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2010-08-15王丽丽李磊

关键词:梅里雪山旅游者藏族

王丽丽,李磊

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王丽丽,李磊

贫困落后的藏族村寨雨崩村凭借梅里雪山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发展了基于社区的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旅游扶贫效果。分析了雨崩村旅游业得以顺利开展的内在机制、旅游扶贫模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旅游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雨崩村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外来开发商、非政府组织等外界力量。

旅游扶贫;模式;雨崩村

旅游扶贫是一种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造血”式发展模式。雨崩村坐落于梅里雪山中部的狭长河谷地带,原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藏族村寨,但凭借梅里雪山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发展了基于社区的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旅游扶贫效果。

一、雨崩村旅游扶贫现状

1990年底至1991年初,震惊中外的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峰山遇难之后,进入梅里雪山的旅游者逐渐增多,他们被雨崩村周边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藏传佛教和神山崇拜文化所吸引。随着旅游者的逐渐增多,雨崩村逐步发展起了基于社区的旅游业。2000年之后,随着社区旅游业的发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几乎成了雨崩村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2001年至2008年,雨崩村全村旅游业收入从13.93万元增长至308万元[1],旅游业逐渐取代传统农牧业,成为雨崩村最重要的产业。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雨崩村全村社区居民几乎都参与到了旅游经营活动当中。目前,社区居民主要通过向旅游者提供牵马服务、食宿接待服务而获利。由于雨崩村至今未通公路,只能依靠山间土路徒步或骑马进出雨崩村及到达各景点,因此,为游客提供牵马服务应运而生。旅游者进入雨崩村游览景点,一般需要逗留二三晚,食宿接待服务便由此产生。2009年,村中已有独立客栈13家,床位约427个(一个房间约有2-5个床位不等),其中标准间有18个。大部分客栈住宿条件简陋,除了床位之外,房间内几乎无其他配备,只提供基本的沐浴和餐饮服务。其他没有客栈的家庭也可以在自家藏房内进行家庭接待,村里约有地铺310个。

二、雨崩村旅游业组织开展的内在机制

雨崩村旅游业得以顺利开展,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能够有效组织起来,均有赖于其特有的内在机制,该机制下的一系列制度涉及旅游经济收益、藏族传统文化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藏族是一个崇尚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民族[2],而蕴含着平等和公平理念的“公平”价值观存在于雨崩村社区居民的灵魂深处,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雨崩村是一个以农户为基本社会单位和权力单位的乡村社会[3]。“家长会”是雨崩村的传统权力机构,每户派1位家长(男女均可)参加会议,雨崩村重要乡村事务的管理与决策都要在家长会上由家长们共同协商决定。

在传统伦理道德“公平”价值观和个体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共同支配下,经多次家长会上的博弈斗争和不断协商,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制度逐渐形成、调整和完善,并被写入村规民约,予以实施。该制度规定:第一,对外,与邻村西当村划地而为的牵马服务“属地制”[4],即旅游者进入雨崩村,由西当村提供牵马服务,雨崩村不得参与。旅游者离开雨崩村,由雨崩村提供牵马服务,西当村不得参与。西当村民将旅游者驮至雨崩上村村口,旅游者下马后,马匹放空返回西当村,不得趁机驮载离开雨崩村的旅游者。雨崩村民将旅游者驮至西当温泉,旅游者下马后,马匹放空返回雨崩村,不得趁机驮载进入雨崩村的旅游者。同时,旅游者进入雨崩村地界后的运送路线,由雨崩村社区居民全权负责经营,西当村不得参与。第二,对内,牵马服务、食宿接待服务的“轮流制”和“抽红制”。牵马服务上,每户家庭按各自编号,出一人一骑顺次轮流提供牵马服务,循环往复。选出4名马队长,负责按村民序号为旅游者提供其所需要的马匹数,按规定收取费用,监督马夫按时接送旅游者。将旅游者驮至目的地后,马夫当场收取此次牵马服务的费用。食宿接待服务上,通过抽签将全村各户家庭分成小组,每组户数基本相同,按顺序每天由一组家庭当值(称为“轮值组”),负责安排旅游者住宿。旅游者可以自主选择入住。如果旅游者没有选择入住当天轮值组家庭,则那些有旅游者入住的非轮值组家庭需当场按此次入住旅游者的人头数向轮值组返送5元∕人的住宿收入分红,轮值组收取住宿收入分红后,在组内平分。

雨崩村社区居民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以提高其经济收入。所以,社区居民最先探索和关注实施的是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而并没有考虑藏族传统文化及资源环境的保护。后来,在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大量宣传和教育过程中,社区居民了解到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及资源环境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长久获得经济收益的重要性,并在该协会的指导下于2005年制定了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和资源环境的相关制度,经家长会上的表决同意后,一并写入村规民约。藏族传统文化和资源环境保护制度是针对雨崩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过程中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环境而制定的规则。该制度规定:第一,藏族传统文化保护方面,为保持藏族村落形态、民居建筑以及传统民俗,各家庭修建接待设施时,必须保持藏族传统建筑风格。社区居民必须按时参加藏族传统节日,不得因参与旅游经营活动而耽搁;为游客提供娱乐活动,只能开展弦子、锅庄等藏族传统舞会,禁止举办现代歌舞表演等[5]。第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严格控制房屋修建及户数增加,各户家庭只允许有一块宅基地。严格划定森林禁伐区和游客禁入区。划定卫生责任区,实行包干负责制。鼓励游客将其制造的垃圾带出雨崩村[5]。

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藏族传统文化和资源环境保护制度是雨崩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所遵循的规则,正是由于这些制度规则的存在,保证了雨崩村旅游业的顺利开展。

