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0-08-15谭东峰黎漫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关键词:二语外语教学逆向

王 晶 谭东峰 黎漫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王 晶 谭东峰 黎漫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逆向思维是人们的另类思维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二语习得理论及其研究成果被引入以来,倍受我国广大外语工作者的追捧,尤其在外语教学方面,涌现出大批自主研究成果。以此试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逆过程,即二语磨蚀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并认为如果外语研究能在逆向思维的指导下,从磨蚀的角度换位反思,就能多视角地给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理念。

逆向思维;外语教学;二语磨蚀

一、逆向思维的概念

逆向思维是人们的另类思维方式。我们如果受某种习惯势力或心理定势的影响,往往会因循守旧地按某种思维定势办事。当这种习惯性思路和实践不能带来预期的成果时,我们就应尝试改变思路,另觅蹊径,而不应只顾搬用过去的不成功或不够理想的做法。这就是逆向思维,即摒弃习惯性思路,“反其道而为之”。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说是“另类”的。也就是说,它与正向思维、常规思维不同,它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思路中充满对立性、风险性、新颖性和矛盾统一。

逆向思维的对立性,指朝着与常规思维对立的方向去思考。如先假定结果后追溯原因,先得出答案后再寻找与该答案对应的提问,先有一个结论再逆推结论前的假设,先预期结果再着手如何开始行动等等,就是一些对立的逆向思路。

逆向思维的风险性在于它是一种试验性思维,是否能成功还有待实践证实。当我们采取另类的逆向思维行事时,就意味着我们思考着那些不易为人所觉察的事物内在特性,其失败的机率也相对较大,所以说逆向思维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逆向思维的新颖性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的思维冲破陈规陋习的束缚而另辟蹊径时,其思路自然令人耳目一新。它提倡从新的切入点看问题,对同一种现象从多个角度观察从而得出新的认识。逆向思维的矛盾统一,指我们以反常规的出发点去思考那些看似矛盾、看似不合逻辑的思维,将反常的、不合乎逻辑的想象纳入严格的逻辑思考中;以“快刀砍乱麻”的方式从苦思冥想的顿悟中找出答案;从凌乱的思绪中直觉地找出一条万全的、合乎逻辑的路子等。这里所说的矛盾统一的逆向思维,是那些反常规的非逻辑的想象、顿悟或直觉的思维变成合乎逻辑的思维,即所谓“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赵建军1988)。

二、语言磨蚀及相关研究

语言磨蚀指第一语言或外语学习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经过若干时间(例如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一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丧失或退化的现象。亦指操母语者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而产生的母语技能退化或丧失的现象(蔡寒松,2001)。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和伴随产物,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语言磨蚀与语言习得互为逆过程,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又统一的。因为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也包括丧失、磨蚀的一面;不仅有上升、发展的一面,也有僵化、退化的一面。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外语研究往往过分关注二语习得正向积累的作用而忽视了其逆向过程,即语言磨蚀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了30余年。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了“语言技能损耗研讨会”(Confere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自此之后,众多语言学工作者对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早期研究围绕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理论展开,Welten根据心理学的“提取失败论”(retrieval-failuretheory)指出,磨损与遗忘的不同点在于:对遗忘而言,如果提供线索,信息可以作为整体提取出来,而对磨损而言,只可能提取部分信息。这一观点受到了许多质疑,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主要围绕磨损的语言中能再次提取的信息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展开。许多研究更倾向于语言磨损是一种提取时的暂时困难,而不是一种永久型的丧失。根据VanEls的分类标准,我国英语学习者身上存在的语言磨蚀现象属于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即在缺乏外语输入情况下的外语磨蚀现象。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已经探明的影响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有: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

作为影响外语磨蚀的主要因素之一,Kennedy(1932)研究发现磨蚀前外语水平对语言磨蚀存在影响。Godsall-Myers(1981)在对德语学习者的研究中证实,在学习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学习者德语的磨蚀速度与德语水平呈负相关。Vechter将这一现象进行了总结,即磨蚀前水平与磨蚀的量和速度成反比。研究者认为不同的语言水平对磨蚀速度的影响也不同。其间存在一条分界线,即在分界线上下的不同学习者外语磨蚀的速度和量有较大差别。第一个提出语言关键阀假设(thelinguisticthresholdhypothesis简称LTH)的是Cummins(1979)。他指出学习者能力达到关键阀时期后,知识将不太容易遗忘。语言阀值假设得到了许多实验的支持,其中 Bemhardt& Kami1(1995)研究了母语阅读与二语阅读的关系,即母语阅读能力是否对二语阅读造成影响,指出为了能顺利进行二语阅读,学习者必须先掌握一定量的二语语言和语法知识,这样才能发挥母语阅读知识的作用。缺乏二语语言知识最终将导致母语阅读知识的运用发生短路。根据阀限假设表明,二语水平必须达到阀值以上,才能更好地运用母语知识来辅助二语阅读。因此,二语学习者达到二语学习的阀值标准是学习的目标所在。

