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

2010-08-15张存刚赵夫鑫高明清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马克思哲学

张存刚,赵夫鑫,高明清

(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

张存刚,赵夫鑫,高明清

(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西方实践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通常将道德哲学和实践哲学等而视之。马克思强调从哲学的实践性、人类性、时代性、批判性特征去理解哲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一、实践哲学的起源及发展

西方实践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通常将道德哲学和实践哲学等而视之。古希腊哲学家泰利士认为伦理习惯是一种带有普遍性质的事物。毕达哥拉斯将伦理从现实的、有意识的生活中提炼出来,视为一种普遍的精神。毕达哥拉斯的实践哲学使得“民族的精神在意识本身中有其本质”,因为“在道德中,我们才真正有意识到绝对个体性这一概念,自为地做一切行为”[1]249。实际上,古希腊哲学的这一传统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继承。包括黑格尔在内的众多西方哲学家不约而同地把道德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因为道德哲学正是直接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力图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指导原则的学问。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将哲学视为“给人以精神教养”的事业,实际上也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哲学的内涵。“智者们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1]12,因为“人们要在他们的观念方面得到教育”[1]8。

苏格拉底的哲学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直接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正像黑格尔所说的,“苏格拉底最初只是从实践的特殊意义了解善,即是:凡是对我的行为有实质意义的东西,我就对它关心。”[1]48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强调哲学学说的实践意义,其哲学中具有直接实践特征的就是其国家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实践哲学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但也不乏有精辟之论:“在实践里面,亚里士多德把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1]358。

近代西方哲学家对于“实践”或“实践理性”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康德强调实践理性的纯粹性、自由性;黑格尔强调实践理性的辩证性;费尔巴哈强调实践理性的人本性;尼采强调实践理性的“超人”性质或反传统性。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实践哲学”的概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乔治·卢卡奇在他那本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卢卡奇认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因为“这个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关”。安东尼·葛兰西在《狱中笔记》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语词上称呼为“实践哲学”,“只有实践哲学才能使哲学前进一步,它把自身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但又避免了走向唯我论的任何倾向,它使思想具有历史真实性,即把思想看成是一种在许多人中间得到散播(要是没有合理性或历史性,这种散播就会是不可设想的),并且以使自身变成为一种积极的行为准则这样的方式进行散播的世界观和‘健全的见识’。”[2]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及特点

1.实践的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得以超越西方哲学家的创新性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践转向,为人类哲学的发展开拓出前所未有的新视野和新境界。理解了实践思维方式,就理解了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就理解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把握了实践思维方式,就把握了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般而言,实践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视角和切入点。实践思维方式把人——主体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社会化的人,始终处于实践中的人;把世界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主体对象化世界、人化世界、属人世界或人类世界。第二,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立足点是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它的出发点是实践,即实践中生成和发展人、人的世界和人类社会;其归宿点也是实践,即在实践中体现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第三,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主体的实践是人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它规定了人的本质;主体的实践方式是人在实践开展过程中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哲学思维所把握的存在,无一不是属人存在,即使是人的意识、思维、认识的存在,也只是实践存在的不同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属人的存在,所以应按照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以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

由此可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建构“哲学理念”的思维方式,它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问题的基点有了历史性的转变和飞跃。

2.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哲学的“实践性”去理解哲学。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2。因此,马克思从实践需要出发理解哲学,并把这种理解扩展和深化为对哲学自身的重新解释。马克思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58马克思为哲学指出的道路则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98。

第二,从哲学的“人类性”去理解哲学。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73,“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57,而“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29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人文情怀,昭示了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哲学理念的形成基于实践思维方式,因为正是马克思从主体实践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才会对人类社会予以高度的关注,才会形成共产主义的理想。

第三,从哲学的“时代性”去理解哲学。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类解放的论述,并不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而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从人受实践规定并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哲学的时代性。马克思从人类的现实存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提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体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有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4]

第四,从哲学的“批判性”去理解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作为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是经过了不断的批判和自身的发展,才得以生存的。马克思给哲学提出的历史任务是,锻造一种世界观武器,使之成为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即实践的思维方式,“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无情的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5]。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中国经历了不寻常的发展历程,逐步实现了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国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任何知识最终必须归结为实践智慧,即能指导实践的东西,认识的目的就是获得这种具体的能够运用于实践之中的智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这一古语进行了阐发,对其赋予了实践哲学的内涵。“实事求是”要求认识问题应从我们周围的事物出发,而非从抽象的“物”出发,而求之的“是”绝非与我们无关的“真”,而是“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即真与善的统一体,是能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实践智慧”。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邓小平在理论上对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界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精神。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2)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支持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明确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阐明了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理论意义。(3)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实质即是在实践中开创新局面,鲜明地凸显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特征。邓小平关于要尊重实践,特别是要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敢于实践,敢于试验,敢闯、敢干,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的大量论述都深刻地反映了在实践中开创新局面的哲学思想。“不争论”、“争取时间干”、“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的这些著名论断,蕴涵了十分丰富而深邃的“实践”精神。通过“实践方式”,通过“实践力量”来消除理论、认识的对立,在实践中去解决争论的问题,实现人们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发现、发展和完善新的理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这正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实践开拓精神”的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支持我们不断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不断胜利前进的一种极可宝贵的思维方式[6]。

江泽民在实践哲学思想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思维。江泽民同志重视创新实践,把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思想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创新实践思想上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与时俱进的思想深刻地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上,这是江泽民创新实践思维的一大特色。第二,高度重视创新性实践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江泽民创新实践思想的又一大特色。第三,江泽民关于人类创新活动的四种基本形式的思想,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基本形式的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实践标准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发展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想的重大贡献。第三,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途径之一,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依托主要在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理念。(3)关于实践主体理论的创新。从根本上看,实践的成功离不开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实践主体理论的创新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实践主体理论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民营企业家等社会新阶层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观点。第二,提出了衡量实践主体先进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有没有财产、财产的多少,而是看他的思想和行为是否能够作为社会的表率的观点[7]。

从哲学意蕴上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作为人存在和活动的方式,是确证“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石。(1)实践确证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离开人,社会历史也就不可能存在。(2)实践确证了自然的人化意义。相对自然而言,“以人为本”的提出既不是指人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简单地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指出人要尊重自然,意味着由于人的实践,人与自然的社会属性的渗入,自然逐步走向“人化”的历史进程。人的实践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制约。(3)实践确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变革,形成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人的真正占有[8]。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雷龙乾.实践观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俎林平.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J].九江学院学报,2008,(5).

[6]黄桂华.邓小平实践哲学简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谷声然,谭辉旭.江泽民在实践哲学思想上的创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6).

[8]夏文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责任编辑 安然)

book=48,ebook=53

A81

A

1008-6382(2010)03-0048-04

2010-05-17

张存刚(1966—),山西应县人,兰州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马克思哲学
在实践中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