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引导机制研究——以大学生政治态度引导为例

2010-08-15王春荣冯尚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概论态度政治

王春荣 冯尚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引导机制研究
——以大学生政治态度引导为例

王春荣 冯尚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指大学生对现有政治目标与政治情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有着鲜明的特点。高校"概论"课教学就是通过高政治素质教师的以身作则,用贴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的政治理论和大量事实的比较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自由思考和积极辩论,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引导机制,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大学生;政治态度;教学

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倾向共同组成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组织,用以引导或影响个人对有关政治目标、政治情境的反应。[1]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就是指大学生对现有政治目标与政治情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心理现象,由社会政治环境与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交织作用而成,它体现了人们看待和反应政治现象的方式。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态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这个平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引导他们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大学生对党、政府、国家的认同感,是摆在高校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成长在一个新旧体制转换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开放的、多元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前人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从政治认知角度看

政治认知是对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它包括政治感觉、政治知觉、政治理解、政治判断、政治比较和政治评价等内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基本政治问题上,大多数大学生的态度十分明确。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信我国总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发展理念,肯定党和政府取得的工作成绩。根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2],99.2%的学生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党和政府抗震救灾

工作“非常满意”或“满意”,92.2%的学生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坚强的领导集体,具有高超的领导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本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多数大学生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关心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与国家民族荣誉、利益和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这些都说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主流是好的、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江西省某高校的调查为例

[3],在“我国当前在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有39.7%的大学生选择“不同意”或“说不清”;在“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问题上32.1%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或“说不清”;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问题上有31.9%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或“说不清”;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问题上有36.4%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或“说不清”。这说明大学生在政治上还存在疑惑和模糊认知,还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信念,存在多元化政治价值取向。这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当前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认知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加上西方势力“西化”、“分化”的渗透,少数大学生的头脑里充斥了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影子,使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从政治情感角度看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留心时事政治,关注国际形势,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很多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讨论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热点、焦点事件,关注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甚至会就一些焦点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当代大学生也是爱国意识高涨的一代。当面对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等问题时,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意识,这从08年奥运会、“藏独”、汶川大地震、“疆独”等事件中都可以窥见。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广大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献血、捐款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奉献爱心,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高校学生们也十分关注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强烈反对“藏独”分子分裂祖国、扰乱社会稳定、破坏北京奥运的恶劣行径。95%的学生拥护中央切实保障藏区社会稳定和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项部署。在反对“藏独”、抵制家乐福等事件上,91.9%的学生认为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应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2]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也不完全是理性的。虽然和70、80年代的大学生比起来,当代大学生多了几分冷静和客观,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知识,以及理性把握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容易偏激,他们的热情也很容易破灭。尤其当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阴暗面如面对腐败、贫富分化现象等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国家制定政策的正确性和法律的健全性产生怀疑和不满。一部分学生会走向另一极端——政治冷漠,缺乏政治兴趣,疏远政治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勉强应付。少部分学生简单地以西方政治模式作参照来评判时弊,转而向往西方的民主制。

大学生中也存在着政治需要功利化的倾向。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加愿意从事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切身利益的政治行为,政治功利性有所抬头。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为了评奖、评优或入党;很多大学生是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考虑而提出入党申请的;还有部分大学生是想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来锻炼自己走向社会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利益和发展目标。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入党的主要动机是“直接有利于工作”,“能得到好处”;而选择“信仰共产主义”和“寻求政治上的归属感”的大学生并不占多数。

(三)从政治行为倾向角度看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很强,很多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渴望民族振兴,期待中国富强。但部分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更多地来自于对个人前途和自我价值的关注,因此在政治现实面前往往摆出旁观者的立场,空谈的多,实际参与政治行为的少。并且由于大学生政治经验不足,政治行为非理性倾向较大,在某些情况下,也比较易于寻求非制度化渠道进行政治参与,如结社、集会、游行等。虽然这种发泄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不多见,但是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却是不可低估的。

