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

2010-08-15

关键词:张居正社会科学学报

冯 明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

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

冯 明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张居正的论著颇多,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和一定的研究群体。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张居正改革的措施、评价、思想及人物比较等方面展开,研究领域与方法有较大的拓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应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加以创新。

近三十年;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对明清以来的政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百年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启天的《张居正评传》和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等一批著作即享誉学界。①陈翊林著《张居正评传》,中华书局1934年版;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开明书店1947年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张居正研究日益深入,涌现了大批研究学者及论著,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群体。据笔者统计,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张居正的论著颇多,其中专题论著4部,即萧少秋的《张居正改革》、张海瀛的《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②萧少秋著《张居正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张海瀛著《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韦庆远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刘志琴著《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论文有200多篇。

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情况做了简要梳理,主要围绕张居正改革整体研究、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及其评价、张居正的思想及其与相关人物的比较、张居正资料的考辨、地方政治研究、中西方关系、其他公案等方面展开,并进行评价与展望。③学界已有张居正研究综述,如谢景芳、张文双著“张居正改革综述”,载景有泉、宋强刚、胡凡著《中国历史研究述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至第234页;王玉德、黄永昌著“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2004)”,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一、改革研究

(一)改革整体研究

萧少秋的《张居正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一部系统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专著,认为张居正改革是正德以来试图克服统治危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张海瀛的《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则以山西为个案,探究万历清丈在地方的实施情况,具有实证研究的特点,开辟了张居正改革研究的新领域。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是目前研究张居正的一部扛鼎之作,认为张居正改革是隆庆时期改革措施的延续。此外,该书还重新考察了隆庆时期阁臣的关系,认为他们之间的政治行为发生碰撞,不在于利益的冲突,而源于各自思想之差异等。樊树志在《晚明史》中重点介绍其财政经济改革措施成效显著,逐渐扭转了国家财政窘迫的局面,使万历初期成为有明一代经济最富裕的时代。[1]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以张居正的政治经历为主线,重点介绍改革的过程、内容及其成败,展示了一个鲜活和多样性的张居正。

论文方面,田澍认为张居正是嘉隆万变革的继承者和终结者,效法嘉靖前期的明世宗为其“法祖”的核心内容,其改革所带来的腐败和弊政不容忽视,成为明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①田澍著“张居正效法明世宗新探”,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3期“;嘉靖革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变革自救的政治走向”,载《明代研究》,2007年第12期“;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政治变革的走向”,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腐败与弊症: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嘉靖革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益安指出张居正面对嘉隆以来的衰败局面,及时改弦更张,制定简单易行且注重实际的措施,从而使明朝出现小康之局。[2]张舜徽认为张居正承继法家思想,在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锐意改革,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3]吴量恺指出张居正在进化、发展的历史观和“审机度势,更化宜民”的政治观指导下进行改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南炳文、汤纲认为“务实”是张居正改革的思想基础,其改革是明朝统治者的自救改良运动。[5]刘言立则认为其改革使国家财政有明显的改善。[6]张显清、林金树指出张居正的改革属建文改制的类型,在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实现王政中,谋求平衡点,是“危中求安”的改革。[7]此外,对改革进行整体研究的还有竺培升、单锦珩、满书德、林永光等。②竺培升著“张居正改革中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单锦珩著“论张居正”,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满书德著“张居正改革及其历史经验”,载《东岳论坛》,1987年第5期;林永光著“张居正改革新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二)改革措施研究

张居正改革涉及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成效显著。专家学者对此做出专门论述,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具体改革措施作简要介绍:

政治措施。张居正改革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曹邦军指出张居正通过严惩贪官、实行考成、选贤任能等方面来整顿吏治[8];黄国强认为张居正抓住吏治与财政两大关键,使明朝呈现新气象[9]。南炳文则详尽考察张居正裁革冗官的过程,指出改革失败原因在于政局变动、张居正的失误及对被裁革官吏的利益考虑不周。[10]张居正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考成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蒋长芳认为考成法的实行,并不能根本扫除官场恶习,解决社会弊端[11];覃树冠指出考成法是政治改革之总纲,以此推动各项改革措施之进行[12];金戈认为考成法具有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阶级的两面性[13];张海瀛指出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在于张居正要实现内阁集权以推动各项改革,但由于官吏的贪欲和其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而不属于以内阁为首的逐级隶属的行政机构,最终“人亡政息”。[14]

