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作为外交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分析
2010-08-15林荔凡黄一峰
林荔凡,黄一峰
语用模糊作为外交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分析
林荔凡,黄一峰
语用模糊现象在语言交际中十分普遍,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特别是在外交活动中,语用模糊作为外交人员交际的一种艺术策略,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是保证外交活动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性理论,认为外交语言活动中的语用模糊策略的应用实际上是为了顺应在特定的语言交际语境中的三个动态因素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语用模糊在外交活动中既能维护说话方的利益,亦能保存对方面子,能够巧妙而灵活地化解一些敏感棘手的问题,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语用模糊;外交;语用策略;顺应性
语用模糊是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自1965年查德提出模糊概念理论以来[1],这一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伍铁平教授认为“从修辞和认知角度分析,有些模糊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起到良好的修辞作用;精确反倒是不可理解的。”[2]124何自然教授认为,“该精确的时候要精确,该模糊的时候要模糊;精确之中有模糊,模糊之中有精确——这是问题的起点也是问题的最终结果。”[2]1124
外交活动非常讲究措辞和言语技巧,语用模糊是外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言语技巧,是保证外交活动成功的重要手段,被外交界誉为“建设性模糊”。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以及估计到各种潜在因素,说话人常故意使用一些模糊其辞的言语,可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礼貌、灵活和高效,以解决外交难题,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语用模糊只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可言,在涉及到答中外记者问这种语境,为避免全部用精确、清晰的话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恰当得体的模糊用语是极其必要的。Gruber也指出了外交中的模糊语言,并分析了几种原因:(1)同一时间说给不同的听众。(2)避免伤了其他政治家的面子。(3)避免伤了自己的面子[3]。
目前,学者们对外交语言模糊现象的研究不少,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外交场合语用含糊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有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分析语用模糊在外交语言中的表现,等等。本文将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外交语用策略的模糊现象,从语用模糊的产生机制出发,重点分析在外交语言活动中的语用模糊策略的应用现象实际上是为了顺应在特定的语言交际语境中的三个动态因素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而产生的,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语用模糊在外交活动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语用顺应性理论及模糊语言的语境顺应
(一)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是Verschueren提出的,他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4]。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是语言使用的过程的核心。在选择语言之前,交际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从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并对话语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后做出顺应交际的选择。
(二)模糊语言的语境顺应
模糊语言的语境关系顺应指模糊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交际语境相互适应。Verschueren认为语境关系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交际双方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中的各种语境成分都要靠双方的相互作用来激活,以达到交际目的。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交际者的语言选择正是顺应双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包含着制约、规范交际双方的语言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顺应符合社交世界的各种交际规范。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交际语境的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模糊语言使用者的使用和理解模糊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
外交事务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外交人士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经常会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顺应交际语境,用模糊策略来表达一方的观点或态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礼貌,不伤害对方面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我保护,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以下从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具体探讨中来分析语用模糊的必要性及其表达效果。
二、模糊语言的语境顺应在外交场合的应用
为顺应交际语境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语用模糊策略是外交人员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外交人士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会有意或无意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顺应交际语境即顺应特定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社交世界。
(一)外交语用模糊语言的物理世界的顺应性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指示关系包括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就空间而言,一种是绝对空间关系,一种是参照指示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包括交际者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等都属于物理世界组成部分。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使语言使用者处于一定的物理世界中,在许多情况下,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意义的选择都受这一特定的物理世界的时空特点制约,语用模糊的使用也不例外。采用模糊语言这种策略顺应物理世界就是避免第三者在场,也就是避免第三者的干涉和参与。“‘在场’指的是全部出现在说话场景或出现在说话场景附近的人物,也就是说,处在一个能够使他们参与事件的位置[5]”。Verschueren指出,“在场”包括理喻者和非理喻者,前者又可分为听者,旁听者,旁管者,无意中听到者,插入者以及偷听者。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对说话者的语言选择产生影响[6]。
