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译介学理论属性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2010-08-15胡明涛

关键词:译介异质身份

胡明涛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3500)

论译介学理论属性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胡明涛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3500)

对话属性是译介学的本质属性,在与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他者的观照中,映射出自我民族、自我文化和异国异族文化的特点,从而使自我民族意识得到强化,自我民族身份得以凸显,使本民族具有建构文化身份的意识。

译介学;理论属性;文化身份;建构

一、文学交往实践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交往是译介学的本质属性,它包括文学文本交往、文学精神交往和文学语言交往三个层面。文学文本交往是主体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它是文学精神和文学语言交往的基础,而译本则是文学文本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文学交往实践中的自主活动部分,通过文学译本的交往,本国文学和异国文学才能相互交融。文学文本的交往可以打破本土文化、民族的壁垒,使世界文学交流国际化,使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交流成为可能,为世界文学的实现创造基本条件,同时使本民族的文学拥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这种全球意识使本民族在他者的观照中,映射出自我民族、自我文化和异国异族文化的特点,从而使自我民族意识得到强化,自我民族身份得以凸显,使本民族具有建构文化身份的意识。同时也只有在文本交往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文化精神才能有所依托和发展,民族文学语言才会摆脱本土意识而得以走向世界。这种交流使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加工和提升,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共同体的形成,使本民族的文明不断得到优化和传承,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

比较视域、“四跨”(跨文化、跨学科、跨民族、跨语言)、共享模式和规则是译介学的交往属性特点。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构建方式,而且人们的思维和意识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框架的影响,各民族都是按照本民族的文化方式去了解其他民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民族之间的误解和冲突。而比较视域就是打破本民族既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走出封闭的文化体系,认识他人和自我,从他人的参照中重新认识自我,以达到自我文化重构的目的,使自我文化不断得到建构和完善。“四跨”使人们的视野开阔,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审美享受。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会话,由于思维模式和文化框架的不同,误解和冲突常常发生,各民族或文化间的交流缺少共同的基础。因此要进行交流和对话,首先必须形成文化共同体,在交往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在不同民族或文化间形成规则意识,并在规则意识的指导下发展原则和价值意识,这种原则和价值意识是超越本民族的,在共同遵守的共同价值意识促使下,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不断得到调整,文化身份也不断得到建构。在交往中,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同而变化,文化身份构建也因此发生相应变化。

二、文本与主体对话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所谓对话就是交往主体间通过交往媒介进行共享和沟通的过程。对话包括文本对话和主体对话,文本对话是异质符号间的互动,它是主体对话的文本基础;主体对话以“四跨”和比较视域为属性,是主体间的心灵互动与精神交流,是文学交往中的精神交往。对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相互间的理解,理解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实现,而且交往的实质也是对话。在对话这一交往过程中,各主体依据自身和他者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话和交往实践进行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理解他者和与他者的价值交换而形成的。

译介学的对话属性强调交往媒介和交往主体,这是因为基于译介活动而生成的译本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和交往主体间的合作而生成的交流框架,在此交流框架之下,主体的建构通过理解他者和与他者的价值交换而建立,因为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必须靠主体间的相互对话和交往而实现,而参与一种对话就是接受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富有成效的对话,主体之间才能形成共有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视野,也只有在此共有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视野之下,才能进行对话。要形成共有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视野必须进行文化身份建构,它是对话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译介学的文本对话涵盖原作者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关系、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译者与读者的关系。原作者首先要把对外在世界的所思所感,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个人所特有的文化特点,对外在世界进行加工,以文字文本的形式输出;译者要理解原作者的文本,首先也要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对原文本进行重新解读,达到入乎其内,把握原作的精髓。理解原作只是翻译的第一步,译者还要结合自己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译作要面对的读者环境,在原作者和译作读者之间进行精神交流,并以本族语的形式对原作进行归化,也即是以本民族的文化对其进行重构,同时也使本民族的文化在和异质文化交流的同时发生重构,使异质文化视域相互融合,进行精神和文化的建构,对话主体之间借助文本对话,再造、复写异域文化于本土文化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整体重组。

三、文学跨国旅行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强调的是一种交流过程,它具有异质性、跨越性、体验性和间际性的特点。文学文本的异质性是指文学文本脱离母语环境,进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异质性是文化身份建构的前提,只有在和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才能进行自我观照,发掘出在同质文化中所不能发现的内涵,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新元素,进行新的文化“化合”;跨越性是文化身份建构的本质,文学文本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在和异质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融合异质元素;体验性是文化身份建构的情感因素,文本从母语语境迁移到另一种文化中,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是一次不同于同质文化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才使文化间的交流受到震撼,加深文化间的异质印象;间际性是文化建构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文学主体借助于译介活动处于和异质文化进行交流的中间地带,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补充本族文化中所缺少的元素,把新元素融入母体文化中,形成新的文化母体。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任何文本的交流和碰撞都会在一定时间内的特定场所发生,它们共同为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提供背景,这种背景为文本注入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译者在进行译介活动时,要将原作中的文化体验放到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去,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还原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完成原作的意义再创造,这种译介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身份再建构;旅行中的文学文本在接受过程中,不同的读者会对译本产生不同的阐释,产生无数的意义,即文本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飞散,和所到之处的彼时彼地的接受土壤和环境产生出新的意义,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进行新的文化重组和文化身份建构,不断改变和建构译入语文化。

[1]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Theory of Translatology

HU Ming-tao (Department of English,Bozhou Teachers’College,Bozhou Anhui233500)

As one of branch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ranslatology has three basic theoretical characters which include the communicative,dialogical and transnational feature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culture identity can be consolidated by the reflection with other cultures in process of culture exchanges.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communication, the national spirit can be developed and the native language can be dynamic and move forwar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the way to reformulation of quality of the self-culture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Translatology;theoretical character;cultural identity;construction

H059

A

1673-1395(2010)03-0226-02

2010-04-10

亳州师专校级课题资助项目(BSKY0901)

胡明涛(1973—),男,安徽太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译介异质身份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跟踪导练(三)(5)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