经济措施。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包括清丈田亩、实施一条鞭法、整顿驿递等。闵更尧、邓郁文认为张居正改革从理财开始,集中于整顿田赋和节省支出,逐步做到国库充盈,初步实现富国之目的。[15]经济改革始于清丈田亩,唐文基指出清丈田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明朝财政状况。[16]邓智华以庞尚鹏在福建的变革为例,认为一条鞭法已初步具有现代国家财政意义的基本精神,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新型地方财政体制做出了积极贡献,并揭示了明代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地区结构、社会结构、官僚政治结构的不平衡。③邓智华著“论明朝中叶一条鞭法的改革——以庞尚鹏在福建的变革为例”,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基于庞尚鹏起任福建巡抚的分析”,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6期。驿传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姚大中认为张居正采取加强勘合管理与发放、限制过往官员额外索取等规定,并用考成法进行监督。[17]

军事措施。张居正改革的军事措施包括加强边防、整饬军备等。张海瀛认为军事改革是张居正改革的突破口,是其全面改革的前提和先声。[18]张国光指出张居正在隆庆和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后又继续推动与俺答的贡市,基本实现北方和平。[19]展龙认为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继续推行封贡互市政策,缓和了明蒙长期的复杂关系,成为张居正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20]

文化教育措施。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包括整顿书院、严禁讲学、改革科举等。尹选波认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具有彻底性、全面性、以人为本的特点。[21]任冠文指出张居正禁毁书院对于统一思想、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22]刘岐梅认为张居正禁止讲学的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的修正。[23]陈时龙通过对隆庆到万历前十年徐阶、高拱、张居正对于讲学态度的比较,指出隆庆至万历初年的讲学与反讲学斗争,只是政治斗争的反映,不是所谓的儒家和法家的学术之争。[24]谢贵安认为张居正推动官史革新,恢复及改革起居注制度以约束皇权,在官史修纂中推行考成法以提高效率等,影响深远。[25]

(三)改革评价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及其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同样引起学界的关注,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张居正的命运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等密切相关。郭厚安、田澍指出张居正依靠权力取得改革的成功,但又因为权力的过于集中威胁到明神宗及其他各级官员的利益而导致失败。[26]田澍揭示了极端君主专制体制下张居正的所作所为与其所处时代不合拍而导致改革失败。[27]于树贵认为张居正的悲剧是由于其在维护皇权体制的前提下,力图构建支撑商品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失败造成的。[28]张海瀛认为张居正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军队的支持、张居正集皇权和相权一身、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等。[29]袁穗仁指出张居正失败的原因在于人治的封建政局、改革的封建性、社会基础的薄弱、权力与地位的腐蚀等。[30]龚洪波通过分析作为“制度中人”的张居正竭尽全力变革制度与制度本身发展规律抗拒变迁的冲突过程,来揭示张居正变革制度时的局限性及政治体制抗拒变迁的构造型因素。[31]邓万春以伦理为视角,指出张居正在改革中采用一系列不合法的手段,违背了以伦理立国的明朝的合法性基础,是张居正改革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32]

张居正的成败与其自身的行为、性格等密不可分。王世华认为张居正改革成功与其忠心为国、善用人才、以身作则的主观努力分不开。[33]刘志琴把张居正改革成功归因于其刚毅、决胜的品格;而失败则是由于张居正思想的局限、用人失当,并集寡情与重义、拒受贿和好谀扬等于一身,缺乏自知之明。[34]吴量恺认为张居正“公而忘私”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意识、忍辱负重的宽容气质及刚直、坦率的性格是其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35]王春瑜指出张居正惩治腐败力度不够,不能洁身自好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36]韩晓洁以人格为视角,认为骄横、偏执、专断等人格缺陷是其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37]于树贵以明代道德生活为视角,认为张居正对祖宗成法的偏执维护,对道德理想的偏执追求,对宦官的偏执认识,以及本人的偏执性格,是其悲剧的原因。[38]