当代国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两国间的关系不仅只是它们自己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被第三者所关注,尤其是有牵连的国家。两国间的对话便会被其注意和重视,对话中的语言选择应该字斟句酌,因此模糊语就常被外交官们使用以代替那些关键的词句。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拉希德饭店的维修工特拉格曾说:Every place in Baghdad is dangerous now that the Americans are here.该饭店多次受美军袭击,但由于当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下榻此饭店,并且有美军在饭店附近巡逻,特拉格不便对美军直接指责,他采用了语用模糊,既描述了当时伊拉克的现状,又暗暗地指责了美军的侵略行径。他这句话即顺应了时间和空间的特点,保护了自己。
中美间关于台湾问题这一敏感问题的相关措辞也是大家关注较多的典型例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签定的中美联合公报,部分内容如下:美国承认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有一个中国,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始终支持这一点。众所周知,中美间的关系正常化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在那个非常时期,所发布的谈话内容不仅仅只是中美两国的事情,它们的言行定会遭到其它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台湾方面,这儿台湾就充当了“偷听者”。因此,“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就表达得相当模糊,被选择顺应当时的物理世界。这样,美方既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联合公报中,它所承认的只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尽管如此,这在当时也是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个突破。
(二)外交语用模糊语言的社交世界的顺应性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在交际中,交际者需要考虑言语行为涉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规范,如双方关系、社会阶层、种族特点、宗教信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当的措辞、文体甚至讲话内容,顺应交际的需要。考虑到社交世界的各种因素,交际者有时会使用语用模糊来含蓄地传达意图。
外交领域里,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通常会更加尖锐,更加突出。外交家们通常会采用模糊语言来使他们的语言显得圆滑动听,遮人耳目,这也就是委婉语。
美国是运用委婉语来描述其发起的强硬政策的典型例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海军“隔离”古巴,迫使苏联所有运载导弹武器的船只折返。这分明是美军“封锁”古巴,但是美国宁肯不用“封锁”这个国际法上有严格意义的字眼,而选择了“隔离”这样的委婉语。
在2005年5月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段论述中企图用模糊语来掩饰其战争罪行。“伊拉克”这一主权国家被说成是“混乱的地区”;“伊拉克战争”用“一次行动”的字眼代替。布什打着民主大旗却干着侵略勾当,然而侵略者的痕迹很难在其言论中找到。
此外,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外交官绞尽脑汁发掘glidedwords(“镀了金的词语”)来粉饰和模糊事实的例子:把suicidal attack(自杀性袭击)说成one-way mission(单程行动);把civilian casualities(平民伤亡)被轻描淡写地说成collateral damage(连带损失);把invasion or aggression(侵略)却被说成involvement(卷入);把aimed offensive(目标进攻)说成surgical strike (外科手术似的打击);用vehicle(飞行器)代替Missile (导弹);nuclear bomb(核弹)说成nuclear device(核装置);bombing and blasting(轰炸)说成softening up the resistance(弱化抵抗)等等。委婉语是外交模糊策略在词汇层面上的体现,偷换了名词,表面上好听多了,但都揭示了某些西方国家进行欺骗宣传和掩盖霸权主义强盗行径的本质[7]。
(三)外交语用模糊语言的心理世界的顺应性
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而交际中一方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对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
一个国家可以被认为是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外交人员所进行的各种外交活动对于解决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在外交活动中,外交官员代表着国家形象,无论是提出质疑还是抗议,他总是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外交人员彼此之间素昧平生,他们之间更加需要对方给自己面子。如:周恩来于1972年在欢迎尼可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上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的非限定性指示语“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被周总理巧妙地在宴会讲话中加以利用,用来欢迎尼可松总统访华。在场的人只要稍有点外交常识,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这样,句法层面上的模糊既保全了双方的面子,又确切地表达了我方的意思,避免气氛尴尬,起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
事实上,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外交中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某国政府”,“西方有人”,“有关方面”等频频出现,这些都是通过非限定性指示语所实现的语用模糊。从而一方面出于礼貌考虑,避免直接提出对方的名字,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2010年两会温家宝答记者问,台湾《联合报》记者问:“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谢谢你,向台湾同胞问好。”
记者问温总理是否要到台湾走走看看,话虽简单,但却隐含着很敏感的政治纠纷,两岸的统一问题,温总理以什么身份去台湾走走看看?这里,温总理使用了语用模糊的手段,以一幅画为例委婉地阐明了台湾与大陆是一体不可分割,既灵活又不丧失原则,保全了双方的面子,从而巧妙地回答了提问。
三、结语
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在很强的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作的语言选择,这种现象在外交语言中不仅是不可缺少的交际手段,也是个有趣的哲学现象,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按照其对交际语境重新划分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浅析外交语用策略中的语语用模糊问题。一方面是为了使他们的语言得体,体现外交语境的文体、文化因素等效果;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语言含含糊糊,闪烁其词,既不会留人以话柄,又给自己留下后路,达到交际最优化。
[1]Zadeh,L.H.Fuzzy Sets[J].InformationandControl,1965(8).
[2]王静.英汉模糊语用的使用特点:中美新闻发布会的语例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6下).
[3]Gruber,H.Political Language and Textua Vagueness[J].Pragmatics.1993(1).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Arnold,1999.
[5]郭鸿,彭晓东.外交英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9:78.
[6]秦小锋.从顺应理论角度探析外交语言活动中的语用模糊现象[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7]曹应旺.邓小平的智慧[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56.
H315.9
A
1673-1999(2010)22-0125-03
林荔凡(1973-),女,硕士,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外语系讲师,;黄一峰(1988-),男,福建晋江人,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