80年代早期,美国教育部在ILR量表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细分,制定了一套面向外语教学的语言能力标准称为ACTFL量表(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Nagasaw证实二语学习的关键阀值在ACTFL量表上的2+,即优秀级(Superior),这一标准是国际通用的二语习得目标水平基准线。从二语磨蚀的角度来看,只有达到这一标准线以上才能有效减少外语能力的磨蚀度;从母语知识对二语的影响来看,只有达到这一基准线,学习者才能更好地运用母语知识辅助外语学习。量表所制定的等级标准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进行了量化的分级,有助于教师根据关键阀假设和量表所规定的标准确定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水平,对学习者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训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指导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三、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语言磨蚀

如果说正向思维是从己有的理论和默认的方式按一般步骤行事,那么逆向思维便是从己有理论和默认方式的反面按不一般步骤行事。这里的关键区别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

以我国外语教学来看,目前,被广泛认可并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都是从传统正向的二语习得理论出发,考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动机、态度和已采用的学习策略等正面因素影响而制定的。理论上,与二语习得的目标水平应该一致,二语习得的目标水平是一个有序的、定量的、相互联系的组合,是二语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目标水平与学生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二语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它支配和决定着二语教学过程的进行、发展和终结(刘英林1994:262-263)。

然而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发现通过正常的语言课堂教学环境,靠语言输入而使学生获得的语言技能和他们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与目标值相距很远。分析其中原因,作者认为单纯从英语能力培养的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相反的方向,即保持和维护英语能力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长期困扰外语工作者的高投入,低收益现象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语言习得的逆过程——语言磨蚀的观点来审视现外语现状,一方面强化正面习得的结果,另一方面,要减少对语言习得成果的退化和磨蚀。

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中学开始学习一直延续到大学。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外语学习者结束外语学习后,他们在母语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工作,接触外语的方式和机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和学习外语的程度大大减少,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外语水平的退化现象。那么,从逆向的角度考虑,外语磨蚀需投入更多的经历,影响外语学习的“成本效益”。所以,如何保持外语能力而防止外语的“磨蚀”,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语言磨蚀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的启示

2004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项目组制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各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对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包括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国际上普遍采取这种方法制定基本的目标水平,即通过分析学习者的需求,为不同类型学习者在转向其他领域学习前设定一个相应的基本目标。关键阀假设和ACTEL量表为课程要求和英语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实验研究证明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所应达到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标准中,是否存在一个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关键阀值,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的量化目标作为英语学习者的目标水平基准线,即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外语教学标准量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由于缺少明确的量化目标水平,教师就很难有针对性地通过教学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进行培训。因此,考虑在现行课程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细化和修订,使课程要求能够更有针对性,更加完善,最终更加经济有效地保持教学成果,是值得教育者思索的问题。

(二)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能力测试的启示

受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力求通过考试测评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宏观指导,课程要求特别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将过去以培养学生阅读技能为主的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改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主的新的教学方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200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出现了变化,具体体现在试卷上,听力将从原来的20%提高到35%。这一举措旨在鼓励学习者重视语言使用能力。四六级改革以来,尽管大学英语教学逐渐加强对听力课程的重视,但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在每周仅一或二学时的有限听力课堂时间内,学习者的听力水平能否切实得到训练和提高,学习者自身是否对听说能力给予重视和训练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从逆向思维出发,外语学习的许多路向都可以有别于传统。要提高听的能力,可以通过读和写来增加语言使用的频率,减少磨蚀的现象,自然也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听力。

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系统学习期间只重视输入,而忽视输出,只重视测试成绩,而忽略外语使用能力,而在系统学习结束后由于所涉及的领域与大学英语学习相脱节,缺乏接触和使用英语环境,这势必会加速外语能力的磨蚀。在这种情况之下,测试应该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有针对地设置学习者希望得到发展的技能。以听说测试为例,可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习者的要求,考察他们能否用英语陈述和表达本学科的知识,以此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关键阀假设表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必须要达到阀值的目标水平,才能有效减少磨蚀现象的程度。测试目标的转变必然会带动学习者学习重点的转变,教师教学重点的转变,以此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达到阀值目标之上,力求最小化的外语磨蚀,也就是最大化的语言习得。

外语磨蚀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不能只强调外语学习,而忽视外语能力的维护。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进逆向思维,提倡关注外语习得的相反过程,并从相反的角度换位思考,建议对现有的课程目标及测试手段进行调整和改革,正是逆向思维实践的一个良好开端。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掌握逆向思维这个武器,我们会不断创造出更多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环境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1] 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

[2] 倪传斌,严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3] 倪传斌,刘治.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4] 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

[5] 何自然.论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J].外语界,2004(6).

On Enlightenment of Language Attrition to F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verse Thinking

WANG Jing,TAN Dong-feng,LI Man-hui

The reverse thinking is an alternative way of thinking.When conventional and usual practice does not bring anticipated results,we would change our minds,abandon the original approaches,and go other way round to the opposite.Since the theory abou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1980s,it is favored by many language scholars.Especiall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This paper,froma converse thinking angle,tends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fromthe language attrition that is viewed as the inverse proces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concludes tha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verse thinking in language research,we can make emphatic refl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ttrition and provide new concept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any perspectives.

reverse thinking;FL teaching;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H319

A

王晶(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二语外语教学逆向
逆向而行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