夺情事件在张居正的政治生涯中有着重要影响。赵克生指出夺情使丁忧制度具有弹性和生命力,由于与伦理制度相违背,从而使得张居正等的夺情由伦理冲突引起政争。[39]樊忠涛从礼与政治的视角出发,认为国家政治和张居正自身政治生命的需要是导致张居正夺情的原因,夺情事件为日后被清算埋下伏笔。[40]张毅认为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是万历、继任阁臣及其势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者及受张居正打击者共同推动的结果。[41]

(四)比较研究

张居正改革作为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变法运动,学界也将其与以往历次重大改革进行比较。陈涴指出张居正改革以“救时”为目标,以惩治腐败为内容,在具有典型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局限性,反映出张居正的一种保守倾向。[42]俞达珠分析了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认为张居正变法的失败在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对传统伦常的蔑视等。[43]吴建华把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主政者的能力、改革的策略和步骤等联系起来。[44]

二、人物研究

(一)张居正思想研究

学术思想。萧来荃指出张居正的治实精神包括勇于以天下为己任而不畏毁誉的勇气,采取密切联系实际的政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等。[45]陈宝良从实心、实证、豪杰真儒等方面分析张居正实学思想内涵。[46]吴建华指出聚财富国是其学术思想的独到品格,儒法兼容是其学术思想独立性的表现,学术思想与实践有机结合。[47]左东岭把张居正与阳明心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具有心学意识及其对心学讲学活动压制的矛盾。[48]蒋明宏认为张居正学术思想渊源深广、兼容并蓄、注重民生国计,具有学以致用、博采众家、因时取舍等特色。[49]于树贵指出张居正在批判王阳明空疏心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经世实学的思想,“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本”。[50]

经济思想。张守军指出张居正实施以均赋、节漏费、货币税为主的财政思想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①张守军著“张居正的财政思想”,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张居正的经济思想”,载《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徐明德认为张居正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正本清源”。[51]刘含若从财务、土地、赋税、商业等方面分析张居正的经济管理思想。[52]吴量恺指出张居正改革理论构想以“变”为思想基础,以从实际出发为基点,以按法办事为核心,以发展经济为中心。[53]乐成刚认为节流清源、民安本固是张居正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54]

政治思想。郭厚安认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以效法“后王”、力主变革为鲜明特点,以整饬纪纲、加强集权为核心,以立贤无方、唯才是用为策略,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根本。[55]李宝臣指出张居正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敦本务实为其吏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考成法来实现。[56]高寿仙指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受儒家和法家的影响,其价值在于他的“治体用刚”的方针是对现实的政治弊端进行深刻观察和理论推导的结果。[57]

教育思想。王世华认为张居正重视家庭教育,要求家人遵守国家各项法令,严禁请托等。[58]徐江莉指出张居正的政治中心论是其教育观的核心。[59]尹选波认为张居正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万历进行早期教育。[60]

人才思想。王世华认为张居正以“为国尽忠任事”为选用人才之标准,在实践中遵循“用人之道”。[61]吴量恺、康凤云指出张居正得才为准、任人唯贤的人才观,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62]石斌认为张居正不仅知人善任,而且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在人才培养上成绩斐然。[63]

法律思想。陈国平认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承接先秦法家,注重与权势的结合,制定法律宜时宜民、执法宜严为其显著特点,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64]张鸣芳指出张居正在立法上主张因时而立,纠正时弊,执法严格,整饬吏治,并制定考成法来考核官吏。[65]

(二)张居正与其他人物的比较研究

张居正与其他人物的比较研究是张居正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通过与不同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张居正。