三、雨崩村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一)雨崩村旅游扶贫模式的主要特征

雨崩村的旅游扶贫属于典型的社区主导型模式,但又具有雨崩特色,其特征可概括为“村民自治,全民参与”。

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雨崩村的旅游者不多,村内仅有少数村民开始了自发的简单的旅游经营活动,主要是用马匹为旅游者驮送行李,或是在自家藏房内提供借宿,自行收取费用。随着资金的积累,最初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村民中的个别村民建起了客栈,专门提供食宿接待服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雨崩村的旅游者明显增多,而这些旅游者所创造的旅游经济收益大部分都被早期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村民所获得,这就使得获利较少或根本无利可获的其他社区居民觉得不公平,因为他们认为,吸引旅游者来到雨崩村的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产物和社区居民集体创造的结晶,少数家庭凭借全体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神山资源才得以接待数量众多的旅游者。因此,其余社区居民有权共享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样,在大部分社区居民的要求下,在传统伦理道德“公平”价值观以及旅游经济内驱力的支配下,雨崩村召开家长会,共同协商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旅游经济收益的分配方法,于是产生了最初的旅游经济收益分配机制,这标志着雨崩村旅游业步入全体社区居民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参与的阶段。随着社区居民实践的不断深入,参与旅游业的组织形式和旅游经济收益的分配方法也几经变迁,不断调整。

近年来政府开始对雨崩村旅游业进行一些宏观管理和监督,如2008年在村里设立雨崩管理站,以引导雨崩村旅游业的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一些非政府组织或媒体学术机构也开始关注雨崩村旅游业,如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5年协助雨崩村制定了藏族传统文化和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外来经营者在雨崩村承包经营客栈。尽管如此,但这些都不是对雨崩村旅游业的干预,雨崩村旅游业仍在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如既往的前进。

可以说,雨崩村旅游业的起步是雨崩村社区居民自发探索的结果,没有开发商经营活动的介入,也没有政府的干预政策,而雨崩村旅游业的发展是社区居民本着“公平”价值观的理念,通过传统权力机构家长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过程。社区居民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既是旅游扶贫的主要力量,也是旅游扶贫的核心受益主体。

(二)雨崩村旅游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雨崩村社区居民凭借朴素的平等公平观念,凭靠家长会上共同协商制定的简单完整的旅游制度体系,参与牵马、食宿接待、收入分配、决策管理、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实质性的社区参与,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真正受益,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没有外来力量的介入,仅依靠社区居民自主发展的旅游业确实存在一些限制社区居民旅游扶贫受益程度的问题。

1.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无从提高,人力资本缺乏。

雨崩村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守株待兔式的等待游客到来,然后凭借个人能力经营自家旅游商业活动。因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缺少外来力量的指导帮助,导致社区居民缺乏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这些都直接制约了社区居民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程度。

2.无外来能量注入,旅游资源开发有限。雨崩村的旅游资源品味比较高,具有很好的独特性。但是雨崩村社区居民目前只是依靠牵马和开客栈获取经济收益,没有旅游商品的出售,没有藏文化、景点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的广度和深度开发。虽然雨崩村的旅游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不足以提供旅游业高效发展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信息资源及管理决策技术,导致旅游资源闲置,潜在的巨大经济优势不能被发掘出来。

3.自身实力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改善。一直以来,雨崩村基本处于无任何基础设施配备状态:一是至今没有通公路,内外交通依靠徒步或骑马。二是利用河流水力发电,小型发电机提供的电能仅能照明,电视机等根本无法运转。三是几乎无通信设施,进入雨崩村,手机基本无信号。四是无环卫设施,各类垃圾就堆积在雨崩坝子里,雨崩管理站设立后。五是有时会组织社区居民利用马匹将垃圾驮出雨崩村,所有客栈无污水处理系统,废水直接排入雨崩河。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仅依靠雨崩村自身力量是难以改变的,需要政府、外来开发商及其他力量的支持。

(三)对雨崩村未来旅游业发展路向的思考

如前所述,雨崩村旅游扶贫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社区居民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程度,欲继续提高雨崩村社区居民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程度,就要加快推进雨崩村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雨崩村社区居民目前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状态是远远不够的,雨崩村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外来开发商、非政府组织等外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雨崩村社区居民应积极“走出去”,与政府协商交流,寻求支持和帮助;通过外出考察、高校进修等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发展能力,掌握旅游从业技能,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云南省政府、迪庆州政府、德钦县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以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去推进雨崩村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为雨崩村输入外部资金、知识、技术、信息等。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开发商投资。第三,争取一些专门针对实施旅游扶贫项目的非政府组织的援助。第四,争取国内外协会社团组织、学术机构的支持。第五,引进高素质人才致力于雨崩村旅游业的发展。第六,开展培训班,对雨崩村社区居民进行专业教育培训。这些举措不但有利于外部资金注入,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雨崩村客栈接待条件,而且还可以利用其经验、技术和知识等提高雨崩村社区居民的发展能力。

[1]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1).

[2]陈飙.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基于梅里雪山雨崩村的调查[D].云南大学,2008.

[3]陈飙,杨桂华.梅里雪山雨崩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分配制度[J].思想战线,2008(3).

[4]刘相军.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变迁机理研究:以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为例 [J].旅游论坛, 2009(3).

[5]刘相军.梅里雪山雨崩村旅游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09.

F592.7

A

1673-1999(2010)22-0077-03

王丽丽(1985-),山东泰安人,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李磊(1983-),河南桐柏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08-27

云南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8KT232)。

猜你喜欢

梅里雪山旅游者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梅里雪山 我的老阿爸
SHOWER OF THE GODS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