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课程资源中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开发实践
——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族中小学校为例

2010-08-15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哈萨克乡土校本

刘 刚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乡土课程资源中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开发实践
——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族中小学校为例

刘 刚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受到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民族地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乡土课程资源中的主体。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中小学校为例,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提出哈萨克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内容中,不仅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使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化与多样化,加强了教学与课程的生命力。同时指出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乡土课程资源;哈萨克民族文化;开发

对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来说,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有学者对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是: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系列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1]依据这一概念,在民族地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乡土课程资源中的主体。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区域中小学校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中,较为系统和有特色的中小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还未形成,中小学校所处地域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没有进入学校课程,有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淡化,有消亡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抓住目前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机遇,以当地民族文化作为乡土课程资源主体,利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既丰富学校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又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汉族与其它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和谐共存并共同发展下去。本文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中小学校为例,对当地乡土课程资源主体哈萨克民族文化进入中小学校课程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

一、调查基本情况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共有人口100967人,哈萨克族有305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28%,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3.05%。[2]巴里坤县是我国哈萨克民族人口重要的聚居区之一,当地保留着相对完好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自治县,绝大多数哈萨克族生活在县城和民族乡镇即萨尔乔克乡、海子沿乡、大红柳峡乡、下涝坝乡、八墙子乡五个乡,少数散居在其他乡镇中。全县共有民族中小学校11所,其中哈萨克民族中学3所,哈萨克民族小学8所。[3]笔者在2009年11月下旬对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族中小学校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即选取哈萨克民族中学2所,小学4所,在学校中再分别选取初中4个班,小学8个班,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集体发放问卷356份,收回348份,有效问卷309份。另采用访谈调查形式,有选择地访谈45人,其中教师18人,学生20人,学生家长10人。再就是对当地哈萨克民族学校和牧区哈萨克族聚居地、家庭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走访和文本资料的收集。

(一)哈萨克民族文化知识的来源

对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族中小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67.7%来源于家庭,22.5%来源于社会环境(邻里乡亲、影视书报等),仅有8.8%的学生认为来源于学校。这说明学校课程内容中缺乏哈萨克民族文化知识。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忽视会对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哈萨克青少年一代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掌握和知晓,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这是一个民族延续的关键。因而,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纳入民族文化传统知识是对这一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保护。

(二)哈萨克民族语言掌握情况

在调查中设有是否掌握本民族语言一项,结果显示67.9%的学生较好掌握哈萨克民族语言和文字书写,有28.7%的学生掌握哈萨克民族语言(听、说),只是不会书写,但还是有3.4%的学生没有掌握哈萨克族语言(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聚居,基本不接触本民族语言)。总体调查情况反映出调查对象年龄越大,哈萨克民族语言掌握得越好,年龄偏小的青少年哈萨克族语言的掌握有缺陷。这是否为语言失传的前兆?如果不在本民族

二、调查结果及讨论

中小学加强语言教育,民族语言就有消亡的可能,也会使民族文化失传。从这一点看,当地哈萨克民族中小学校课程中本民族语言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保存民族语言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对哈萨克民族历史的了解

调查显示:在对哈萨克族历史了解方面有40.8%学生基本了解,21.5%的学生了解一些,不了解哈萨克族历史的学生占37.7%。从对学生家长的访谈中可了解到,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家长对本民族知识及历史文化了解得也不多,仅仅是一些零碎的记忆,没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子女得到的关于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也是非常少的。我们认为,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引入中小学校课程,会使教育教学课程成为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学校课程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哈萨克青少年对本民族历史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能够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民族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历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信念,深刻体会自己民族祖先传递下来的优良的个性与心理品质。只有让学生了解到本民族的过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将来。

(四)对哈萨克民族传统的了解

以哈萨克民族传统节日和活动为例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记住前5位的哈萨克民族传统节日和活动分别是“古尔邦节”、“阿肯弹唱会”、“肉孜节”、“奴鲁孜节”、“赛马姑娘追”。[4]有些民族文化内容学生一方面是通过家庭、父母和当地的文化活动知晓的;另一方面在学校课程中也有反映。实际上我们不能否认,当地哈萨克民族文化从各个角度对学校教育及课程都存在很深的影响和渗透,为学校课程提供着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内容资源。乡土课程资源中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把新的资源拿进来,还要把已经在课程内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和梳理,要在新的课程资源理念下进行课程整合。

(五)对哈萨克民族技能和工艺的发掘

在访谈调查和实地观察中,我们了解到哈萨克民族的一些活动技能和民间手工艺。技能中最典型的是赛马,其中既有技术性又有实际的交往作用、也饱含着趣味性的“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代表性的活动项目。手工艺中有刺绣,专为女性从事。打马鞍,专为男性所从事。[5]这两类工艺的作品绚丽多彩,结实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在巴里坤县一些哈族中小学校,已经把赛马和刺绣作为校本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民族技能工艺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发掘、继承和发扬,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六)哈萨克民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在当地中小学校课程中的实践