在张居正改革中,万历、李太后、冯保是关键人物,张居正与李太后、冯保形成权力“铁三角”。战继发认为张居正、冯保、李太后在驱逐高拱过程中形成稳定之万历初政格局,该格局为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提供重要保障。[66]万历和张居正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马良怀从心理学的视角认为,作为学生,万历对张居正有特殊的感情,张居正是其精神支柱;作为君主,万历则对张居正有猜忌、提防之心,并造成张居正的人生悲剧。[67]樊树志指出万历对张居正死后的清算,根源于“威权震主、祸蒙骖乘”。①樊树志著“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载《文史知识》,2003年第4期;《万历与张居正》,中华书局2008年版。林延清认为,李太后为张居正的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是其强有力的后盾。[68]冷东指出张居正对冯保采取调和、妥协和利用的实用主义态度,虽收暂时之效,但仍得不到皇帝和社会之双重承认,最后落得悲惨命运。[69]

张居正与阁臣、士人、言官等群体的比较研究亦引起学界的关注。谭平对徐阶和张居正进行了比较,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在于勤政、能力较强、得到皇帝信任、抑制宦官过度干政等;在用人和政绩上则具有明显不同。[70]姜德成认为张居正的一些改革措施是对徐阶的继承和发展,但张居正却背离了徐阶所希望建立的内阁模式。[71]岳天雷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中心考察了隆庆政局的走向,认为高拱与张居正在改革志向、政治纲领、学术思想等方面志趣相投,成为政治盟友,取得隆万大改革第一阶段的丰硕成果,为后来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72]李锦全从品性和思想等方面比较了海瑞和张居正的异同。[73]程志强指出张居正和海瑞由于政见、策略之歧异而不能合作。[74]孙卫国认为张居正与王世贞是明代权臣与文人的代表,他们的命运是权臣与文人命运的缩影。[75]段启明指出张居正、王世贞和李卓吾都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76]侯明通过对张居正与言官的冲突与合作的研究,指出了他们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及追求实际目的的差异性。[77]何宗美指出张居正改革失败促就了晚明党争和文人结社的进程,使晚明文风随之一变。[78]王天有认为东林党不反对张居正改革,实际上是张居正改革事业的主要继承者,它并不发端于反对张居正改革,而是形成于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事件。[79]

三、其他方面研究

(一)张居正资料的考辨研究

万明对几部史料中的《张居正传》进行考证,认为王世贞的《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是明史的最早底本。对于张居正的评价,综合来看,持基本否定的态度。[80]南炳文从基本否定、基本肯定、全面赞扬、不予置评四个方面分析十三种关于张居正的传记资料对张居正的态度,还介绍了对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的考证资料。[81]

叶伟强通过《张太岳文集》等资料,考证《明史·张居正传》所谓张居正“十五为诸生”乃是“嘉靖十五年为诸生之误”[82]。杨昶对《张居正集·书牍》中的题名题衔进行详细的考辨,理清了收信人的履历,方便学人。[83]

(二)地方政治研究

万揆一通过对张居正有关云南的书札的研究,指出了其对云南当时所存问题的关注及拟采取的对策[84];颜广文以张居正有关广东的书牍为基础,认为张居正在与广东官员的书信中形成了治粤方略,在此方略指导下,广东政局迅速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85]。

(三)中西方关系

16世纪,是中西方发展的分水岭,中国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西方则开始崛起,张居正处于这一关键时代,在东西方的视角下审视张居正改革颇有意义。熊家利把张居正改革和宗教改革进行比较,指出张居正改革是对旧传统的维护,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廉政建设。[86]庞乃明指出面对不断东来的欧洲势力,张居正在外贸制度、欧侨管理、沿海防务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开启近代早期中国融入世界秩序之门。由于明朝专制政体的内在缺陷,明人对欧洲势力的轻视,导致这一时期应对不足。[87]

(四)其他公案

王兴亚指出张居正于隆庆六年(1572)六月高拱罢官之后出任内阁首辅。[88]荣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认为冯保并未和张居正一起矫诏与阁臣同受顾命,没有独自矫诏获得司礼太监,张居正没有卷入和冯保、高拱的矛盾中,对驱逐高拱并不知情。[89]黄杰根据实地调查,认为张居正是江陵草市镇所属的白湖张家台人。[90]袁纯富、范志谦指出湖北荆州博物馆收藏有张居正生前所用之端砚,可能为明神宗所赐,其墓位于张家台,虽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但在其墓地周围尚可发现石刻残物及其他建筑附属遗迹。[91]陈礼荣以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为依据,并结合实地考察,指出张居正在万历元年(1573)于江陵城内东门修建的相府和位于城北的废辽王府无关,“既非攘夺,又非纳价”,“攘以为第”的罪名,是“欲加之罪”,解决了一桩历史公案。[92]

