦的手工艺职业,二是因为传统手工艺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劳作和体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急功近利的一些当代人而言,这条路很难走。

(二)技术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以前的花灯品种单调,主题也不够鲜明。因此,必须创新传统花灯工艺。在材料的选择上,传统的秸秆、竹皮可以用钢筋铁丝取代,蜡纸可以换成彩绸,再巧妙融合现代声光电技术,花灯就会变得更漂亮、更耐用。当然,在创新过程中,既要考虑来自作品样式、风格、工艺材料,甚至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也要考虑观念、意旨、心理定势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泉州花灯的材料可以创新,但是,泉州花灯是一项纯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纯手工制作是其最大特点,也是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性。我们在探讨泉州花灯创新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其手工制作的特性。泉州花灯的传承有赖于花灯手工艺人的培养。泉州花灯作为一项民间艺术,现在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为了做好该民间艺术工艺的传承,需要大力培养花灯手工艺制作者。

(三)文化变迁与花灯工艺的传承

21世纪,文化变迁的速度和力度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当前,泉州花灯工艺处在一个不断变化、日日更新的文化环境和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主导的环境中,与外在的文化变迁相比,花灯工艺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求变,这就形成了文化变迁与传承的矛盾。

三、泉州花灯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守成”与发扬是传统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的时代难题。其中,作为基点的“守成”之举,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为艰难。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后,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指导和实践作用。泉州花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从组织上、制度上、人员及资金安排等方面落实到位,在保护和传承上制订一套方案和规划。

(一)工艺名师的保护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花灯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祖赞曾惋惜地说,花灯是一种综合艺术,要做出好的花灯,制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造型艺术、书画等知识,要懂得花灯制作的流程,包括构思、画图、扎功、糊裱等程序。目前泉州有名的花灯师傅已屈指可数,且大多年事已高,他们作为工艺技艺的直接传承者,是活的文物。根据《文化财产保护法》,传统工艺作为无形文化财产给予保护,行业中的高水平者可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保护与支持。

花灯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李氏花灯传人、刻纸大师李尧宝之女李珠琴介绍说,她的手艺主要来自父亲手把手的传授以及自己制作经验的积累,而她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父亲的真传传授给两个女儿,以延续李氏花灯的制作传统。泉州花灯单一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行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后继乏人的现象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应通过开培训班、集体授课或者视频教程等形式,加大开展花灯制作示范教育,以扩大技艺的传承范围。

(二)研究机构的创立

“泉州花灯尽管制作精美,在海内外的声誉也很高,但却难以作为市场创收的手段。”花灯工艺师李珠琴有感而发。调查发现,众多市民认为花灯和“时髦”相去甚远。花灯成了一种“节令商品”,很难靠其自身的商品价值获得持久的发展。针对当前的现状,政府应该考虑每年给予艺人们一定的经费补贴,支持其创作。同时还应筹建花灯艺术研究会,对花灯的工艺价值及其发展途径进行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花灯工艺是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特质的,具有文化遗产的性质,政府可以拨出专项教育研究基金,用于培养继承人,提高保持者的技艺水平,同时应积极组织力量征集花灯发展史料,统计花灯艺人数量、制作工艺品种,摸清地区分布情况和传承人状况,对有消亡危险的技艺、高龄艺人和重要无形文化采用各种记录方式进行调查记录,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录像、存档并进行展示、传播。

(三)市场潜力的开发

泉州花灯工艺美术大师应在继承花灯艺术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大胆探索,实现传统工艺和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审美观念大胆嫁接;在作品设计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新鲜的艺术思想、富有创见的设计理念和出众的品位,使花灯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更符合现代的装饰和审美需求。同时,泉州市政府要将花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重要项目,在国内外举办花灯展览,显示泉州花灯的独特魅力,打响泉州花灯的名声,使泉州花灯这一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时代光彩。

(四)泉州花灯的出路

首先,在制作材料上下功夫,提高泉州花灯的使用寿命。传统纸质花灯的使用寿命太低、易受到自然及人为环境的破坏,新型环保装饰材料在硬度上的优点能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将泉州花灯应用于泉州市的景观布置中。花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少,要将它发展壮大,应该与时俱进,把泉州花灯真正做成泉州的一大特色,不应只在每年一次的花灯展上昙花一现。

最后,将花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节能型花灯,使其像节能路灯那样成为具有泉州特色的花灯。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除物质遗存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传统的手工技能”和“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内容之一[3]。泉州花灯带有鲜明的传统手工技能性和社会风俗特征,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灯会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更值得我们珍视。保护和弘扬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不断打造花灯文化精品,逐步形成泉州地域文化特色,创建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104.

[2]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15.

[3]于广海.传统的回归与守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65.

J528.7

A

1673-1999(2010)06-0139-03

赵洋(1980-),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2010-01-10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规划课题项目(2009C_QZ05)。

猜你喜欢

花灯泉州文化遗产
看花灯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与文化遗产相遇
挂花灯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做花灯
闹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