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运用惩罚的策略

2010-08-15董爱霞付丽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惩罚幼儿教师儿童

董爱霞,付丽丽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幼儿教师运用惩罚的策略

董爱霞,付丽丽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儿童,善待儿童”,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儿童,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而实际上,爱护儿童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罚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尤其在幼儿园中,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会是完整的孩子.由此,本文就幼儿教师如何运用惩罚的策略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幼儿教师;惩罚;策略;思考

在我国,幼儿教师的理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惩罚式教育向激励式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建议在教育中尽可能地去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充分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使孩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可以说这种转变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命,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地科学化、人性化.

但是激励并不能代替惩罚,教育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也并不是完全摒弃惩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会是完整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是非观是需要一点点学习的,而惩罚是比说服更为严厉的“老师”.在以往的教育中不难发现,孩子往往是受到了惩罚,然后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惩罚的度把握的得当,幼儿才知道自己犯的错有多么的严重.孩子正是在每一次受到的一些惩罚中学会了怎样去认识错误、怎样去承担责任.而一味地说服教育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使孩子在一遍一遍的絮叨中厌烦、麻木,达不到让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目的.因此,惩罚手段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种必要的方法,也是让孩子牢记前车之鉴、不再犯错的好方法.所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惩罚技巧,以备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教学中运用.

1 惩罚的涵义及教育价值

所谓惩罚[1],是指通过对儿童呈现有害刺激以达到抑制其不良行为的一种管教方式.从惩罚的动机来讲是为了控制和纠正儿童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采取的方式.几乎所有的幼儿教师在对孩子的管教中都或多或少的采用过这种方式.如为了防止幼儿做出对自己或别人有伤害结果的行为(抢夺玩具、损坏图书等),教师可以用严厉的语词命令幼儿不做出侵犯行为,或者把幼儿脱离可能发生冲突的现场,这是最常见的惩罚形式.教师惩罚幼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幼儿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体罚和变相体罚都是禁止使用的.在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进程中,教师使用惩罚手段时,必须本着不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这个大前提之下.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更适合幼儿园使用呢?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科学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具有专业知识的幼儿教师是不会运用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两种愚昧的方式来教育幼儿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合现代教育,更适合幼儿教师,更适合我们每一个幼儿呢?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惩罚主要可采取谴责和隔离两种方法,谴责是指通过否定性言语刺激或警告,制止或消除幼儿的不当行为,在幼儿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与幼儿谈话进行批评教育,也可用体态语言,如摇头、摆手、沉下脸等,以示警告来制止幼儿的不当行为.隔离是指通过消除幼儿正在使用的正强化物,或把幼儿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以阻止或减弱幼儿的不当行为.隔离的策略有两种,一是撤消正强化物,如,幼儿正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若表现出不当的行为,教师可停止其活动,等表现好后再让其参加;二是隔离情境,对不听话的幼儿隔离,让他们暂时在其他的场所思考,但时间不要过长.

当幼儿犯错时,教师适当的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有积极的教育价值的.惩罚手段的教育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2]:

首先,矫正功能:为幼儿行为与教师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幼儿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

其次,威慑功能:幼儿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幼儿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一个小朋友玩完玩具就至之不管了,于是老师惩罚了他,以后其他小朋友也就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了.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2 对幼儿教师运用惩罚策略的思考

在教学中,所谓的策略[3]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育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尤其是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所选用的教育活动程序、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方法的总体考虑.

那么在幼儿园里如何实施惩罚才有效,鉴于对幼儿教师运用惩罚手段时的不当做法的观察,我们知道作为幼儿教师要坚决杜绝这些禁忌再重演.同时,从所观察到的这些禁忌中,也不难总结出,惩罚的效果受强度、时间、一致性、说理性、适量性等因素影响,基于此,特提出如下实施惩罚的策略.