二、“概论”课教学中正确引导的对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所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这里的引导不同于灌输,灌输的方法就是强迫学生接受某些观点,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他们疏离政治教育,疏离思想政治课堂。引导则是通过教师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事实说明,使学生能够自己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而不至于茫然。因此,“引导”本身则需要高政治素质的教师,通过贴近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政治理论讲授,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甚至与学生之间辩论,达到学生自觉接受的目的。教师的素质、学生的认知和社会现实三者有机统一,形成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引导机制。

(一)高政治素质的教师以身作则

高校教师也是政治个体,也有着自身的政治态度。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态度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政治态度正确,对重大理论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对一些社会问题如腐败、个人收入差距等存在不满,甚至把这样的情绪在课堂宣泄。这样的做法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尤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更应该用真诚而坚定的情感,用正确的行为导向去改变学生的偏激心理,消解这些学生的困惑,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曾经有学生很真诚地说:“老师,您用严肃的态度,平和而认真的声音来表达您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相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这触动了我,也让我信服。”而如果教师用抱怨的口吻、轻率的态度教授概论课,那这样的态度是不能说服学生的。

(二)贴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的政治理论引导

政治认知是政治态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基础。当今大学生的政治思维已经不是单纯的白纸,而是具备了一些政治知识的积累,对政治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和倾向性,甚至很多大学生的政治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政治教学中,不应该再像对待中学生那样较为简单化地讲解知识,而是利用学生认同的政治理论,进行有一定深度的讲解,发掘理论本身的魅力,用有说服力的理论来说服学生,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这一问题时,结合相关政治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对于这些概念在根源上的分歧讲明。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等概念的把握,是从人类社会的“阶级性”角度出发的,而西方的民主等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无阶级的前提下的。因此西方民主是一种程序性的民主,虽然形式很完备,具有吸引力,但是这掩盖不了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掌权的实质;而社会主义的民主则公开承认其阶级性,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这才是真实的民主。学生在理解了中西方民主的分歧根源后,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三)大量事实的比较和分析

正确政治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考察,对政治现实的感性认识是形成理性政治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事实往往比雄辩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从而产生认同感。例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课时,引用在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党领导下的政府、军队的出色表现,结合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中政府反映迟钝、救灾不力的表现做一个对比,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是高效、负责任和以人为本的;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群众是鱼水情深的,从而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信念。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利用西藏旧社会农奴制时藏民受压迫的事实和现代西藏农民幸福生活的写照做比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政治认同。

(四)学生主动思维、自由思考和积极辩论

态度是知、情、意的统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开放的、多元的、复杂的,这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开放、多元和复杂的,常常处于各种思潮的矛盾交织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很难立刻认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很多时候,西方社会似是而非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和民主理论更容易博得他们的好感。在教学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离他们很遥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其让学生把疑虑埋在心中,不如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允许他们开放性地、积极主动地思考,在适当场合让他们把话讲出来,甚至给予他们做矛盾交锋、思想辩论的机会,再对他们的迷惑做正面的疏导和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政治问题的理解也要全面得多、客观得多,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也要更为准确、坚定和稳固。

总之,在“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政治情感,观察学生的政治态度状况,结合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采取恰当的手段和策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这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政治素养,理解学生,贴近学生,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真诚地对待学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任重而道远。

[1]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月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88.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N].光明日报,2008-08-01(2).

[3] 易九桂,刘伟,尹利民.浅谈我国大学生政治态度教育效果的分析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9).

A Study on Guide Mechanism of“Introduction”Course i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Political Attitude Guide of Undergraduates as Examples

WANG Chun-rong,FENG Shang-chun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refers to the cognition,emotion and behavioral tendenc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o the present political goals and political sight.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 group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The“Introduction”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ough the example taken by high-politics quality teachers,aims at inspiring students'active and free thinking and vigorous debating so as to form an organic and uniform guide mechanism and to make the undergraduates establish correct political attitude by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political theor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ct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political cogni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

undergraduate;political attitude;teaching

G642

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JDSZK016)

王春荣(1973-),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概论”课教学。

猜你喜欢

概论态度政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