通过考察、走访,当地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可粗略地分为历史文化类、自然资源类、民族艺术类、工艺技能类、社会经济类等。除自然资源类外,当地哈萨克民族文化资源可贯穿于上述四类资源中,有民族礼仪、婚丧文化、祭祀宗教、民族历史、民族人物、古迹文物、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间传说、阿肯弹唱、冬不拉、民族舞蹈、赛马、摔跤、刺绣、打马鞍、古尔邦节、奴鲁孜节、饮食、服饰、建筑、捕猎、养殖等极为丰富的内容。但在我们调查的几所中小学校中,只是简单地选择了一些内容,如哈萨克语言、文学作品、哈萨克族舞蹈、刺绣等进入课堂教学,基本形式是教师讲授指导,学生简要了解和掌握,以“哈族文化”和“教育活动”名称在校本课程规定的课时中进行。这或许是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起步,我们不必苛求。但受此启发,我们以为,乡土课程资源中民族文化资源经过考察、选择和加工,可正式进入到中小学校统一的社会、历史、语文、数学、地理、音乐、体育、手工制作等科目中,形式可利用课堂讲授、主题活动、讲座报告、参观访问、板报手抄报、课外活动、手工制作、集体讨论、活动竞赛、撰写论文和体验报告等,参与者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也可聘请校外哈萨克民族专业和有特长的人士任教或指导。

(七)教师队伍的状况

教师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哈萨克中小学教师对本民族文化知识及技能和工艺并不完全了解和掌握。从对上述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传统和技能工艺的观察知晓,民族文化本身是具有独有话语权和特有的差异性的。[6]这就容易造成许多教师在开发学校课程民族文化资源时对内容把握不准,技能和工艺水平欠佳,不能承担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课程的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现、选择和聘请一些有技艺专长、有本民族文化造诣的专业民族人士来到学校,进行课程资源的发掘、选择和设置,要进行“专业的备课”。这也就增加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需要学校、社会各相关部门和学生家庭等主体的共同努力。

(八)当地社会资源的利用情况

乡土课程资源中有很大的一块是当地的社会环境资源,比如地方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资源。巴里坤县有一处哈萨克民俗展览馆,面积不大,应用一些图片、表格、文字说明和部分实物陈列,展示了哈萨克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民族习俗风情等。这些场馆可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它能够形象地再现历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气息,直观、生动地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发展历史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校本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还是处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及升学教育体制之下,巴里坤县哈萨克民族中小学校课程改革乡土课程资源民族文化开发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中小学校课程改革及乡土课程资源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在调查访谈中,许多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对乡土课程资源一说持有疑议,甚至认为是否合法;有的教师认为民族文化作为课程内容没有太大价值,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多的教师由于国家课程统一的要求和校本课程在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没有也不可能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他们往往认为学校课程乡土课程资源及民族文化内容不重要,只是国家正式课程的点缀。

(二)哈萨克民族文化资源的认识和选择问题

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当地哈萨克民族学校教师和校长等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进入学校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将祭祀文化和一些哈萨克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禁忌习俗也不加分析地让学生接受。而据我们考察,应该说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增长并没有什么帮助,还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为文化具有时代性,[7]只有顺应时代要求,能为本民族成员提供尽量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文化才能发扬和光大,才能进入学校课程。因此,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境界和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选择及加工,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及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当地牧区中小学教师较低的学历和收入问题

当地牧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和收入都普遍较低的现状,使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相应的认识水平来投入到学校课程改革及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上。巴里坤县牧区的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地处偏远,工作环境和学习进修条件较差,知识、学历水平相应较低;另一方面,牧区教师工资收入也不高,生活清苦。上述这些因素导致许多教师不愿到牧区当教师,所以牧区师资较为缺乏,现在还有许多代课教师。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校课程的改革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四)当地牧区中小学校总体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匮乏

调查中反映,由于巴里坤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经费有限,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以萨尔乔克乡为例,2006年在广东省援疆项目支持下,重建和维修中小学危房80间,增加实验设备经费15万元。[8]但乡中小学校教育办公及教师福利经费仍然极缺,更不可能有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项经费。也由于此,在偏远的牧区中小学校没有电脑和多媒体设备,现代化教育技术不能运用,这也使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受到限制。

(五)当地哈萨克牧民对受教育的认识有误区

在调查中,对学生上学的目的一项的回答中,认为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走出牧区的占36.7%;多挣钱,过好日子的占34.9%;了解掌握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占12.7%;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只占15.7%。从访谈中也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即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走出牧区,只有走出牧区才能挣大钱,挣到钱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也了解到,当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都普遍有走出去的想法,能安心扎根在牧区的人包括哈萨克族很少。这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育和对学校课程的看法是很偏颇的,他们似乎不理解也不想理解课程改革或本民族文化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事。

四、引发的一些思考

针对调查中上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陈旧教育观念的摈弃与先进教育理念的树立是当务之急。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下,加强学习、引入文化调适和文化整合的理念,提升民族教师民的族文化的传承意识,使民族文化进入学校课程有一个新的起点。

(二)合理有效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进入校本课程之际,要做好分析、筛选、专业研究甚至包括再创造和加工等工作。一定要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和增强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感。

(三)要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建设

课程也是文化调适和文化整合的重要载体。进行民族文化开发建设,需要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完善的课程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当地民族文化方面的投入经费要增加,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投入也要增加,从客观条件上保证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之,民族文化保护与完善中小学基础教育内容改革体系的结合,使我们有可能走出一条新型校本课程改革之路,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新的途径。对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族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作为乡土课程资源的主体进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的调查与探讨,在新疆其他民族区域的中小学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改革中会有一些启示。

[1]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82.

[2]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8.

[3]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况编委会.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9.

[4][5]乡土知识编委会.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乡土知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14.

[6]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5.

[7]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132.

[8]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教育局编[Z].巴里坤教育信息,2007,(6).

(责任编辑:陆遐)

G622.3

A

1671-6469(2010)04-0083-05

2010-05-20

昌吉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9SSQD004)

刘刚(1965-),男,新疆巴里坤人,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师范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及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哈萨克乡土校本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乡土中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