2.1 惩罚的必要性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正在一次次的惩罚中学会了怎样去认识错误.而一味的说服教育不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达不到让幼儿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因此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2 惩罚的适度性

一般认为,较轻的惩罚不如较强的惩罚有效,但是某些过重的惩罚却往往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成人对儿童的奖惩,无疑会成为儿童的示范榜样,对一个儿童的惩罚将会以替代学习的方式而影响到所有能观察到这一行为的人.实验表明,如果惩罚过于严厉,个体要么力图逃避情境,要么一再重复同样的反应而不顾反应的结果如何.过于严厉的惩罚或批评常会引起学生对学校与老师的强烈恐惧与厌恶情绪,而不是抑制或消除受惩罚的行为.因此,惩罚的强度是一个很有必要探究但又难以把握的事情.在把握这个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要谨慎处理,要尽量少用.虽然在对待任性固执的幼儿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但是还是应该在不使用惩罚的情况下处理事件.

2.2.2 选择适当的时机,冷静的对待幼儿的过错,考虑幼儿的自尊.对于幼儿的过错首先要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再做出是否应该惩罚.在惩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幼儿的自尊心,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2.2.3 选择适当的惩罚物,根据幼儿的个性爱好,寻找相应的刺激物,如有的幼儿比较注重活动的参与,有的幼儿比较注重自己的看法.

2.2.4 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幼儿,教师应将惩罚的措施及时的与家长沟通,更好的实现家园合作.

另外,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正如当幼儿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时,老师停顿一下,用眼睛望着他就可制止幼儿的违禁行为,而不需要再去训斥一通,这就是一种适度的惩罚策略,体现了惩罚的艺术.

2.3 惩罚的及时性

惩罚的及时性策略是指,对儿童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如果惩罚同儿童的错误行为同时进行,则儿童的这种违禁行为一开始就同焦虑、恐惧相联.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当这种条件反射一形成,这些行为本身就会导致焦虑或恐惧,从而使得儿童为避免焦虑或恐惧就不得不及早终止违禁行为.如摸电源会触电一样,这时的违禁行为与惩罚是同时发生的,儿童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

如果在儿童的错误行为发生后进行惩罚,则效果会明显降低.尽管行为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体验到痛苦,但如果过程是吸引人的,则这种行为下次继续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如果在儿童的错误行为发生后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实行惩罚,则效果就更差,因为这时儿童很难在自己行为和惩罚之间建立条件反射,那种“等你爸(妈)回来再跟你算帐”的威胁,充其量只不过是大人解解气而已,对儿童错误行为的制止也没多大作用.

2.4 惩罚的一致性

该策略是指成人对于儿童的同一种行为应该持连贯的和一致的态度,原来进行惩戒,现在就不应该视若无睹;一个教师要管、另一个教师就不应该阻拦.否则那种非连贯性的惩罚或教师间双方意见不统一,必将导致对违禁行为的部分强化,这样的部分强化将巩固这些行为,甚至使这些行为成为习惯,使得教育者认为这些孩子简直是顽固不化,殊不知这其实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如果教师一旦做出决定,使用惩罚去终止一种不期望反应,他们应当行为一致,且在第一次使用时就极有规律.

2.5 惩罚的说理性

在对儿童实施惩罚时,一般应讲清道理,告诉孩子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心理学家帕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单独讲清道理比单独使用惩罚更有效,但都不如两者结合使用时的效果好.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愈强烈.说理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受惩罚者进一步体验到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增大态度转变的心理压力.

2.6 惩罚的适量性

过多的惩罚,会使幼儿自卑;过滥的惩罚,会让幼儿产生对惩罚的“免疫力”而使惩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惩罚还要因人而异,对于有心理自卑的幼儿,应尽量少批评,因为他们的自信心十分脆弱,任何不当的惩罚都会使他们变得更加缺乏自信心;对于过于敏感的幼儿,也应尽量少批评,因为不当的惩罚能使他们变得更加忧郁.

总之,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尤其是幼儿园的教师.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幼儿的,当正面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惩罚这支利剑,只要运用的适当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本文对幼儿教师运用惩罚会有一定的启示.

〔1〕李虹.国外有关对儿童奖励策略的研究简介.心理发展与教育[M].1993(1):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李虹.对儿童的惩罚.心理发展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4〕王呈祥.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影响[M].2001(2).

〔5〕游永恒.激励论[M].香港新世纪出版公司,1993.132.

〔6〕郑淑杰.儿童社会性发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1.

G 61

A

1673-260X(2010)08-0219-02

猜你喜欢

惩罚幼儿教师儿童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惩罚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真正的惩罚等
“六·一”——我们过年啦!
八小时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