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朝前期对新疆南疆地区实行民族隔离政策的危害

2010-08-15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杰恩斯玉素甫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伯克清政府南疆

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 杰恩斯·玉素甫

(1.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2.新疆教育学院音乐分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论清朝前期对新疆南疆地区实行民族隔离政策的危害

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1杰恩斯·玉素甫2

(1.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2.新疆教育学院音乐分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为巩固西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政策。在南疆实行的民族隔离政策则对新疆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政治隐患。

伯克制;回部;回疆;民族隔离;国家认同

清朝于 1759年统一新疆后,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了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利用和限制宗教的政策以及民族隔离政策等。清朝民族政策的贯彻施行对于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地实行不同的政策,从而又造成了事实上的隔离。特别是在维吾尔族人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的隔离政策最为典型。

清朝初期,新疆的“回部”是新疆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由于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清王朝对南疆采用了与统治汉族地区截然不同的政策。清朝统一新疆以前,当地旧有的行政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伯克制。“伯克”维吾尔语音译有首领、头目之意,是指维吾尔族的封建官吏。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南疆各城伯克多投奔清朝。其后,清朝便在南疆地区保留了伯克制的行政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减少乃至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倾向,清政府对伯克制的行政制度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首先,废除伯克世袭制,伯克的任免升迁有驻地办事的大臣办理;其次,实行的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统治新疆的思想和政策,对新疆各民族对国家的共同认同意识形成十分不利。造成整体的国家意识相对淡薄。清朝灭亡,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出现的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便是证明。

清朝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实行了军府制、换防制及分城而居的政策。军府制,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军政合一、以军统政。为巩固西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清朝在新疆的国家正规军基本不录用回部,南疆各地少量的回兵仅作为后勤保障、地方治安力量存在;他们主要担负驻守卡伦(哨所)的任务;为军台提供后勤保障;巡查地方,维持秩序。这实际上使得回人丧失了通过参军踏入仕途和到内地任职、驻军的机会,自然也就使他们丧失了接触内地经济文化的机会。清朝在南疆还采取了将驻军与当地居民隔离,将汉族百姓与回部隔离的政策。依照该政策,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等地修筑了新的城郭,满汉官员、驻军以及普通百姓居住其中,这些城被称为“汉城”。回部各级伯克和普通百姓则住在原来的城里,这些老城被称为“回城”。汉、回两城人员之间不得随意往来。其主要目的在于限制当地民族与驻地其他各族官兵久处,避免因民族差异而产生矛盾。民族之间固然有差异,但是民族之间并非没有共同性,忽视共同性而强化差异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制造分裂。分城而居的政策使换防军队很难与当地民族结为一体、生死与共,进而是防务无法扎实生根。从长远的影响来看,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血缘融合及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均造成了阻碍,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祖国统一。此外,清朝对回疆的战略意义重视程度不够,“回部素习农工,城村络绎,观准部数千里,土广人稀形式迥别。自全部输诚内属,设立驿站、卡伦之外,其城所在,固无事多兵驻守矣。”[1]由此可见,清政府把治理新疆的中心放在天山北部,而南疆的防御力量过分薄弱。其派往南疆的全部是换防兵,他们人数少 (南疆 6760多人,不到全疆驻军的五分之一)、战斗力极弱、军队驻地分散、相距遥远,战时很难相互策应、支援以形成有效的防卫。也给后来和卓后裔作乱和外敌(主要是浩罕阿古柏)入侵在天山南部一再得逞造成了可乘之机,虽然在张格尔之乱平定后不久,清政府增加了驻南疆的军队,但此时国力却走向衰退,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所有这些与清朝在回疆实行的民族隔离制度不无关系。

