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内容的局限性
——中国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2010-08-15商昌桥易瑞莹
商昌桥 易瑞莹
(1,2.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打破内容的局限性
——中国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商昌桥1易瑞莹2
(1,2.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高考制度改革应是内容改革,构建中学生综合知识考试与中学生学业考试相结合的新高考制度,可以实现在保证公平、公正前提下,克服、改善现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高考内容改革;公务员考试;中学生综合知识考试;新高考制度
高考,作为一个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力强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1997年11月的《人民日报》在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的综述中所说,“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体制与现行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传统人才观念的深厚影响,高考,这一牵动全社会每个家庭神经的国家行动,却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引导,乃至整体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钱老之问,与无数有识之士站在民族未来的高度,对现行的高考制度提出的一系列批评不绝于耳;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了高考改革的任务。因此,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建立更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优秀人才涌现,和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新的高考制度,已成为管理者,乃至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症结
高考内容是高考发挥导向作用的枢纽,它直接将大学对所需生源的素质要求反馈给中学的教学。
从高考恢复至今的30余年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知识的总量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异军突起,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一场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包括学习的观念、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对学习的评价的“学习的革命”业已兴起。[1]但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高考却依然一成不变地以课堂学习的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其全部内容。
“物盈则亏,法久终弊”。以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全部内容的高考,结合每年针对高考的《考试大纲》,使高考内容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封闭性;高考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其实质是以分数为考量标准的公平竞争。这样的两个前提,导致中学教学中,以题海战术、应试技巧、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学校、家长、学生大脑中逐渐形成,并因屡试不爽而被巩固起来。上个世纪末,多数省份推出了“3+小综合”、“3+x”的考试科目改革;这样的改革虽然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体现考生个性特点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其内容依旧是封闭的,范围依旧是局限的,因而对各个中学业已驾轻就熟的“应试教育”并未形成伤筋动骨的冲击。[2]笔者认为,高考内容的局限性、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应试教育的必然性。当前的现实是,这样的内容局限、封闭的高考制度所导致的不仅是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问题,还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各层次优秀人才不济的问题、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条件下的诸多社会问题;在经历了中国经济30余年飞速发展后的今天,在国家实力竞争已体现为人才竞争的今天,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
不可否认,考察一个学生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高考升学中人才选拔的必要性,但是,这不应是人才选拔的唯一。爱因斯坦曾回忆说:“我的中学学业成绩评定很少得A”;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说:“我读中学时,学业成绩一直在中等稍偏上的水平”。两位大师的自我评价,将高考对于中学学业课考核的唯一的缺陷一语道破。众多科技界的学者们曾指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新成果将产生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社会上对需求量最大的应用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地强调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发现和选拔那些具有广泛学习兴趣,和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应当是高考改革的另一个出发点。
二、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内容改革
每年都进行的公务员考试,其内容包罗万象,所有的考生事后都说“内容太广,无法复习,无法准备”,涉及国学,也涉及艺术,甚至涉及想象不到的知识领域,曾经发生过因在一次公务员考试中出现了“A K47步枪的设计者是谁”这类题目而饱受社会争议的情形。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试,类似这样的题目非常好,它考核的是一个考生的兴趣是否广泛,知识的积累水平和阅读量,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多与少。总之,它考核的是考生具备的,教室里、教科书中学不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些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所不可缺少的,也是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人才培养中所不足的。可以想像的到,若能建立这样一个类似于公务员考试内容,又适当超出中学学业课程内容,同时又体现中学生特点的中学生综合知识试题库,它不设范围、不限领域,其中各领域科技新动态、新成果,以及各领域的实践性常识占到一定比重;将这样的考试与中学学业考试相结合,划定一个比例,以这两个考试成绩的总和作为考生的最终成绩,并以此决定其被录取;那对于克服和改善现行高考制度下的一系列弊端,将会有深远的积极意义;这些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在这样的高考格局下,一部分潜质很高的学生,其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将被激发,并被释放。应对高考的需要和其兴趣使然,这样的学生会很早地、很自然地在课余时间里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甚至了解兴趣所在学科领域的科技水平与最新动态,进而确立将来立志科学研究的方向。学业成绩与综合知识成绩均优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如鱼得水般地投身浩瀚的知识海洋,不局限于某个学科,拜师多个领域的大家。他们中的一部分将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或杰出人才。
