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2010-08-15刘艳华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刘艳华 路 伟(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多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刘艳华 路 伟(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感恩是现代社会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启示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感恩教育。以此从感恩教育的一般理论入手,分析了感恩教育的含义和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整合方面提出了强化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感恩教育;多元互动
感恩,作为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然而,有些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意识的缺乏已有目共睹,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青年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认为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1]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2]感恩教育包含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具体包括感恩父母养育情、感恩老师教育情、感恩社会关爱情、感恩自然赋予情等主要内容。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感恩教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的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已是普遍现象,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青少年明白,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付出、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鼓励,离不开社会创造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懂得幸福来之不易,让他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2.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会感恩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青少年的感恩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改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青少年自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增进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3.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既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客观要求。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关键是要找到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而感恩教育就是一个最佳结合点。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重拾”感恩教育,是人性的需要与回归,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学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庭、学校对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都比较忽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家长主观上有强烈的教育子女成才的愿望,但客观上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爱之失当、教不得法等问题,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教化功能缺失;而学校以升学为指挥棒,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大学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功,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予重视。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也仅仅表现为“喊几个口号、贴一些标语”,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等等,形式简单而雷同,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的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被消解。[3]
(二)感恩教育的社会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种积弊的影响,这一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于2005年12月在太原市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青少年让座的老人中,只有不到20%的人以言语或身体语言对年轻人表达过谢意,而表现出“无所谓,若无其事,理所当然”甚至“漠然”者居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行为的强化会使人心情愉快,体验到自我满足,来自他人的感谢是对良好行为的一种正强化。由于青少年得不到来自被帮助对象的首肯,很有可能会使青少年在未来面临相同情境时不再表现出积极行为。[4]
另外,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特别是种种尔虞我诈、不讲诚信的事件,也给青少年的心灵抹上一层阴影,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感恩意识的养成缺少了社会土壤,他们难以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甚至在感恩上,也以利益为前提,从而给感恩教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纱”。
(三)感恩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青少年感恩教育目前尚未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青少年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感恩意识就会发生动摇,因此,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衡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青少年的心灵中引起震撼。[6]感恩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还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在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一些感恩教育活动,这无疑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
三、多元互动:强化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我们应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力量,培育充满活力的、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教育精神,从而使当代青少年的感恩独立意识与自主行为得到充分培养和塑造。
(一)发挥感恩教育中家庭的基础作用
感恩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家庭的作用。首先,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既不过于溺爱,也不过于专制,“良师益友”关系的形成,心理上才可能与孩子接近,才有机会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辛酸,才能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并使他们日益懂得感恩的价值所在。当然,本着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二)凸显感恩教育中学校的主导地位
首先学校教育不能孤立地就感恩教育谈感恩教育,而要将感恩教育放到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大系统当中,发挥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明白什么是人道主义,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感恩,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工作乃至事业的开展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任何一个人都比以往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配合,愈是艰难的事业,就愈是需要人们之间同拼搏、共患难。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其次,学校应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创设感恩情境。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情感的投入程度;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教师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教师自己要“常怀感激之心”,教师要积极参与师生的平等互动,聆听学生的心声,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得纯真的情感寓于特定的德育活动中,通过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身体力行地感化学生并使其自觉地体味、感悟他人、自然、社会的恩情,树立报恩的意识,乃至升华为一种责任意识。再次,学校还应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在课堂上放映一些感恩题材的影像资料;开展“感恩母校、回报社会”主题征文;设立爱心基金,倡导学生自愿捐赠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在母亲节、父亲节等特定日子开展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三)营造感恩教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5]首先,对于青少年而言,模仿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5]因此,在社会环境领域,我们应增强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宣传力度。其次,建立良好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给懂得感恩、表现突出的青少年颁发奖状或证书等,以激发其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同时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负义行为应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这样,使感恩教育具体化、制度化,使青少年自觉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再次,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以体验父母以及其他社会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不易。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整合力量,发挥整合效力强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青年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多元互动、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1]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3] 李晓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4]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
[5] 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Reflections on Teenagers'Gratefulness Education in Polybasic Interactive Angle
LIU Yan-hua,LU Wei
Gratefulness is important ethics that modern society advocates.Facing the reality of the loss of teenagers'grateful awareness in real life,we are inspired to reinforce urgently gratefulness education.Proceeding with general theory of gratefulness education,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lication of gratefulness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teenagers'gratefulness education,then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eenagers'gratefulness education,finally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onsolidate teenagers'gratefulness education which integrates the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into a whole.
teenagers;gratefulness education;multiple interactiveness
G641
A
刘艳华(1970-),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