四、评价与展望

纵观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群体,在研究领域上逐步开拓,方法也趋于多元化,尤其是在史料发掘及多学科方法的运用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同时,当前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文本资料汇编整理的工作不够,在论题创新性上不少成果有落入俗套之嫌,尤其是对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第一,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当前研究张居正大都以《张太岳文集》为主要参考资料,而明清以来的文集、笔记、野史等中保存有大量张居正的文献材料,若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汇编,将会更好地推动张居正研究。第二,研究领域的再延伸。目前的张居正研究虽然开辟了新领域,但是仍以改革为主,注重学术范式的转换,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如参与张居正改革的群体与张居正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张居正改革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张居正改革对地方的影响,当时的朝鲜和日本等国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等。第三,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张居正专门机构,使得张居正研究大多各自为政,不利于张居正研究的发展。建议早日成立张居正研究学会,协调全国有关研究张居正的人员,整合资源,推动张居正研究的深入发展。第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目前,还没有张居正研究的专门国际交流研讨会,而国内的学术会议仅2005年在湖北荆州举办过一次“张居正的生平暨执政思想学术研讨会”,港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对张居正的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有佳作出现,期望早日举办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便于与他们的联系,共同推进张居正研究。第五,加强对张居正与湖北的研究。湖北是张居正的故乡,但是有关张居正和湖北的研究成果不多,从事张居正研究的湖北学者很少。希望能加强对张居正与湖北的研究,如张居正改革对湖北的影响,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在湖北的实施状况,张居正与湖北士绅群体的研究,当时与后世的湖北人对张居正的评价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湖北作为张居正的故乡,应当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1]樊树志.晚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益安.略论张居正改革[J].史学月刊,1984(4).

[3]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1)[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4]吴量恺.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1).

[5]南炳文,汤纲.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刘言立.明代大经济改革家——张居正[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986(2).

[7]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曹邦军.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J].江汉论坛,1982(6).

[9]黄国强.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10]南炳文.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J].史学集刊, 2005(7).

[11]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J].学术研究, 1980(1).

[12]覃树冠.明代张居正领导的政治改革浅论[J].学术论坛,1983 (6).

[13]金戈.张居正的考成法[J].安徽史学,1985(5).

[14]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J].晋阳学刊,1987(5).

[15]闵更尧,邓郁文.起衰救敝,扶危振兴——简论明代大理财家张居正[J].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学报,1983(1).

[16]唐文基.张居正的丈田运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4).

[17]姚大中.试论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18]张海瀛.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J].晋阳学刊,1986(1).

[19]张国光.促进汉蒙民族团结的政治家张居正[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20]展龙.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明蒙贡市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5).

[21]尹选波.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J].广东社会科学,1999(2).

[22]任冠文.论张居正毁书院[J].晋阳学刊,1995(5).

[23]刘岐梅.论张居正禁讲学[J].孔子研究,2004(5).

[24]陈时龙.隆庆及万历前十年的讲学与反讲学——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核心[A].樊树志.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5]谢贵安.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6]郭厚安,田澍.对张居正权力之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1989 (2).

[27]田澍.论张居正的为政之道[J].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3).

[28]于树贵.张居正悲剧与明代核心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9 (1).

[29]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万历清丈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30]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J].中国史研究,1994(2).

[31]龚洪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J].浙江学刊,2002(6).

[32]邓万春.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张居正改革的伦理视角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3]王世华.隆庆、万历初年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3).

[34]刘志琴.张居正的性格悲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5]吴量恺.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意志、性格与思维方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4).

[36]王春瑜.张居正悲剧的启示[N].光明日报·史林,1993-9-13.

[37]韩晓洁.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失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8]于树贵.张居正悲剧与明代道德生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39]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0]樊忠涛.张居正夺情始末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7(1).

[41]张毅.试论万历年间的“倒张运动”[J].求是学刊,2009(1).

