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矛盾

2010-08-15夏文熠

关键词:英汉典故通识

夏文熠

(喀什师范学院 语言系,新疆 喀什 844000)

通识教育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矛盾

夏文熠

(喀什师范学院 语言系,新疆 喀什 844000)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进行言际翻译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文化矛盾,这些矛盾由于文化范围广泛而涉及各方面和多学科。通识教育能为提升翻译者的素质,从而提高英汉互译质量,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通识教育;英汉互译;文化矛盾

通识教育在中国越来越为学者和教师所重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英汉互译无法摆脱文化矛盾,它们涉及很多学科,这种对译者跨学科素质的要求恰恰可以被通识教育所满足,因此,可以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来提高翻译的质量。

一、通识教育、翻译与文化

通识教育的英文词源为 General Education,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首次定义了通识教育这一术语。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最早实践是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其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还强调对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教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1]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的差异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将源语的材料转换成译入语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文化比较的过程。因此,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必须具备双语能力,而且还必须通晓两种相关的文化。[1]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各自的政治经济氛围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所有这一切,要么以浓缩了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进入民族语言,要么以成语、谚语的形式固化在语言表达中。翻译中如果译者对这些文化差异熟视无睹,那么,无论他的译文与原文如何“貌似”,两者的“神离”都是无法避免的。[2]通识教育恰恰有助于解决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矛盾,对翻译质量的提高和对译者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互译中的各种文化矛盾

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3]

(一)英汉历史典故的文化矛盾

历史典故折射民族的发展历史,在翻译历史典故的过程中,往往遇到文化矛盾。如汉语中的典故“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不能直译;而莎士比亚作品《约翰王》中有一个典故“paint the lily”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如果了解这一典故,就可以采用套用法进行翻译,解决其中的文化矛盾。

(二)英汉宗教概念的文化矛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从顺其自然的原则得出“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语国家的人大多无法理解其中的宗教思想,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解释清楚其中的内涵,译为“Things will develop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en they become extreme”。而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派来的拯救者,如英语中“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我们很难将真理和上帝联系在一起,但是翻译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守英语国家的文化,译为“真理是上帝的女儿”。

(三)英汉政治概念的文化矛盾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政治交流越来越多,但是在交流增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比如,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解决,新的政治名词“一国两制”也随之出现,由于这是中国政治的特点之一,并且在英语国家人们心中,极少能接受这样一种政治制度,所以,在翻译成“One Country,Two Systems”的同时,我们最好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同样,“the election day”在被翻译成“选举日”的同时,损失了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中国人听到这一词的时候,完全没有美国人对此事的感情和重视,因为总统竞选是美国人关心的一件大事。

(四)英汉经济概念的文化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类词也应运而生,如“全球通”,如果按字面的意思翻译,英语读者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而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渐渐熟悉这种企业文化的推广,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就要翻译其内在的真正的意思,译成“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同样,由于美国高速公路发展非常成熟,于是当信息时代到来,出现了“information highway”,如果翻译成“信息高速公路”,大多数中国读者都可以理解,但是这种信息获取渠道的高速和便捷却是中国读者难以真正体会的。

(五)英汉动物名词联想意义的文化矛盾

人们常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与动物有关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化中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畜力,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如汉语中“力大如牛”,在翻译成英语时,不能直接翻译,因为牛在西方文化里不能产生中国人心中的联想,而马作为英国自古以来打仗、运输的主力军,以其力量和速度备受人们喜爱,于是翻译时最好套译成“as strong as a horse”。

(六)英汉植物名称内涵的文化矛盾

中国自古就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形容人“高洁如莲”,而在英语中,莲花并不能使人们产生这样的联想,英语文化中认为百合花是洁白与纯洁的象征,所以在翻译时,要译成“as white as a lily”。在汉语中,兰花给人清香甜美的印象,所以有“馥香如兰”的说法,可是在英语中,甜香的花的代表是玫瑰,所以应译成“as sweet as a rose”。

三、通识教育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因为其特别的侧重点和其对文化的重视,在英汉互译教学中被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应用,解决了很多文化翻译中的问题。比如,在翻译“hippie”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到与其对应的汉语名词“嬉皮士”,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对这个名词代表的人并不了解。嬉皮士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类年轻人,他们对现实社会不满,标新立异,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崇尚先锋派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或教师讲解了解这些历史文化知识。

在汉译英中同样如此,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美人西施,需要学生在了解这一典故的前提下进行意译,可以译为“Beauty is something in one’s eye”。又如,在汉语中常常用“犟得像头牛”来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轻易改变主意,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直译,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牛”作为日常生产必备的牲畜,在语言里都有所表现,而英语中“牛”并不给人这样的印象,所以要翻译成符合英语国家习惯的“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驴)。

[1]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恩科,等.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刘川.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in E-C and C-E Translation

XIA Wen-yi (Department of L anguages,Kashgar Teachers’College,Kashgar Xinjiang844000)

Quality education,especially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major 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Language,as the holder of culture,when being translated,will be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s.All the conflicts are related to many aspects and subjects.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 and C-E translation and making translators have progress,it is proved that the General Education can provid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General Education;E-C and C-E translation;cultural conflict

H059

A

1673-1395(2010)03-0236-02

2010-03-27

夏文熠(1982—),男,湖北麻城人,助教,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英汉典故通识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