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对南疆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新认识与研究
2010-08-15亥仁古力麦麦提
亥仁古力·麦麦提,吴 宏
(喀什师范学院 数学系,新疆 喀什 844007)
新课改理念下对南疆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新认识与研究
亥仁古力·麦麦提,吴 宏
(喀什师范学院 数学系,新疆 喀什 844007)
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数学教学理念、方法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在边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教师教学观念方法陈旧等原因,中学数学教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境.本文结合边疆地区的实际课堂教学,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边疆的中学数学教学改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新课程;边疆地区;中学数学;教学问题;转变观念
1 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正在全国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南疆地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已是必然.这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一位导师在谈到中学教学改革时,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你是一位教师,教3+2=?,如果你告诉学生,3+2=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为什么3+2=5,这是入门;如果你告诉学生3+2=4,要学生证明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坚持这样的理念.
本课题就南疆地区中学数学新课程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并对喀什市及周边的县,如伽师、阿克陶、岳普湖县等维汉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针对五个问题展开.1.您认为新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意识方面做得如何?2.您认为新课程内容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方面做得如何?3.在实际教学中,您觉得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模块学习内容课时数如何?4.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您认为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5.您认为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素质是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中学普遍存在.一般传统的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在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事实上,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力的活动.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教学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教师用智慧的生命照亮许多智慧的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的智慧的心灵,让生命因智慧而更加灿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是将由传统的封闭走向现代的开放,由教师主宰走向师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真正具有生命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实现:一是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即让学生轻松对答,但又要适度控制场面;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近几年来,笔者作为一名南疆地区师范学院的中教法教师,每年带领大学生深入中学课堂听课观摩,在与教师探讨交流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虽然从整体上看,教育思想和观念有了一些转变,都认识到“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是,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因而不利于发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就如何改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一些思考与设想.
3 新课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
3.1 中学数学课堂中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创设“互动”数学课堂
素质教育理念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甚至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几年前,我们边疆地区的数学课堂大都处于这种局面,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情感、意志、观念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把课堂上的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生命体,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结果是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低,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应用能力差,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学习兴趣下降教师终日忙碌不已,还不断感叹:“我都讲了好几遍了,还不会做,现在的学生真没法教……”这样就陷人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去几所中学调查分析认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课堂模式,把我们的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地、深层次参与.关键是思维活动上参与教学全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的激烈竞争的新型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人,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共识.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认识是一回事,实践却是另一回事.创设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前提.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认为,人的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达到真正高效率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之目的.为此,教师必须注意如下几点,以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学工作,给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关怀和爱心.首先,课堂上态度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减少学生的压抑、戒备心理.其次,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次,对学生在答问、提问、讨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观点、新问题,要特别注意及时发现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敢于在课堂上主动承认并纠正自己的失误或错误.要认识到“学生能发现教师教学中的失误,或被学生所提的问题难住,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情”,这恰恰说明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个标志.同时,一时不懂的问题,大胆地承认自己并不是“万能的”,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的思维品质.
3.2 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
当前,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加强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人们都认识到,加强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这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价值所决定的.
3.3 建构协调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景,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1)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指他们之间交流谈话,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理念来引领当前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2)相互尊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别是教师尊重学生,不轻易棒杀学生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所谓的奇思怪想.(3)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每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课堂学习的空间在结构上要多样化,为学生设计活动空间”.(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科学、准确、清晰、恰当,能抑扬顿挫、刚柔相济,不断激起语感和美感.(5)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倡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要鼓励学生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同一个事物,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6)布置作业既要有必做题,也要有选做题;既要有“短作业”,又要有“长作业”,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作业适时进行监控和评价.(7)要注意自身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反思与创造.以上七个方面我们的中学教师是否做到了呢?笔者调查显示,70%的教师做得是远远不够的.
3.4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
本人认为,如果教师考虑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彼此都能尊重对方的需要,那么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都能使学生感兴趣而认真学习.因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倡导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的缺点、缺陷的学生;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耻、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等.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如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都应赞赏.
3.5 有指导才能自主,有了自主才谈得上合作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对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而言的,指的是学生以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共创、共享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成果,从而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成效.但是,笔者通过听课观摩发现有些地方的自主、合作学习出现了形式化,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体现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不看具体情况操作失当,比如数学教学,学生连教材都没有认真读,就忙于组织讨论、交流,七嘴八舌,讨论很是激烈,其实华而不实、新而无用,这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的盲目形式.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指导才能有效、有序地开展.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有教师的引导才能少走弯路,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帮助、点拨,否则就流于形式.总之,学生是一束火把,需要教师点燃.
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才会变成学生的学习实践;学生只有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有所收获.所以,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由“以教制学”转变到“以学论教”上.教师的主导也随新课程的转变而转变,在组织、指导、点拨上多下功夫.
〔1〕陈兴贵.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J].广西师范学院,2003(8).
〔2〕邓溯明.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数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2.
〔4〕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J].华南理工大学,2004(7).
〔5〕尚宇林.对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常规教学关系的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9(3).
G633.6
A
1673-260X(2010)08-0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