清朝统一新疆后,内地商人到南疆贸易的人数日趋增多,与维吾尔族混居时,经常引起摩擦,惹引祸端。对此清政府规定,以后前往贸易由各城派驻大臣负责稽查,不准和维吾尔族人混居。不准与维吾尔族人有债务往来。为了孤立回部的经济行为,清朝统治前期不仅没有在新疆使用内地通用的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而且还保留回疆旧有的货币普尔钱(直到 1761年,清政府在新疆宣布统一货币),清政府在新疆实行了货币双轨制,在南疆通用的普尔钱在天山北部伊犁、乌鲁木齐和天山东部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以及内地各省则不能流通使用;同样,伊犁宝伊局与内地钱局所铸造的清朝制钱,也不能在回疆使用。这在客观上给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往来带来不便。清政府在北疆大办军屯、民屯和犯屯。而在南疆只有回屯,对内地汉人进入南疆屯垦清政府时而支持、时而反对,犹豫不决。1831年,道光皇帝谕令:“将西四城可种之地,招民开垦,有愿携眷者听任之。其回子地亩,亦不禁其租给民人耕种”。[2]而 1848年 7月,道光皇帝出尔反尔地说:“民人日聚日众,……回民能否相安”[3]。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清朝在新疆的经济政策虽然换来了一时的地区安宁,但是将新疆的经济与内地的经济发展人为的割裂开来,使南疆长期以来得不到开发,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就没有可靠的经济基础。很难想象,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各民族之间经济差距甚大,国家的合法存在会得到维护,国家认同能够得到实现。所以这种人为的经济隔离也是南疆日后动乱迭起的原因之一。

文化上的认同,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石。从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武力传播伊斯兰教起,新疆开始了漫长的伊斯兰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喀喇汗王朝 (由回鹘人在 9世纪建立)统治时期,是新疆初步伊斯兰化的阶段。二、13、14世纪蒙古人统治时期,新疆进一步伊斯兰化时期。三、16世纪末,新疆最终完成了伊斯兰化。从地理位置来看,新疆与内地相隔万里,且有大漠阻隔,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状况下,其与内地的交通甚为不便,客观上也限制了其与内地的交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疆与中亚地区则地理位置接近,交通也相对方便,便利其接受来自中亚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从文化方面来看,新疆与中亚各民族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民族风俗、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针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本应该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和融合,但出于对维护满族人统治的需要,实行隔离政策,禁止汉、维人民通婚,限制内地汉族人前往南疆。清政府虽然在中原地区强迫汉族人留满族式发辫,但是在新疆只有高级伯克及有功官吏子孙蓄留发辫。外貌、语言文字等天然的差异已经对这些地区民族的国家认同造成了影响,这种“特殊政策”实际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与外界的往来,也强化了他们“不同于他人”的思维。这种做法则非常不利于民族认同。一方面强化了伊斯兰教在当地人中的影响,另一方面严重限制了他们与汉族融合的机会和接受主流文化的机会,使其提高对本民族的认同,缺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对国家认同感的培育相当不利。

共同的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共为一体的精神保证和国家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同一国家认同的“多元”是没有凝聚力的,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较之以前,不知密切了多少倍。由于民族问题长期性的特征,与此相伴,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因此,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只有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广泛交流,才能达到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共同认同,才能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有利于新疆各族间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2][3]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197,220,220.

2010-03-09

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1970-),女,哈萨克族,新疆乌鲁木齐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新疆民族宗教。

C956

A

1671-6469(2010)02-0025-03回避制度,大伯克不准在本城任职,小伯克不准在本村任职。伯克和阿訇不得兼职,不准阿訇干预行政;再次,给各级伯克按清朝管制授予品级,伯克品级自三品至七品不等,按品级享受规定数量的养廉地、燕齐农民和养廉银;最后,南疆各级伯克的任职地区仅限于南疆地区,不能进入中央或内地任职,通过这些改革,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社会制度,给南疆的回部以相当大的自治权。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成为清政府在南疆的一种基层行政体制。它的目的在于:依靠各部首领稳定南疆的局势;割断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以确保回部对清廷的绝对效忠和清王朝对该地区的绝对统治。但这种基本上依赖各城伯克的管理制度,一则对原有的社会问题没有根本触动。二则设在南疆各地的办事大臣并不直接过问当地的民政事务,而是通过由当地民族上层首领充任的各级伯克实行间接统治,造成了事实上的相对隔离,因此这些地区的普通百姓平时很难直接与清政府或清政府派驻当地的大臣发生联系,以致当地百姓只知伯克,而不知清朝政府,使新疆各地方政权相互牵制,不能形成彼此间的认同。作为中国历史上

(责任编辑:代琴)

猜你喜欢

伯克清政府南疆
第七页 知识点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南疆木棉红似火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南疆最美是春天
新高 特雷·伯克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筑梦南疆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