2.这样的高考格局,将直接推动主动性学习的风气在全国的各中学、乃至大学中蔓延;而具有鲜明的探究性特点的主动性学习,及其习惯的培养,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土壤。另外,在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人对知识的兴趣取向,和涉及未来职业的能力倾向也会显现出来,这又为“职业规划从中学阶段做起”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奠定基础。
3.这样的高考格局下,中学学业考试分数不再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水平;此时,考试排名将变得毫无意义,这将使一大批学生因考试排名导致自信心、自尊心长期受打击、受伤害的现象被改变。当课外的、主动性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时,教师、学校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被削弱,这自然对当前社会愈演愈烈的择校、择班、择师等现象泼一盆冷水;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4.针对这种兼有“能做准备的”和“无法准备的”两部分内容的高考,学校、老师、学生会共同意识到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的重要意义。或为应对高考,或因兴趣所致,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各种媒体,或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轻松愉快地涉猎、增长知识;很显然,这样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相伴的学习,是没有太大压力的。虽然学业课程量并未减少,但在应试教育下培养的,需要大量消耗时间、精力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学习方式,在此时会显得不合时宜、事倍功半,也并不能在高考总成绩上取得预期的结果。在此形势下,我们会看到实实在在地为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减负的效果,有识之士倡导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也会成为完全现实的期待。
5.这样的高考格局下,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倡导下,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投身到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中,这对于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其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与能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现行高考的形式依旧是最合理的
笔者在这里构想的高考改革的新方案,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内容改革,而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是其内容并非形式。现行高考制度的形式表现是,以国家利益为背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各级政府参与,每年一次,以分数高低为唯一考量标准,择优录取。这样的组织形式与选拔形式,保障了现行高考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公平性。实践证明,在我国现阶段,也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保障高考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公平性。
当前教育界有关高考改革的观点有不少,大多是针对其形式的改革;其一,主张借鉴美国SAT考试,变“一考定终生”为多次考试,[3]或多级考试;[4]其二,结合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考量依据。[5]笔者认为,在中国,借鉴SAT考试并不会比现行高考的形式更好。现行高考的形式表现为,举全国之力于一次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其严肃性、公正性、公平性已无出其右;试想,若同样的考试进行多次,则其严肃性、公正性、公平性将会怎样?另外,从社会公信力与公民的规则意识来比较,中国与美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借鉴美国SAT考试于中国,必然会“水土不服”。笔者也不支持前述中的第二个观点。首先,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不可能达到现高考那样的严肃性、公正性、公平性的水平;其次,成绩是定量的,还是定等的?若是定量的,则两个内容相近、形式相仿的考试结合,实有叠床架屋之嫌;若是定等的,那我们不妨从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针对教育部历次实施的高考多元化选拔措施均告失败所作的总结中去寻找结论:“现阶段,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要是人的主观因素可介入到的事物,最终都可能变成假的,没用的,甚至流弊丛生;唯有用分数量化的考试才是难以作假的、公正的。[6]”公平、公正一直是支撑高考制度的核心理念,保障不了公平性、公正性的高考制度,不是更优的制度。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曾撰文指出:实行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要具备:一、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二、有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三、有助于高等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四、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高效。[7]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无论从命题到组织考试,已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而完善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为中学生综合知识试题库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将中学生综合知识考试嫁接到现行的高考体系中去,则会构建一套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引导意义的新高考制度。很显然,构建这样的新的高考制度,是可行的,也是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操作落到实处的。而这新的高考制度较之现行的高考制度无疑是进步的,从理论上说也是更加科学的,它对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也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刘道玉.知识爆炸与学习的革命[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1).
[2]陈建平.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考制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李长秋.美国SAT考试的最新改革及对我国高考的启示[J].考试周刊,2007,(30).
[4]赵钰琳.高考改革设想:用分级考试代替一考定终身[N].世纪经济报道,2010-03-09.
[5]民间VS官方中长期教育改革提出3种高考方案[N].扬子晚报,2009-08-10.
[6]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EB/OL].先锋潮,WWW.XFC.GOV.CN,2007-05-14.
[7]林蕙青.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现代化转型和构建[J].教育研究,2005,26(3):2.
(责任编辑:马海燕)
G629.21
A
1671-6469-(2010)04-0074-04
2010-07-15
商昌桥(1964-),男,新疆昌吉市人,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高等教育与新疆高考录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