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2010-08-15张海山
张海山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张海山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地区发展中的大问题.本文试从解释欠发达地区概念入手,指出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解决该类地区在经济发中要注意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生态经济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如何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双重“增长”现象,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不重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欠发达地区不可回避的问题.
1 欠发达地区的概念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的.从全球来讲,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讲,也存在着经济较发达与经济落后地区之别.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博士认为:就欠发达经济讲,我国经济分为发达和欠发达这么两块,除了发达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有人说贫困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这是最窄范围的说法;还有的说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中低收入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中等收入以上就不是欠发达地区.这是就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在国内所处的相对位置来说的.还有一种范围更广的说法:我国人均收入在世界上还处在较低水平,国内很多地方人均收入即使超过国内平均水平,按国际标准比较,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只有城市和发展水平很高的县域地区不是欠发达地区.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人均收入低于800美元就是欠发达国家,高于9000美元以上是高收入国家或称发达国家,在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家是中等收入国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部分县的人均收入低于800美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县的人均收入低于365美元,更属于欠发达地区.2004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不到365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农民整体上属于贫困人口,大部分县域地区和农村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我们国家人均收入刚刚越过低收入线,世界银行已经不再对中国提供很优惠的软贷款.但是我们国家整体上还是靠近低收入线,感觉上还是欠发达国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欠发达地区的含义,它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都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还不发达的区域.
为了开加快经济发展,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在大搞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接受着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展工业经济必然带来环境资源危机,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又面临污染防治资金短缺,环保投入不足,环保能力建设滞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凸显,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在发展进程中必须面临和处理的问题.
2 欠发达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在欠发达地区受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肆虐、固体废弃物成灾,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
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km2,80%分布在西部地区;目前全国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左右,大多分布在欠发达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262.2万k m2,占国土面积的27.3%,大部分也集中在西部地区.由于土地荒漠化的扩展、植被的人为破坏,加剧了西部地区特大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20世纪50年代为5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3次.一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全国有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贫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
2.2 水生态平衡失调,干旱灾害严重
黄河及北方缺水区域河道下游断流正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由于沿河开荒及大西海水库,使下游340km河道断流,罗布泊湖干涸.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新疆艾比湖水面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200k m2萎缩成现在的500余km2,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1].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内陆河黑河,由于上游甘肃水利建设和农业用水,造成下游河流干枯,居延海最终于1992年干枯,原来的湿地变成荒漠.同时地下水超采现象也十分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和气候干旱化趋势.西部水资源总量15000亿m3,占全国总量的55.66%.但西南占西部总水量的82%,西部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235mm,而地面蒸发量高达1000~2600mm,且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之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出现江河断流、湖泊和水库萎缩干涸、冰川和雪线后退等问题.缺水和干旱已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2].
2.3 林草植被退化,质量和功能下降
西部天然林比例、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因长期掠夺式采伐均呈下降趋势,西南地区尤甚.近10年来,天然林、防护林的面积分别下降了14.49%和51.07%.森林的退化消失是华南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西北地区湿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的重要标志,而湿地荒漠化是沙尘暴的重要来源.在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国家环保总局,2002),西部草地面积从1995年至2000年5年减少235.3万公顷.草原的退化被普遍认为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但另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原因是由于水土开发造成的水资源枯竭问题.在西北及青藏地区草原,用铁筢搂发菜,也对很多地区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这种破坏甚至比“过牧”更加严重.草地植被的退化必然导致严重的风蚀,风蚀则造成普遍的沙漠化荒漠化趋势及沙尘暴(或扬沙),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杂草入侵,草地生产能力下降,草地退化等严重问题.我国草地退化面积约1.35亿hm2,绝大部分发生在西部,退化严重的地区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20世纪在西部地区先后灭绝了3种大型哺乳动物新疆虎、野马和高鼻羚羊,一些物种如野骆驼、河狸、长臂猿等极度濒危甚至已经绝迹.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4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加重
西部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局部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污染的根源在于过度和片面追求发展才是硬道理,大量地不计环境成本地开发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西部生态系统破坏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国家环保总局,2002),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不含贵州、西藏)因矿产资源开发破坏的土地面积累计达181万公顷,其中林地破坏占16.3%,草地破坏占8.6%,耕地破坏占8.0%.实际上,像水土资源开发导致湿地丧失和水源枯竭一样,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在西部大开发实施后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大量在东部地区难以安家的污染企业,得以在环境监督相对落后和宽松、而追求经济效益更加迫切的西部地区安营扎寨,这种状况实际上在西部大开发后更加严峻.农村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仅此一项占用毁损的农田就超过13.3万公顷(200万亩).农业开发乃至草原鼠虫害防治,大量的化肥、农药的使用是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乃至生物链破坏的重要原因.
