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体系构建
2010-08-15佘渝娟
佘渝娟
构建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体系构建
佘渝娟
建筑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工程可持续建设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管理内容和建设过程讨论可持续建设体系构建与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有效途径。
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管理
当今世界,近一半的全球温室气体是来源于建筑行业,同时,它还消耗了全球经济中40%的物资。世界人口增长必然伴随着更多的建筑产品需求,如果建筑业不改变其生产方式,必将继续加速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可持续性问题
(一)资源问题
工程项目是资源消耗大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原料的50%以上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辅助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的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矿产资源等,工程项目的资源消耗不仅是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而且要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以高收人、高消耗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之矿产资源、水资源、耕地人均占用量相对较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求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必须基于工程项目的全寿命期来系统规划项目的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问题。
(二)环境问题
据统计,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就占了34%,其中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如:在建设场地选址时,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和场地地形地貌;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发生火灾、爆炸;在装饰过程中,因使用有毒有害建筑材料,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等等。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地区、城市的环境问题紧密相连,已引起政府、社会公众、建设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健康问题
由环境问题进一步引发的人类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建设应思考的问题。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沙漠化、森林破坏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环境污染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也在逐年增加。
二、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困境
(一)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1.内涵认识不足。在1994年召开的第一届可持续建设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Green Building)国际会议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建设的基本思想,即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更新改造、拆除等整个生命周期中,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绿色环境。该思想是国际上目前指导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唯一、直接对应的纲领性文件。除此以外,关于可持续建设的定义、具体内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当匮乏。
2.缺乏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对应的评价体系。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家、地区或一些行业的发展问题,具体工程建设中微观项目的评价则主要集中在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评价研究仍十分薄弱。目前,我国可持续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建设评估标准规范尚未正式颁布,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实践发展中的障碍
1.技术障碍。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多学科、跨专业的不同领域,而各学科、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又各不相同,考虑的问题也会有所差异,这就给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如果每一个设计师或建设者,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建设问题,是无法从项目总体上实现可持续建设的。
2.经济障碍。根据英国建筑研究院(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2005 年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为了达到BREEAM(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标准而给项目带来的成本增量约1%~10%。美国化学委员会(Americaan Chemistry Council)和北桥环境管理咨询公司 (Northbridg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sultants)也在一份关于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环境认证项目的成本报告中指出:一个建设单位如果要进行可持续建设并经过相关认证得到认可,所支付的费用约占工程总成本支出的4.5%~11.1%。国际两大环境评价机构的报告均显示,可持续建设给工程项目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3.管理障碍。从理论上讲,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必须从可持续的角度思考工程项目的建设问题。而实际上,由于可持续建设本身的全寿命期利益实现与企业角度追逐短期利益实现这一根本特征的冲突,使得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从各自利益出发很难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建设。
三、构建系统的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体系
(一)全方位构建可持续管理体系
1.可持续的客户管理。Benzad Sodagar的文献中将这里的客户描述为用户或者开发商,并认为他们是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项目开发者、建设者、供应商、使用者(用户)、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发商必须了解项目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开发商的预算、规划设想以及公司责任价值观;供应商要按照工程设计的质量及性能标准提供所需物资等等。因此,整个客户关系群中,使用者和开发商处于领导地位,并通过供应链提供效率更高、污染更小以及投入更少的建筑产品。可持续的客户管理,包括树立客户的可持续建设意识,项目的可持续建设深度的合理选择以及良好的可持续性风险管理。
2.可持续成本管理。尽管前面提到可持续建设将带来项目的成本增加,但是许多研究也表明,这种增量成本主要出现在工程项目的投资初期,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建设项目,这些增加的费用将可能在项目的后期运营和维护中得到补偿。因此,应实施可持续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管理。所谓全寿命期成本,是指在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直至拆除等一系列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即项目在确定的寿命周期内所需支付的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等费用的总和。可持续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管理,既要考虑建筑项目自身的内部成本,还应兼顾外部成本和社会效益;既要考虑显形的、内在的、可量化的成本,还要考虑外在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成本;既要分析建设工程本身的成本,还应考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与环境成本,应从全要素角度进行分析。
3.可持续评价标准化管理。构建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可持续评价标准化管理,是解决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技术障碍的有效手段。与其他评价工作相比,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应具有以下特征:(1)评价的宏观性和长期性。许多工程项目涉及的影响和效益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通常具有长期性,并以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依据。(2)评价目标的系统性。它要综合考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与工程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必须分析多种社会效益和多样的人文、环境因素,做到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3)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社会效益本身的多样性,使得可持续发展评价难以使用统一的量纲、指标与标准来计算和比较,因而评价标准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工程项目评价中差异明显。
(二)全过程构建可持续建设体系
1.可持续决策。据统计,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程度高达90%,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关系到项目建成后的功能和效益的发挥,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决策立项阶段,决策主体应在比较项目备选方案时就采用可持续发展标准来代替单纯的经济效益标准进行评判;要建立专家评价机制,凡是损害生态社会系统的项目坚决否决。立项时,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类项目:具有多种功效的项目;每产生一单位效能被占用土地尽可能少的项目;能够最大限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机会,而不会给其带来重大负面影响的项目;对稀有、濒危物种、自然文化遗产等影响较小的项目。
2.可持续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时,要统筹兼顾,使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功能上不仅满足目前的需要,同时能够满足项目服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这表现在要满足人口的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增长、资源禀赋的限制等方面的需要;不能盲目地追求超前,而是适度的超前、科学的超前,同时应有发展余地;应进行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等;对于设备的选型、材料的应用、环境的营造都不能从一成不变的思路出发,必须在某些方面保留再建或改建的余地。
3.可持续施工。在工程施工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可持续的建筑业的重要体现。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我们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或可持续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它涉及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实施绿色施工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施工结合气候,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和材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4.可持续经营。建筑的可持续经营要求设施管理达到信息通畅、各项后评价工作常规化、服务监控到位。同时,维护和清洁是确保建筑运行良好的必要条件。运营阶段的清洁生产,尤其是清洁循环型新技术和对环境友好材料的应用,要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和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
5.可持续性重建。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美国《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因此,在工程项目更新改造阶段可通过循环再生型回收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即项目的物质流、能量流闭环式的循环运动,实现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
[1]Benzad Sodagar,Rosemary Fieldson.Towards A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practice[J].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8(3):101-108
[2]陈志华,周红,成虎浅.浅析公共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模式[J].经济问题,2007(1).
[3]施骞.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巍,赵国杰,毕星.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测评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F224.5
A
1673-1999(2010)06-0084-03
佘渝娟(1977-),女,重庆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讲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工程项目投融资。
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