[42]陈涴.张居正改革的典型意义——兼论封建王朝中后期之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43]俞达珠.试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变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1995(1).

[44]吴建华.关于王安石与张居正清丈土地迥异结局的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1995(4).

[45]萧来荃.张居正的“治实”精神[J].江汉论坛,1982(12).

[46]陈宝良.张居正思想新论[J].江汉论坛,1988(11).

[47]吴建华.张居正的学术思想与实践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48]左东岭.论张居正的心学渊源及其与万历士人心态之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2).

[49]蒋明宏.张居正学术思想考证[J].学术月刊,2003(4).

[50]于树贵.张居正经世实学思想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51]徐明德.张居正经济思想及其整理财政的措施[A].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2]刘含若.张居正的经济管理思想[J].求是学刊,1988(3).

[53]吴量恺.明代张居正改革的理论构想[J].广东社会科学,1993 (1).

[54]乐成刚.节流与安民,清源与固本——浅谈张居正的经济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6).

[55]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1985(5).

[56]李宝臣.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论张居正敦本务实吏治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1992(4).

[57]高寿仙.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J].渤海学刊,1992(4).

[58]王世华.张居正家法[J].安徽史学,1985(6).

[59]徐江莉.张居正教育观述评[J].鄂州大学学报,1995(2).

[60]尹选波.培养君德开导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论述[J].广东社会科学,2007(4).

[61]王世华.“为国家爱养人才”——论张居正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J].阜阳师院学报,1982(3).

[62]吴量恺,康凤云.试论张居正的人才观[J].江汉论坛,1988(1).

[63]石斌.论张居正改革中的用人之道[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4).

[64]陈国平.简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 (2).

[65]张鸣芳.张居正法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法学杂志,1999(2).

[66]战继发.万历初政格局探析[J].学习与探索,1999(6).

[67]马良怀.士人皇帝宦官[M].长沙:岳麓书社,2003.

[68]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69]冷东.张居正与宦官关系述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

[70]谭平.论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阶——兼与张居正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71]姜德成.徐阶与嘉隆政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72]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庆政局的走向——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中心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9(6).

[73]李锦全.海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4]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75]孙卫国.16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

[76]段启明.“嘉万三杰”与阳明心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77]侯明.张居正与言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6).

[78]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和文人结社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3(4).

[79]王天有.东林党和张居正——兼论东林党的发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2).

[80]万明.试谈几部明史中的《张居正传》[J].文献,1983(18).

[81]南炳文.修订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随笔[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82]叶伟强.张居正“十五为诸生”辨[J].江汉论坛,1985(9).

[83]杨昶.《张居正集·书牍》题名题衔考[A].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4)[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84]万揆一.张居正与云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85]颜广文.张居正治粤方略评析[J].历史档案,2000(4).

[86]熊家利.16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

[87]庞乃明.明朝张居正时代应对欧力东渐之得失[J].求是学刊, 2009(4).

[88]王兴亚.张居正究竟何时始任内阁首辅[J].史学月刊,1986(5).

[89]荣真.隆庆末张居正冯保矫诏辨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5).

[90]黄杰.关于张居正历史遗迹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1).

[91]袁纯富,范志谦.明代首辅张居正之砚及其墓葬[J].江汉考古, 1986(1).

[92]陈礼荣.张宅并非辽王府——张居正倾夺废辽王府“攘以为第”说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 叶利荣E-mail:yelirong@126.com

Abstract:In recent thirty years,a lot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Zhang Juzheng,and a new hot topic and research groups have fo rmed.The content has involved in measures,evaluation,academic thought and relevant comparison of Zhang Juzheng’s refo rmation.The research field and methods have been expanded but w eak points still exist.Thus,theo ries and methodswill be innovat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cent thirty years;domestic;Zhang Juzheng;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on Zhang Ju-zheng in Recent Thirty Years

FENGMing College of H istory and Cul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College of A rts and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0

K248.3

A

1673-1395(2010)03-0104-07

2010-03-10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

冯明(1981—),男,湖北宜都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张居正社会科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致敬学报40年
磨砺是一笔财富
张居正宽待对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