2.5 洋垃圾过海,“污染转嫁”加剧
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涨了158倍,2005年共向中国运送垃圾190万吨.英国环境大臣暗示,货船从中国运货到英国来之后,如不捎带一船垃圾回中国,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从而把污染转嫁给我国,中国工人不但要在简陋恶劣的条件下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而且处理垃圾形成的污染成本远远超过由此而带来的收益.以一台废弃的旧电脑来说,它含有铅、镉、汞等多达300余种的有害物质,在粗糙简单的拆解工艺下,这些有害物质会慢慢浸入土地,会发到空气中,随着河流“远播”,最终在人体中“生根发芽”.究其原因来讲,除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弱外,我们自身产业结构低下是根本原因.[3]
2.6 环境污染向城乡接合部转移
城乡结合部又称“城市边缘带”“城乡过渡带”和“城市交错带”,主要指城市和乡村的交接地带,即城市近郊区.相对于中心城区来讲,城乡结合部属于欠发达地带,由于接受中心城区的污染产业转移、农民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市建设的加快、法律体制不健全等原因,致使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恶化,空气中烟尘、SO2的浓度严重超标;水污染严重,郊区乡镇废水处理率不到27%,污水排放达标率仅为36.8%,致使50%的城镇地下水受到污染,78%的城镇河段不宜用作饮用水源;此外还有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
3 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策
欠发达地区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其原因是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文化长期落后,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产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选择余地小等.欠发达地区环境问题主要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解决.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生态工程建设要切合实际
国家实施的西部地区生态工程除“三北”防护林工程外,其它工程已基本到期.大量生态项目的实施并没有扭转总体退化恶化的现状,一些所谓生态建设工程如围栏建设等甚至可能或已经起到负面作用,过度的热衷于植树造林跟过牧一样,因大量消耗水资源及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同样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种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破坏甚至比过牧等更加严峻.因而要巩固现有成果,要因地制宜地继续建设新的生态工程,继续恢复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源,防止西部欠发达地土地“三化”的发展.
3.2 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宣传教育,让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深入人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社会是一个可怕的社会,只有人性的回归,才会懂得感恩自然,控制人们无尽的贪欲,合理控制对资源的开采及浪费.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二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三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
3.3 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生态经济
欠发达地区发展必须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紧密结合,其实现形式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核心是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有机地组织生产、消费和环保循环过程,促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协同进化,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功能最大化.在特色生态产业+投资自然资本+生态移民发展模式、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的“三化”叠加模式、保护为主,兼顾科学实验和旅游参观模式、服务效率+维持效率模式等模式中作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选择.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达蒙古王集团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依靠科技解决了将沙柳用于造纸这一关键问题,以种植沙柳治沙为基础,以沙柳造纸为核心形成绿色产业链,促进了生态工程建设.同时要内化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建立起统一的经济生态化的动力机制,尽可能引入市场机制来进行有效的调节.
3.4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
欠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时应优先考虑环境因素,接受产业转移应该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来衡量,其发展不能换来千疮百孔、污染转移的黑色GDP,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切实把发展低碳经济落实到行动中.
3.4.1 要科学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尽快制订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与地区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相结合.
3.4.2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形式,把循环经济引入环境准入、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措施中.
3.4.3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
3.4.4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促进绿色经济增长.政府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培育民众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
3.5 建立用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评体系
所谓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定发展的目标、政策时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行事时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这样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真实发展水平.
3.6 加强环境立法,防止“污染转嫁”
浙江省湖州市环保局局长周建明说:“从环保这个角度来说,排污企业跨区域迁移现象比较复杂,要调查研究,客观分析,然后拿出对策措施,比如环境容量已经到极限地区不能搞的项目,并不等于其他环境容量允许的地区不能搞,但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淘汰的项目肯定不能迁移,欠发达地区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遏制污染企业跨区域转移,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当地环境有严重影响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进口“洋垃圾”要追究主要部门领导责任,要有守土意识.切实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其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真的应该反省我们的行为,听从印第安酋长的劝告:只有等到最后一棵树被砍掉了,最后一条河被污染了,最后一尾鱼被捕食了,人类才会发现金钱并不能充饥.
〔1〕萧艳娥.西部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22(4):1-4.
〔2〕刘昌明.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X22
A
1673-260X(2010)08-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